APP下载

常德盛:44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仰

2011-04-29林菲

社会与公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复合板常德村民

林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蒋巷村,地势低洼,水灾虫灾一年到头轮番折磨,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苦种一年,收成寥寥,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村里35岁左右的小伙子,半数以上娶不上媳妇。

而今天,当你走进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似乎走进了“人间天堂”:遍植的树木郁郁葱葱,千亩良田绿浪滚滚,生态园区里,树上挂满了水果,树下鸡鸭成群,碧水环绕的别墅里,村民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小小新村内,荷塘长廊,更添几分江南余韵。

这要感谢一位老党员,村民的好书记——常德盛。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常德盛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我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

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生产队大队长。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村干部站着开会。在那次会议上,常德盛对村民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并拟定了改变蒋巷村穷乡僻壤、穷土恶水面貌的计划,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征程。

蒋巷村的落后,在于土地的贫瘠。换地必先平坟墩,而动“祖宗”,在农村可是天大的事。1968年腊月的一天,寒风凛冽。常德盛带领大伙去张阿婆家祖坟上锄坟墩。刚落锄,年过七旬的张阿婆连哭带骂就冲上来。她指着常德盛大骂:“你是外籍人,铲别人家的祖坟不心痛,这样造孽要遭天打雷劈!”说着,用力一搡,常德盛冷不防没站稳,滚入一旁的娄塘里。浑身湿透的常德盛非但不火,还好言相劝:“铲穷根,就要治水改土。如果仍是东一块坟地,西一个泥塘,怎能把田平整好呢?”就这样,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平坟墩的难题得以解决。

1975年,常德盛又实施以填河填浜为主的第二次“换地”。在常德盛的带领下,村里的男男女女挑畚箕扛锄头来到工地。10年里,常德盛和村民一起出早工,摸夜工。在蒋巷,包括常德盛在内,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腿都有点罗圈,那是青年时代挑土担子压出来的。人压矮了,千亩低洼地却硬是填高了1米多。

1985年至今,常德盛又实施了以筑路建渠、建设规格田为主的第三次“换地”,与以路、渠、田、林标准化建设为主的第四次“换地”。治水改土让蒋巷农业彻底翻了身。蒋巷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市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人均达1.3吨。

蒋巷村虽然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绩,但比起苏南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来说,由于缺乏工业,村民们还谈不上富裕。第一次办工业的常德盛毫无经验,放手让投资者干,结果到了年底,村里不但没盼到投资者的30万元上交款,而且还有负债。

再苦再累都没流泪的常德盛,这一次流下了眼泪。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压力最大的常德盛并没有灰心:“我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在随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他掷地有声的决心换回了村民的信心。

泰山压顶不弯腰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以后,群众中蕴藏的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蒋巷的人民鼓足了劲,决心立足农业,进军工业,甩开膀子大搞乡镇企业。

正当他们刚刚挺起胸膛,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由于大家缺乏防范意识,轻信了一个所谓的能人。拿村里的公章和合同书四处招摇撞骗,将骗来的资金大肆挥霍,最后还拖欠外面200多万元。在那几天里,50多个讨债的人,白天涌到村部讨钱,晚上跑到常德盛家吵闹,骂娘的骂娘,拍桌子的拍桌子,有的手指都戳到了我的鼻梁上。深夜,讨债的人都回旅馆了,常德盛却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起来。几十年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集体经济就这样毁于一旦,一个小小支书如何经得住这么沉重的打击?

冷静下来后,常德盛慢慢的振作起来,心想这点打击算什么? “胜利往往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一定要发扬当年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擦干眼泪,总结教训,再上战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常德盛看中了当时国外非常流行,而国内还鲜为人知的彩钢复合板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足了资金,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进了生产流水线,引进了一批技术人才。几经摸索,合格的产品终于出来了。

就在他们拿着优质的彩钢复合板到市场上去销售的时候,市场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凉水——无人问津。常德盛坐着面包车,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华东各大城市。一次车祸,把常德盛的左眼撞瘪,整口牙齿撞错位,膝盖骨折,当场昏倒。经医院抢救,常德盛终于苏醒了。睁开眼,望着医院雪白的天花板,心里还在琢磨:这么好的彩钢复合板。它防火防震、保暖隔热,既质轻价廉,又环保美观,方便施工,怎么就没人要呢?看来生产出优质产品不算英雄,能把优质产品推销出去,才是真正的英雄。

