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民国老教材悄然走红
2011-04-26邢泓琳
邢泓琳
近几年来,国学热一直高温不下,并在持续加温。尤其是近日,一本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此书使用的语言文字白话、插图简易,图中蕴涵的道理能清晰明了得使人一看就懂,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
此书一经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民国老教材披新装,悄然走红
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作为上海图书馆旗下的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馆藏书籍的整理推广。
在这些藏书中,当属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著名。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当时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当这本“特色”书时隔70年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不被冷落还如此的炙手可热,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与当下热议的教改有关,在此之前的鲁迅文章的“大撤退”已经让人们对教科书品质的走向有所担忧。另一方面就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国学热,而这本民国的教材刚好在热议的高潮时出现,使人们不禁眼前一亮,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也是现在的少儿读物中所缺失的。
在此本读物受宠的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的。
老教材受热捧的背后是缺乏知识
从老教材的“翻修”受追捧的程度不难看出,这与最近的“国学”热是分不开的,“国学”一词听起来似乎和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关联并不密切,与现实的关系相对薄弱。
国学属于“纯学术”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被冷落多年。不知道从何时起,大众对于国学学习变得忽然热情高涨,不论是政府机关的要员还是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风潮。
对于“国学”一词的概念原本并无精确定义,凡有关中国传统的各种道德文章、经济学术等都可称为国学。因此,从近代开始到21世纪初,国学倒不乏学术之外的社会政治意义。
类似“国学热”现象的出现其实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民对国学的渴求,是因为对于国学知识的缺乏,应该正确地因势利导。《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不能“戏说”“俗讲”,而是要“正讲”,而正讲的前提就是要读懂,不能错得太离谱。
据调查了解,武汉大学国学院是目前国内仅有的拥有“国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国学本科试验班已连续10年招生。其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同时要求至少掌握两门外语。武大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将之形容为培养一些“读古書的种子”,并能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真正将国学传播出去。
老教材未来的发展之路
家长们认为将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非常有益。某购书网上,关于此书的评论不下40条。一位家长经常在睡前给孩子朗读课本里的内容,在她看来,里面的内容非常好,许多胜于现在用的小学课本。
有些文章看后引人一笑,又不失儿童的天真。丰子恺先生的配图,形象又生动,讲解内容时,配上图,儿童非常易理解。
如今已不是只有中小学生们喜爱这种类似“国学”的老教材了,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们也很喜爱读此类的书,原因是可以从国学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智慧。随着老教材翻新,一些以国学为名义的讲座纷纷开嗓,可以看出国学对于这一阶段的影响力。
国学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且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