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艾滋病三十年
2011-04-29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直至今日,艾滋病已出现整整30年。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播历史也有26年。
30年过去了,虽然人类为了抗争艾滋病毒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但世界仍然没能从艾滋病的阴影下得到喘息。人类对于艾滋病以及艾滋病人仍然存在着诸多误解,只要这些误解存在,对抗艾滋病依然困难重重。
艾滋之殇
目前,全世界艾滋病流行现状十分严峻,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传播呈快速上升趋势。截止到2010年8月,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为361 599人,包括艾滋病病人127 203例和死亡报告65104例。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表现出多年来逐渐增长的趋势。同性传播的比例从2006年的2.5%增加到2007年的3.4%。2008年达到5.9%,2009年为8.6%。从2010年1月到8月升至7.1%。异性传播从2006年的30.6%增加到2007年的38.9%。在2008达到40.3%,在2009年达到47.1%。从2010年1月到8月升至53.8%。母婴传播在1.3%到1.5%之间波动。累计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30.1%为女性。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就感染率而言,中国尚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绝对数很大,艾滋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全球关注、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并且其危害的严重性已经被众多国家和政府认识到。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若得不到切实落实,必然会给全人类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生命与家庭的“被剥夺”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艾滋病究竟会造成哪些危害?第一位的就是残害人类的生命,降低家庭生存质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直至被夺去生命。
除了生命的残害,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属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感染者及其家庭因此被污名化,遭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很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而且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社会对艾滋感染者及病人的种种歧视态度也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我们一直强调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特别是不要歧视那些由于自己的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的人,但人们能做到吗?我觉得这个路还很长,转变大多数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艾滋病还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使家庭经济陷入窘境。因为多数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发病前和发病后,他们有可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再加上周围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相当多的感染者都失去了工作。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据北京的调查,一个艾滋病人接受包括抗病毒在内的治疗,一年医药花费为8万多元。艾滋病的治疗费用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
◇被“污名”荼毒的心灵
艾滋病患者被歧视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河南某艾滋病猖獗的县委办公室负责人曾发表过“艾滋病人不是人,是鬼”、“疫情信息会成为境外反华势力诋毁中国形象的口实”的言论。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一些医院甚至拒绝为艾滋病人提供治疗,同时学习、就业的大门也对艾滋病患者关闭。越南劳动部曾出台相关文件,规定艾滋病感染者不能从事7种职业,如理发、儿童保育员等。
不公的对待让艾滋病患者逐渐“被污名化”、“被边缘化”、“被排斥”,他们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冷漠,更要遭受世人的“白眼”。艾滋病患者长期生存在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滋生出一定的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出悖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以及报复社会的行为。因此,艾滋病人群中酝酿着不安定因素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心灵的伤痛,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异类。面对自己甚至是家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乃至歧视,他们能够做的,往往是对社会深彻骨髓的仇恨,或者设法爆发压抑于内心的仇恨去报复社会。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更正人们对于艾滋病的偏见,将艾滋病患者还原成一个需要关怀理解和救治的病人,而不是一个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的人。与冷漠与污名相比,艾滋病患者更需要被同情,被关注,被尊重。
◇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艾滋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应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费用,间接影响是指由于劳动力的损失而减少的对经济的贡献。
艾滋病的蔓延会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以乌干达为例,该国因为国内1/3的劳动力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国民生产总值已下降了30%;曾经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泰国,由于艾滋病的快速传播,全国经济损失高达85亿,国内生产总值降低2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阐述艾滋病的蔓延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将带来的冲击时说:“中国现在有20万人已经脱贫,你们是世界上第四大贸易国,也是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中国正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报章的标题都充满希望,未来是光明的。但是,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的话,就将让你们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据专家分析指出,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49岁,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艾滋病剥夺了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以云南省统计的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龄(28.4岁)和中国人平均劳动年龄(59.7岁)及每人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1.5万元人民币)计算,一个人因感染艾滋病而减少创造财富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约47万元人民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教授曾经警告:“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农村,如果不能加大防治力度,这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会病情恶化,并且马上变成艾滋病病人。而由于医药负担沉重,一个病人会使两三名人口变成赤贫。”
