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和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1-04-29士运

科技智囊 2011年1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差距城乡

士运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的、复杂的、涉及面很广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意味着城乡发展的一种回归。当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经济结构固有的均衡之后,两极分化的趋向使得社会经济孕育着巨大的危险。一旦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经济发展不是目的,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是为了社会发展的均衡性的要求,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全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就会回归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这本质上就是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一体化发展道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现代化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当代的现代化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200多年完成了这个过程,而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才开始真正进入这个过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到现在为止仅仅走过了30多个年头。

首都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主要是由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方面共同支撑的,当市场化体系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步确立以后,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实现首都的社会经济转型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市化率很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矛盾在于城市发展的滞后。当时,国内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来解决此问题。然而,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发展的滞后,造成了城乡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问题被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目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失调严重的表现主要是:在城市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工业化飞速发展持续加大对土地的需求,社会总资本在城市的不断集中使二、三产业发展加速,科技进步加快,创新水平提高。在农业方面,由于人均农业生产资源数量的有限(主要是土地资源),缺乏科技含量的农业、素质较低的农民已经无法适应农民收入提高的要求,落后的农村与发达的城市之间在科技发展、财富创造、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十分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及早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大问题,探索出一条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城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即:解决农村问题的目标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解决农业问题的目标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优先保障;解决农民问题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这也是中央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最新诠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加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已经上升为21世纪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和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城乡之间一体化发展十分必要

城市与农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和共生共存的两个地域空间构成的有机整体,工业和农业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产业有机构成体,两者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作用不同,但都是十分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国家安定团结、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繁荣稳定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能否快速发展成为人们的焦点。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凸显,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失调,城市与区域发展脱节,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突出矛盾之一,中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符合世界城乡发展的大趋势。

研究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对北京来说,实现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创新性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孤立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核心,一体共同发展是关键。一系列城乡失调问题,客观上阻碍了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同时造成经济及环境的损失,如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城市和农村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新农村建设缺乏后劲,以及城市内合理的城市体系难于形成等等。通过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高度来研究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寻求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生活差距的有效途径,探求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工业强势与农村弱势、农民工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落后问题、农村社会保障落后问题、公共投资机制和体制问题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等方面体制和机制的建设问题,以及架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的途径,从而为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总书记还明确提出,我国现在整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了抑制城乡差距扩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其列入建设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单个层次、单个领域的孤立研究,比如对城乡关系问题侧重于城乡差距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对“三农”问题侧重于其中具体方面内容和对策的研究,对于区域发展问题侧重于缩小区域差异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对于工农问题侧重于工业或农业的各自发展或小区域工农发展的研究等,还缺乏将这些问题统一纳入到一个宏观层次的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框架下,进行战略性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必须通过准确把握首都城乡关系的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北京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特征,理顺搞清首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城乡互动和工农互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实现首都城乡互动和工农互促的基本构思和基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化、城乡居民各项权利的均等化和公共物品共享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确定未来首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构建首都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工业反哺农业和农业支持工业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最后系统提出首都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和具体对策,这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时期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差距城乡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这就是差距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