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艺术 民族国粹

2011-04-26许承宁

神州·上旬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徽班脸谱京剧

许承宁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分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京剧表现手法细腻,“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也使得京剧成为了我们宝贵的民族国粹。我们沿着京剧的历史沿革,感受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直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段京剧唱词,清丽婉約,徐徐道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便是京剧《沙家浜》中一段脍炙人口的精彩唱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爱听,人人会唱。在《茶馆·斗智》一场中,阿庆嫂那段精彩纷呈的唱词,字字珠玑,体现出了她斗智斗勇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京剧也产生出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伴随着这首经典的唱段,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发展的前世与今生。

京剧的历史发展轨迹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30、40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以唱祝寿戏开始进京艺术之旅,经过多年沧桑,在不断吸纳中,徽班“合五方之音为一致”的同时,逐渐失去自己的颜色。徽班的历史结束了,而脱胎于徽班的京剧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对于徽班来说,可谓涅槃。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具体来说,京剧的历史发展轨迹有以下几个时期:

孕育期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唱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 (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随之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和表演风格各有所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去,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班、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嗓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融入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为京人所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 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为: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二、行当大体完备;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也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成熟期

1883-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各位名家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为: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而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

京剧的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舞台艺术又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社会环境的不同,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为宽广,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淳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暴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人物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位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的。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评价,这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术手法。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以“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历史上的戏班斗艺

据史料记载,“梨园演戏,高宗(乾隆)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也就是说,官府公事演戏由两淮盐务衙门负责,两淮盐务要蓄养花、雅两部以备南巡演出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称乱弹。承担具体演出任务的戏班大多是由安徽盐商出资组建的,叫内班。徽商江春自立门户组建了春台班,为了充实力量,他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的杨八官、安庆的郝天秀等为春台班台柱。秦腔名角魏长生擅演花旦,来扬州投靠江春。江春对魏长生极其敬重,演戏一出,赠白银一千两。这些名角的加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扬州京、秦等腔的互相融合、吸收,进一步促进了花部的发展。三庆班的高朗亭、春台班的郝天秀都是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享誉江南的。

京剧成功申遗

2010年11月16日,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次京剧申遗成功,是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剧种,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文化特质和艺术底蕴。尽管京剧被誉为“国粹”,其社会关注度和传承发展较之其他剧种确有一定优势,但时至今日,由于社会的发展、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诸多原因,京剧的传承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青少年学习兴趣减弱、观众减少等 现实问题。目前,京剧专业演员、表演剧目和受众都存在断档,热爱京剧艺术的普遍以老龄观众居多,市场已十分狭小。相比流行文化,现代群体对于传统戏剧的关注和相关知识层面的储备更显逊色。

因此,京剧成功申遗并不是目的,申遗为的是更好地宣传、弘扬、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国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国粹,要为京剧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徽班脸谱京剧
徽班这座宝库
“九门轮转”小考——兼论徽班演出“轮转制”的运作机理
帖脸谱
京剧表演开始了
做个脸谱迎『六一』
京剧与徽班那些事儿
京剧青衣时代的奠定——陈德霖与晚清京师徽班旦行的变革
我的京剧之路
灶王爷的“脸谱”
创办少儿京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