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32年的握手

2011-04-29刘人伟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4期
关键词:汽车厂苏联同志

1956年5月,江泽民同志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归来,担任一汽动力处副处长。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会基列夫专家,江泽民的真才实干、谦虚好学和热情诚恳给基列夫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在此后的工作中,年近30岁的江泽民同志和年长他14岁的基列夫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下半年,再次延长援华工作期限后,基列夫开始考虑未来一汽总动力师的人选问题,他向上级推荐江泽民担任总动力师,他认为,江泽民同志是最佳人选。基列夫对江泽民同志的推荐得到了厂领导和动力系统工作人员的一致赞成。1958年6月12日,江泽民同志被任命为动力分厂厂长,担当起相当于全厂总动力师的职务,负责领导与管理全厂动力系统的重任。一汽动力系统其他受到基列夫帮助和培养的年轻人也在此后的工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在一汽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一班岗

1956年下半年,基列夫的第二次延聘也即将到期。但是,此时的一汽建设也吹响了最后的冲锋号。一汽领导向驻一汽苏联专家总顾问希格乔夫提出,希望能第三次延聘基列夫专家。经报苏联国内同意,基列夫被继续留任一年。

一汽的生产厂房分布在厂区中央大道的东西两侧,为能及时有序地检查和指导各车间工作,基列夫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条既有重点又能全面兼顾的工作线路。每逢周一、周三、周五,他先挨个去东面一排的厂房,周二、周四、周六则先去西侧的厂房。这几乎成了基列夫下车间指导工作的日程表。

位于西侧的铸造工厂是他特别关心的地方,因为这里的输送带流水线很多,电气开关也很多。一到这个厂,他总会让翻译把车间动力师王本高请到现场共同研究问题。

基列夫不仅高标准要求中方人员,对苏方专家也同样铁面无私。铸造车间里浇铸用的铁水包从冲天炉到电炉都是用炉顶上的轨道输送的,上面有一个轨道安全锁扣器,基列夫和另一位电气专家马莱菲耶夫经常来帮助调试和检查。有-一次,基列夫发现安全锁扣器过了好几天都没有调试好,立即给马莱菲耶夫下了死命令:不把它调试好,你就不许下班!

基列夫虽是动力专家组组长,但大家都知道他心肠好,遇到其他设备方面的问题时,总爱请教他。他也总是尽量想办法帮助解决。一次,铸造厂车间主任向他反映,苏方提供的磨黏土、煤灰的球磨机,原设计是每小时生产2吨,可试产以来产量只有1吨。基列夫便专门请动力处热工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带来检测仪器,做了各种测试,最后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改装气动运送系统的建议。经过改装,球磨机产量不但达到了原设计水平,而且降低了煤灰损耗。

“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一汽啊”

短短3年半,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苏联同志的援助下,经过艰苦奋斗,一汽终于正式建成投产了。在这个初尝胜利之果欢欣鼓舞的美好时刻,基列夫却即将离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回国前几天,由江泽民同志陪同,基列夫用了几天时间,到一汽动力系统所属各单位一一告别。基列夫专家对一汽依依不舍:“我也不知道今后能不能再来中国,我真是舍不得离开长春汽车厂啊!……”

曾经与基列夫并肩工作的一汽人也舍不得离开他。临行前几天,大家请他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共同战斗的朋友们留影,留下了一帧帧令人难忘、令人珍惜的回忆。

1957年9月底的一天,基列夫依依不舍地离开长春,离开了他工作和生活3年多的孟家屯。月台上,送行的人们不停地向他挥手,基列夫在泪水里凝望渐渐远去的朋友们:“再见!”谁想到,这轻轻的—声再见,竟能挥别出几十年的岁月。

别时容易见时难

1958年,长春第一汽车厂的生产节节上升,全厂的动力系统运行正常,完全能够保证全厂生产增长所需的动能供应。远在莫斯科的基列夫听到这个喜讯十分高兴,并在“五一”节前夕写来了祝贺信。这封信发表在1958年4月26日第456期长春第一汽车厂《汽车工人报》的第4版,同版还登载了刘人伟的一篇回忆文章《每逢佳节倍思亲——大跃进声中忆基列夫专家》。

然而遗憾的是,1956年2月苏共20大之后,苏联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中苏关系开始转冷并逐渐恶化。这对基列夫,这位刚刚回国不久、对中国怀有深厚感隋的苏联援华专家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很难接受这个现实。

在两国关系紧张时,基列夫甚至不顾政治风险,给江泽民同志写过信,信里提到热电站安全运行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检查电气系统里电缆接头问题,空气压缩站电动机电压控制问题,车间配电间的防水问题等等。有一次,他在信里还特别提出一个要求:“如果有可能,你们给我寄来两张有毛泽东主席头像的邮票,让我留作纪念……”