艾滋病发病人数增多也将使卫生部门在医护人员培训、增加病床、经费投入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据测算,中国要开展全国范围的干预,需投资7.2亿元到14.4亿元,远远高于目前的投入。
◇威胁儿童的“杀手”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字,截至2003年,全球18岁以下的艾滋孤儿达到1500多万,15岁以下的艾滋病患者或者病毒携带者已突破210万。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生活在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中。艾滋病,正摧残着世界未来的花朵。
艾滋病家庭的儿童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面前。积极应对这一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未来。生活在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中,儿童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譬如他们的情感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发育。
在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中,食品消费平均下降40%,致使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因为衣食所迫,还有一些孩子不得不搬到亲戚家住。调查发现,所有这些孩子都饱受歧视,心理负担沉重,而其中女孩比男孩感情更脆弱。此外,在津巴布韦东部进行的调查发现,在家人身患艾滋病后,家庭收入和资产急剧减少,迅速增加的医疗费用使得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由于经济压力,家人患艾滋病的儿童,尤其是女孩,被迫辍学,承担主要家务劳动或打工挣钱,并经常从事高危工作及面临被人剥削的危险。这样,孩子们便失去了本来应该享有的受教育和享受美好童年时光的权利,也失去了参与社会、宗教及体育文化活动的机会。这些基本权利的丧失意味着,这些儿童实际上已没有童年生活可言。
艾滋病还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近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部分地区对父母一方或双方因艾滋病去世的儿童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发现的问题令人深思。此次调查涉及231名孤儿。其中,父母双亡的32人,母亲亡故的61人,父亲亡故104人,父母一方亡故而另一方离家不管孩子的有34人;其年龄在11岁~14岁之间者占70%;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元者有140人,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2000元者有57人。
在调查中,有145个孩子表示,在父母生病后感到担心、恐惧和痛苦,但其中只有20%的人向别人请教该怎么办。有188个孩子认为,父母去世给他们带来了痛苦。有75个孩子说,父母去世后,他们很难入睡,经常做噩梦。有123个孩子承认父母去世使他们心情和性格发生了变化,老想哭,爱发呆,爱发火,不想与人交往等。
该调查还显示,父母去世,对于其尚未成年子女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他们成了家庭生活重担的承担者。有102个孩子说,父母去世后他们的家务劳动更多了。在父母去世后,这231个孩子中有173个仍在上学,57个没有上学,1个没有填写问卷。在上学的孩子中,没有因家庭变故影响学习成绩的有91个,学习成绩变差的有42个。有132个孩子与同学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有32个变得更好了,有18个减少了与同学的交往。57个孩子没有上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家庭变故使他们上不起学;其二,他们必须帮助家里干活。
除此之外,世界儿童还面临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07公布的报告指出,尽管全世界在防止艾滋病病毒通过母婴传播方面取得进步,但2006年间世界上每天仍有超过1000名儿童受到感染。虽然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纳米比亚、南非等一些国家在2004年和2005年增加了对患病母亲的治疗,但全世界在2006年仍有41万至66万名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他们中大多数人在胚胎时或刚出生就受到感染。
MSF的医疗协调员Wilson曾指出,近些年来,虽然用于成年人HIV诊断测试和抗AIDS药物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却缺乏对那些染上HIV的儿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简单工具。大约有一半的儿童在感染艾滋病后不到2岁就会死去,加上缺乏适当的诊断方法因而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也存在少数几种为儿童而设计的药物治疗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适合成年人服用的药物可以以糖浆的形式给儿童服用,但对儿童使用的剂量和疗效却不得而知。每个成年病人每年的治疗大约花费200美元,但用于儿童的治疗最便宜的也要1300美元之多。
艾滋病大事记
◇世界艾滋病大事记:
1981年,首次报道艾滋病病例。
1983年,法国科学家锁定了致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986年,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被多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定义为艾滋病病毒。
1988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这一天定为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
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生效,规定在公共设施和工作场所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违法。
1991年,红丝带成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识。
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公布其研制出的“鸡尾酒疗法”。
1997年,巴西成为第一个通过公共卫生系统免费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的发展中国家。
1998年,科学家开始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第一次大规模人体测试。
1999年,研究人员在非洲黑猩猩体内发现艾滋病病毒。
2001年,医学界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基因药物。
2004年,因为发现大批演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美国不良电影业停业60天。
2005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达3860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有2500万。
◇中国艾滋病大事记:
1985年,中国宣布第一例因艾滋病死亡的病例。
1986年,中国官方第一次出现有关中国公民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报道。
1987年,中国报道第一例13岁的中国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死亡。
1992年,中国卫生教育研究所宣布在北京开设一条艾滋病热线。
1994年,卫生专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艾滋病病毒由高危人群向外扩散的阶段。
1998年10月1日,中国有关献血的第一部法律生效。
1999年,卫生部规定了艾滋病病人的隐私权,医疗机关不得拒绝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艾滋病病人应当享有工作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应当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
2003年12月1日,温家宝总理到地坛传染病医院看望3名艾滋病病人。
2004年11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专门诊治传染性疾病的北京佑安医院考察。
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艾滋病防治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