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绕着地球播种的人

2011-04-29司文博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5期
关键词:荒漠化

司文博

意大利人瓦勒拉尼在内蒙古承包1万亩荒地。这本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他说,这是他一生中首次碰到了这样的好事,以至于他要感谢当地政府对他“兄弟般”的支持。

有句诗是这么写的:“出生时露出微笑的婴儿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礼物。”笔者第一次见到温南齐奥·瓦勒拉尼时,就被他爽朗的笑声所吸引。“我出生的时候是笑着的,妈妈吓了一跳:难道我生了个‘怪物?”

86岁高龄、精通7国语言的瓦勒拉尼是荒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干旱区植被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这样介绍自己和“微笑”的缘分:“我给母亲解释,那出生时的微笑代表着感谢您和父亲把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

的确,这位有着超强责任心、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事业的瓦勒拉尼,辛勤耕作在世界各地的荒漠中,尝试将那些凄凉的黄色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他不仅给我们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地球带来了希望,也让那些曾经被遗忘和荒废的土地开始“微笑”。

始于动物研究

1949年,温南齐奥·瓦勒拉尼毕业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虽然学的是农业,但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二战时期,他与农民一起工作了很久,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战后,巴西给了他一个面积150万公顷的农场,里面有90万头牛,他作为技术指导,负责让奶牛产出更多的奶,肉牛产出更多的肉。

工作闲暇,瓦勒拉尼经常到各处游历。当时的亚马孙河边,有很多牧民焚林开荒。看到河边的“地球圣女”惨遭焚毁,瓦勒拉尼倍感心痛,他认为,为我们提供氧气的美丽森林,不应该遭遇如此对待。

打那以后,他着手研究让草场在短时间内繁殖出更多动物。也许这样,就不需要再去焚烧森林。

动物活的时间短,对于植被的破坏就少。缩短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时间内产出的肉和奶就多,对这一问题,瓦勒拉尼研究了10年之久。

“这项研究的成果,到今天仍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中国。”瓦勒拉尼说。

致力改善生态

正是从那时起,瓦勒拉尼的研究开始转向。如何调用各种手段更好地保护森林植被,成为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1981年,他被非洲的干旱所触动,决心去改善那里的生态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给了他这个机会。

在岛国佛得角,他住了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人向他介绍:“你看,现在到这个地方来,没有一点绿色,就相当于月球了!”瓦勒拉尼说:“你说得对,这里是月球,但是月球也可以变成绿色。”

因为降雨稀少,为了保留住稀有的降水,当地每种一棵植物,就要刨一个坑,把植物种在坑里。这给了瓦勒拉尼很大启发。

应用这种方法,刀耕手刨,当地的生态取得了一定改善,但效果有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瓦勒拉尼思索着。

借助自然之力

从佛得角回来后,原意大利驻莫桑比克大使找到瓦勒拉尼,告诉他,有一块地方正在逐渐沙漠化,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希望请你去治理。瓦勒拉尼应邀来到尼日尔,他发现,这里的人为了给树木积水,也挖了很多半月形的坑,但是,因为当地土质坚硬,人们又非常瘦弱,这样的坑,他们最多只能每天挖3到5个,工作效率非常低。

说到这里,瓦勒拉尼双手抱拳,模仿当地人的挖土动作,奋力向下铲去。“他们简直疯了,他们的思路有问题,这样挖什么时候能挖完?”一个想法在瓦勒拉尼头脑里逐渐形成,他的指导思想是:要让自然来帮助我,而不是我去战胜自然。

瓦勒拉尼开始做实验,研究用机械化的方法实现快速连续挖坑。但是,很多意大利人笑话他,说他是疯子:这怎么可能成功呢?讥讽他的人都是当时意大利林业方面的专家。

一段时间后,瓦勒拉尼在他使用机械化手段犁出的地里播上种子,一场小雨,所有种子都发芽了。

使用瓦勒拉尼设计的机械,1分钟可以挖15到20个坑。

回到意大利后,瓦勒拉尼对原意大利驻莫大使说:“我们能战胜这个沙漠。”大使有点不相信:“沙化成这样了,可能吗?”“可能。”“真的?你需要多少钱,我拨给你,你去做这件事。”“不需要多少钱,给我两台拖拉机就行了。”

瓦勒拉尼去了机械制造,广=请技工帮忙打造他设计的犁,这种犁如果生产出来,将促成荒漠化治理的革新。

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技工听不懂他的设计要求——连续挖坑的同时还要松土,从没有人提出过。大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毕竟,“抗击沙漠化”在当时还是一个生僻词。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这种犁最终研发了出来。经过反复改进,最终可以确保播种植物高比例成活。

推广初见成效

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菲亚持在了解了整个机械的构造和功能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可以马上传遍全世界。菲亚特、依维柯等公司都愿意为这种机械提供零部件。

但是,机械的推广过程并不如想象的如意。在索马里,当地人并不认可这种新东西,拒绝使用。瓦勒拉尼很生气,说:“你们人工挖坑这么费劲,我用机械一天可以挖好几十公顷的土地,为什么不接受呢?”