同一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从此,基列夫与一汽完全中断联系近30年之久。基列夫在那个时期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很少,即使听到的也都是不好的消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汽怎样了?一汽的那些老朋友处境又如何?他时刻牵挂着,担心着。

中南海的相聚

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萌生了邀请基列夫来华访问的想法,他请刘人伟了解一下邀请基列夫访华的可能性。

经过努力,基列夫访华行程基本敲定。1989年10月20日,基列夫在阔别中国32年后,独自踏上访华之旅。令他万分惊喜和荣幸的是:邀请他以私人名义访华的江泽民同志,现在已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这一天,来自莫斯科的国际航班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身穿棕黑色旧式西服的基列夫踏出飞机舱门,与前来迎接的刘人伟夫妇热烈拥抱。3个曾经并肩奋斗的亲密战友久别重逢,大家异常兴奋激动。

当晚6点,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_了基列夫。“啊!基列夫同志,您来了,我欢迎您来北京。”江泽民总书记一边说着,一边与基列夫热烈握手。

“江泽民同志,没有想到,我今天还能来到北京,与您见面。”基列夫非常激动,眼泪夺眶而出。他紧紧握着江泽民同志的手,久久不放下来。

基列夫说:“在过去30年中,我最担心的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我听到很多坏消息,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地方发生武斗,很多人死伤。”江泽民总书记说:“是啊,那个时候中国国内情况的确令人担忧,而且中苏两国关系不好,彼此信息不通。我们也牵挂你们的情况。中国这30多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10年,变化更大。您是对中国建设作出过很大贡献的苏联老专家,所以我这次特地邀请您来访问,并到一些城市参观游览,看看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会见结束时,江泽民总书记一直把基列夫送到会客大厅门口,并对基列夫说,希望他的中国之行“过得愉快,游览好,休息好”。聚散两依依,老朋友间无论分别的日子有多久,相聚的一刻总是令人心醉。

重返“梦境”

32年前,基列夫离开中国后,就经常梦到一汽。梦想实现这一天终于来了。基列夫访华的第一站就是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这个他30多年来朝思暮想的地方。

到了一汽,年近八旬的基列夫迫不及待地在昔日老友的陪同下开始参观。30多年的巨大变化,让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的一个汽车厂,已经发展成两个汽车城。解放牌汽车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比原来设计的3万辆增加了好几倍,并自行开发出中高吨位的商用车、军用越野车。当他看到一汽生产轿车的第二厂区,看到一辆辆轿车从装配线上开下来时,更是惊喜不已。

耿昭杰厂长向基列夫介绍了一汽3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基列夫听后赞不绝口,他说:“一汽的发展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对了。我们苏联的经济却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来。50年代,我们苏联帮助你们搞建设,现在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

汽车厂的“心脏”热电站,是基列夫牵挂的地方。那些昔日他曾帮助培训过的组长、班长虽大都已退出现职岗位,但获悉基列夫到来的消息后纷纷赶来见上一面。重逢之际,他们热烈握手、亲切拥抱。

30多年过去了,热电站旧貌换新颜。当年3台苏联制造的汽轮发电机和4台75吨锅炉,已发展到现在的9台发电机组和10台锅炉,总发电量由原来的2.4万千瓦小时,增长到9.1万千瓦小时。新增的6台发电机和130吨锅炉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的。

曾经在一汽与基列夫共过事的动力系统干部,目前都担任着各级领导职务。沈永言已是一汽副厂长,毛履平是一汽副总工程师,单文昌是热电站总工程师。基列夫在与他们座谈时,问到厂区输电系统运行情况,特别关注电缆接头有没有发生过问题等。沈永言告诉他,厂区电缆从来没有发生过故障,已正常运行30多年,并说这都是基列夫老专家的功劳。基列夫心中顿感宽慰和放心,当场又就如何做好技术保养和耐压试验等问题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参观结束后,基列夫请一些动力师和有关人员来座谈。座谈会上,基列夫对一汽今后的节能、综合利用、安全运行及第二期供热系统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他甚至提出,如果时间不够,你们可以把问题写出来由我再接下来的访问途中作书面回答,等翻译好了再寄给你们。

离开长春的前一天下午,一汽为基列夫专家举行欢送会。曾与基列夫共事过的老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大家对基列夫在一汽时的工作精神、工作作风都赞不绝口,对基列夫曾经给予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基列夫动情地说:“今天,我晚年的最后愿望实现了。我祝一汽,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功!”(本义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永恒的记忆——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

猜你喜欢

汽车厂苏联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于汽车厂焊接生产线电力过负荷解决方案的需求与研究
严良堃同志逝世
长春市市区及汽车厂厂区新生儿手部畸形的流行病学研究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