有一回,常德盛带领一行人马在海门搞推销,一个厂长对他们的详细介绍无动于衷,但听说他们是来自蒋巷村,他就是常德盛时,突然惊喜地一把握住他的双手,说:“哎呀,你就是常书记呀!好,就凭你的为人,就凭蒋巷村的信誉,你们的产品我们要定了。”看着这位厂长,常德盛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通过这件事,慢慢让常德盛明白,市场经济虽然是竞争经济,但也是诚信经济、道德经济。蒋巷人要想开启市场,就得凭质量、凭诚信、凭道德。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当初只能生产彩钢复合板的村办建材厂,如今已逐步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集团的常盛集团,成为江苏省钢结构件生产的最大基地,并被评为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产品也由彩钢复合板向轻、重钢结构为龙头的系列产品延伸,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连续五年荣获上海市建筑工程金属钢结构最高奖——金钢奖。“常盛”商标也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村里还先后办起了三个中外合资企业。

一碗汤的距离

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容整洁了,环境美化了,但常德盛还不满足,对他来说,村风文明、管理民主、个性发展,实现“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才是他心目中的幸福乡村模样。

在蒋巷村,几乎人人都知道,“一碗汤的距离”代表什么。俗话说,养儿防老。蒋巷村却把老人从子女身边拉开。在常德盛看来,在中国,老人也有必要独立。“我们在别墅区附近造了100座老年公寓,鼓励老人住进来。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习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很多矛盾都是一两句话引起的。”常德盛觉得,适当分开,不仅不会减少亲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挂念。

老人孙敬祖深有体会,自己跟子女分开了,更自由。过去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而现在,客气多了,几天不见就会打电话问长问短,家里烧了鸡汤,也会热乎乎端一碗过来。老年公寓与别墅分开但不远,即便是冬天,一碗汤端过来还是热的。常德盛设计的这个距离美,就叫“一碗汤的距离”。

村民蒋阿水说:“过去我家很穷,老婆动过3次手术,我也开过一刀,儿子讨不上媳妇。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免费住老年公寓,村里还给我们发工资发福利。”正说着蒋桃英老人拨开众人,抢过话头说道:“我是旧社会出生在一条逃难船上的弃婴,连姓都没有,村民就叫我蒋逃婴,蒋是蒋巷的蒋,逃是逃难的逃,婴是弃婴的婴。是常书记带着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我把名字改成了桃花的桃,英雄的英。现在你看我多开心,下雨天都能穿皮鞋,轿车开到家门口,过年还给孙子压岁钱。兜里有票子,过得有面子。”

作为蒋巷村的“当家人”,提及自己最大的心愿,常德盛这样说,入党当村干部44年。最大心愿就是要让村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

常德盛多年来放弃了许多该得的奖励、提成和股份。对此很多人认为他傻。可常德盛却说:“自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你还能为蒋巷人做事吗?我一分股份都不要,我就站得直,我就可以为蒋巷村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有一种信仰叫为人民服务

由于自己的付出和成绩,这些年来,常德盛也得到了各级表彰,先后荣获苏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明星企业家、十佳新闻人物、勤政廉政好干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荣获常熟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农业实干家、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共产党员等称号。

常德盛在蒋巷村兢兢业业工作44年,对他的典型事迹,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给予报道。常德盛介绍,有记者问他信仰什么?他说,他的信仰,就是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干工作必须要全心全意,要把整个精力,要把一生,扑在那里。

是信仰决定了他对待能力的态度,他没有把自己的能力用之于谋求个人利益,而是用来报效国家、造福群众;是信仰决定了他对待群众的态度,他没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是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儿子,慈幼敬老,体恤民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信仰决定了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他藐视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为了国家和群众,甘于献出自己的一切;是信仰决定了他对待财富的态度,他视财富为身外之物,把创造的财富归之于国家、归之于人民,并公平地加以分配,实现群众的共同富裕。

常德盛自担任村书记以来,就给自己规定了许多“不”:不吃请、不受礼、不徇私,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等等。

常德盛总说:“我只想认认真真为蒋巷做点事情,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事实上,常德盛还是有很多次提拔机会的,但都被他放弃了。他说:“我的理想、我的希望、我的根都在蒋巷,把蒋巷的工作干好,是我对组织最好的回报。”

随着中宣部将常德盛作为全国重大典型组织集中宣传,事迹报告团到大江南北巡讲,正如报告团成员所言,蒋巷村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精神传家。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艰苦创业,什么是无私奉献?常德盛的精神,不仅是蒋巷的发展财富,也是江苏的发展财富,值得久久传扬。

责任编辑/戴军

猜你喜欢

复合板常德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扶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CFRP-钢复合板的单轴拉伸力学性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新型金属复合板抛光系统的改进及应用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