为了做示范,瓦勒拉尼头脑中迸发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要用他的机械种植一条绿化带,让这条绿化带横贯非洲。按照这个设想,这条绿化带将贯穿非洲9个国家,并穿越撒哈拉沙漠。凭借当时瓦勒拉尼的设备,这一宏伟构想完全可以实现。他甚至预估了绿化带的规模——长6000公里,宽20公里,并做了初步准备。但是,因为资金问题,这一构想最终搁浅。瓦勒拉尼说:“现在,许多国家愿意这么做了,但我也许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构想的人,那时还是1995年。”

推行虽然不顺利,但随着时间推移,设备所带来的巨大功效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凭借这种方法,瓦勒拉尼最终踏上了9个非洲国家的土地,后来又推广至中亚的两个国家,然后到了中国。

技术引入中国

2000年,第四次联合国荒漠化缔约大会上,瓦勒拉尼与中国代表就中国荒漠化严峻形势进行了讨论,中方邀请瓦勒拉尼来华实地考察。双方一致认为,瓦勒拉尼系统是破解中国荒漠化治理难题的最好方法。

2006年5月,瓦勒拉尼的设备运抵造林现场,开始整地造林。他们用12天的时间就挖了280公顷的地。

经测试,瓦勒拉尼系统与传统人工造林相比,苗木成活率提高30%以上,造林整地成本降低50%以上,土壤含水率提高60%。示范区生物多样性比以前有很大提高,水土流失显著减少。

之后的5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应用这一系统完成示范造林及推广面积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方负责人介绍,阿鲁科尔沁旗当地有一个北沟村,有近1万亩的连片荒地,分属于20多户人家,当地林业局通过做工作,把这片土地连片承包了下来,让瓦勒拉尼治理。这本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瓦勒拉尼说在他的治沙生涯中,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好事,以至于他感叹,这次的荒漠化治理,是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治沙工作推进最顺利的一次,感谢当地政府“兄弟般”的支持。

瓦勒拉尼的中方搭档名叫王军厚,瓦勒拉尼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儿子”,两人的工作配合十分默契,私底下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王军厚谈到了瓦勒拉尼的个人生活。他说,在荒原上植树,很多时候要吃住在农民家里。对于一个老年人,中国农村的厕所是个大问题,瓦勒拉尼年过80,下蹲不便,而农村又没有坐式厕所,所以每次瓦勒拉尼方便时,都要抱住一棵树,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后来,项目组给他配备了一个折叠式座椅。谈及此景,瓦勒拉尼有些羞涩,但咯咯笑个不停,他不好意思地扫了一眼在场的翻译女士。

言罢,瓦勒拉尼找来一副墨镜戴上,双手叉腰站在房间正中说:“我像不像18岁的人?”王军厚揶揄道:“其实,你还是应该为你的孙子和后代多做些事。”瓦勒拉尼没有反驳,他接过话题说:“是的,应该为后代多做些事。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应该想一想,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你的儿子,我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将来还会有什么?”

他又谈回了他的老本行。中国牧民有烧牛粪的习惯,瓦勒拉尼不赞同这一点,因为这会把牛粪里的种子破坏掉,间接破坏了草原的自然更新。他建议在村落周围多种树,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木材。他还建议,村民畜养的牲口,到了一定的重量,应该及时宰杀,不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理由是,牲口在由幼仔长到成熟的过程中,每吃一份草,都会相应增产一份肉,但当它们成熟以后,肉的分量不会再与食草量等比例增长,草原上的草在减少,而人们获得的肉并没有增加,这是一种浪费。一只肥大的羊,每天都会消耗掉非常多的草料。

采访结束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瓦勒拉尼坚持要把记者送到楼下。“现在时间还早,我每天凌晨1点睡觉,睡前还要散步一个小时。”记者坐上车,瓦勒拉尼用意大利语道别:“Ciao(再见),孩子。”然后背起手,朝没人没车的地方走,散他的步去了。

猜你喜欢

荒漠化
盐池县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分析
张旭晨带队考察学习库布其沙漠荒漠化综合防治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辽宁省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分析
全力遏制荒漠化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