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艺术:贵在形神兼备
2011-04-26晓蓓
晓蓓
漫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如果说建国以来的新闻报道是正史的草稿,那么漫画中所保留下来的社会记忆,就是别样视角下的历史记忆。漫画的创作展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使命和文脉的延续。在上海举办的《新中国漫画回眸》展览中,漫画家们感慨,被冷落多年的漫画在张乐平先生100周岁诞辰和“三毛”形象诞生75年的时机下,似乎又燃起了一股漫画的热潮。然而,漫画除了形象之外,更是一门幽默的艺术,如今的经典再开发,往往只注重抓了“形象”,少了“意思”,恰恰是丢了漫画的神。因此,真正能够体现文化内涵的漫画艺术,贵在形神兼备。
“三毛”:难以超越的漫画经典
在中国漫画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当数“三毛”漫画系列。“三毛”绝对是一个最经典的漫画形象:光光的脑袋,上面顶着的三根毛,或趴、或蜷、或翘,再配上一个红彤彤的圆鼻头。张乐平画笔下的“三毛”就这样通过他的流浪经历,述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大师虽然已去,然而大师笔下的“三毛”,堪称漫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三毛”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精神经久不衰。
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诞生于1935年春夏之交。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刊登在1935年7月28日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早期的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闹出种种笑话,是上海普通人家的小顽童。自1935年至1937年,上海的20多家报刊画报先后刊登了二百多幅三毛漫画,还结集出版了单行本,三毛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漫画明星。
1947年年初,张乐平先生目睹路边冻死的骨瘦如柴的流浪儿,内心在悲泣呼号:“这是什么世道!”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张乐平先生开始以眼泪和着笔墨创作《三毛流浪记》。不朽的流浪儿形象三毛终于向人们走来了……经典漫画名著《三毛流浪记》的核心体现的是人道主义。这部巨作无情地鞭挞了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无靠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流浪儿“三毛”立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大众的心。
“三毛”如今已经75岁了,然而,他仍然是中国最宝贵的漫画形象之一。近年来,“三毛”仍然出现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木偶、杂技都有剧目,长达111集的大型动画片更是刚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但成功的例子却极少。“三毛”的成功其实是故事的成功,浓缩在这一形象上,使得“三毛”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毛”影视改编,直接运用了不少“三毛”原作中 的喜剧桥段和幽默精神,而此后的改编作品往往只看到“三毛”的形象,而没有“三毛”的个性,再经典的形象也生不出新的生命力。
因此,“三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形神兼备,而如今经过改编的漫画形象,只是注重了“三毛”的形象,而忽略了形象的个性,也即是漫画的“神”。没有“神”的漫画形象,就如同没有了灵魂,显得了无生气,从而也体现不出来漫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当代漫画的生存前景
在上海举办的《新中国漫画回眸》展览,使人们对以往的漫画形象赞不绝口的同时,也似乎重新燃起了一股漫画的热潮。然而,如今的时代,也同时使得人们对中国的漫画生存前景感到堪憂。
漫画,在今天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动漫的挤压,这是所有漫画家感到胸闷的事。阅读趣味、表达方法,还有传播途径的嬗变,特别是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对漫画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郑辛遥说:“动漫与漫画在文化基因上是不同的,漫画更强调原创性与批判的力度,而动漫的创作是一个受制于商业利益的系统,独立性不强。立意、造型、制作、发行各个环节是分离的,产品更具商业性和娱乐性,与漫画的创作群体与责任担当是不同的。不过,动漫的制作与市场运作很值得我们学习。阿达的动画片《三个和尚》、《三十六个字》等作品,艺术基因就是漫画,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其中的思想性和民族性是制胜的法宝。这一点很值得漫画家记取。”
另外,如今的漫画也只是注重了漫画的形,而忽略了漫画的神,从而使得漫画的文化内涵显得空洞。“漫画是民族面孔上的汗腺”,美术评论家谢春彦认为,漫画的幽默是社会的必要调剂品,不管是三毛还是王先生等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风靡的漫画形象,都是那个时代百姓生活、情绪的晴雨表。然而,近些年来,不管是画漫画,还是研究漫画,中国漫画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注重了漫画人物的形象,而没有表达出漫画的思想内涵。长此以往,人们对漫画也慢慢产生出了一种疲倦的审美心态,只是为了看漫画的形象,至于里面的思想内涵也就无从而知了。
漫画家天呈举例,在邻国日本,漫画广告在街头比比皆是,漫画包含的喜剧特征,易传播、易被接受的特性,令它在现代广告创意中仍然大显身手。从具体到抽象,从形态到意识,漫画都可灵活运用材料,进行幽默的表达。事实上,漫画在当代不仅有机会焕发青春、保持生机,而且用武之地也是异常地广泛,中国漫画如今的生存前景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漫画的生命力贵在形神兼备
“中国漫画作品一路走来,留下了中国各个时期的脚印。历史的嬉笑怒骂,时代的酸甜苦辣,都可以从中隐约听到,都能在这些画作中依稀尝到。”郑辛遥说。这里有新中国成立前民众的辛酸,有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欢呼,有保家卫国的号角,有改革开放的激荡……漫画中所保留下来的社会印记,作为中国民众的集体记忆,以一种精妙的智慧表达投射到人们心上。正如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老画家徐昌酩在张乐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所说:“张乐平是真正的漫画大师,三毛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坚强、智慧、幽默的文化精神。”“三毛”是每个人记忆深处的那个“姑娘”,留下的情绪很难忘。
漫画是一个艺术存在,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如果说建国以来的新闻报道是正史的草稿,那么漫画中所保留下来的社会记忆,就是别样视角下的另类历史记忆。因为与新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漫画家的社会敏感性比一般画家要强得多,社会的介入力度也最相对较强。有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欢呼、有保家卫国的号角、有大鸣大放的鼓动、有大跃进的惊喜、也有十年动乱时的喧哗、还有粉碎“四人帮”的含泪欢笑、更有改革开放的激荡……历史的嬉笑怒骂,时代天空的云舒云卷,人心的起伏与苦甜,都被漫画家们悉心记录下来。漫画家通过漫画来表达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通俗性较强,不识字的读者也能看懂,这就容易赢得读者的喝彩。因此,漫画家为移风易俗、开启民智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漫画与现在的相声小品有些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通过令人捧腹大笑来达到讽刺的效果。因此,漫画的生命首先是讽刺。今天,在社会矛盾纠集、监督力度增强、舆论环境宽松的情况下,漫画应该有更广泛的表现题材与更深刻的思考。而事实上正如新民晚报副总编朱大建所说:“今天的漫画创作不如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活跃。”漫画家失语了吗?漫画消失了吗?对此, 郑辛遥认为漫画家在今天仍然没有放弃对新闻的敏感性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是今天文化界允许有多元表达,只要报刊还存在,漫画家的阵地就还在。还有一部分漫画家转向对陌生疆域的开拓以及内心诉求,但很少有人玩风花雪月,草根性与思辨性还是很强的。
而漫画家天呈则认为,在今天信息爆炸、快速更新的情况下,讽刺漫画的构思创作时间太短,或者说漫画家的功力大不如前辈,作品成了对新闻的简单图解,不讲究形象塑造,致使有些类型化人物像橡皮图章,可以一直敲下去,大量贴标签的作品充斥报刊,也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这对漫画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都有很大的伤害。
漫画的生命贵在形神兼备,只有这样,漫画才能是启发人们智慧的心灵鸡汤。不论是在曾经的动荡年代还是在如今的太平盛世,我们都需要漫画,都需要一种“笨拙”精神与幽默表达,都需要漫画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