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记校补——《斯坦因劫经录》部分
2011-04-26朱瑶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1](简称 《新编》) 以《敦煌遗书总目索引》[2](简称《总目》) 为底本,利用微缩胶卷重新校订了英、法及国图藏品的目录。《新编》后出转精,保留了《总目》条目的“说明”“本文”项,校正了《总目》诸多疏误,并在卷子定名、写卷缀合、题记录文等方面体现了最新研究成果,是研治敦煌学者的门径。研究需要,笔者对英藏[3]敦煌文献题记进行了全面考察,在核对《敦煌宝藏》英藏图版及《英藏敦煌汉文写卷(非佛经部分)》[4]图版后,发现《新编》在辑录题记上存在一些疏误,虽瑕不掩瑜,但因敦煌学研究者常常利用题记资料进行学术考证,就给使用者带来一些不便,故撰文对其进行校补,希望对使用《新编》者有所帮助。
校补说明:
(1)敦煌写卷题记是附记于写卷尾部(少数附记于卷首、卷中、卷背),记述写本的年代、书写(书写地点、书手姓名身份以及写本产生缘由、用纸等)、校勘、诵读、流传、供养的文字。据此为判定标准,《新编》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① 漏录及衍录者;② 非题记而误搀入者;③ 原为题记误作尾题者;④ 此卷题记误属彼卷者;⑤ 录文讹、脱、倒、衍的情况。本文即依类校补。
(2)题记录文依照《新编》以繁体字录出。漏录的题记,一遵图版原文,在俗字、异体字、讹字后用()注出正字;脱字处将补正的字置于□内标出;存疑的字,在其后加(?)表示;原卷漫漶不清者参照翟里斯《英伦博物馆汉文敦煌卷子收藏目录》录出。[5]并标明“据《翟目》”。
(3)误录部分,先照录《新编》题记录文,后陈述笔者校勘意见。
(4)讹脱倒衍部分,照录《新编》录文,讹字及衍文加[]标出,并在讹字后用() 注出正字;脱字处将补正的字置于□内标出;文字颠倒处以“颠倒录文→正确录文”标示;原卷本无疑义而《新编》认为有疑义并改正者,在异文上加双删除线表示原卷不误。
1 漏录及衍录者
(1)《新编》漏录者极多,兹条列如下:
S.0080無上秘要卷第十:開元六年二月八日,沙洲燉煌縣神泉觀道士馬處幽并姪道士馬抱一,奉為七代先亡及所生父母、法界蒼生,敬寫此經供養。
S.0246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弟子李□□及法界眾生共同供養。(据《翟目》)
S.0304大集經卷第二十五:用紙廿三張。
S.0438佛說無量壽宗要經:氾子昇。
S.0676大般若波羅密多經:法貶勘。(据《翟目》)
S.0700大乘無量壽經:張海(?)。
S.0702佛說無量壽宗要經:姚良。
S.0785a李陵蘇武書、S.0785b窮囚蘇子卿與李陵書,背面:靈圖寺斈(學)郎 記之耳。
S.0797十誦比丘戒本:比丘德祐寫,一校竟。(此卷正背两面接写,此题记在正面文末)
S.1069大乘無量壽經:張小卿。
S.1078大乘無量壽經:李義。
S.1349勸善經一卷,共兩件,第二件后題:貞元十九年正月廿三日出文,五月廿九日寫了故記之。
S.1374大乘無量壽經:姚良。(《翟目》作“毗良”,误)
S.1397v天請問經:戊子□(暦?)八月。
S.1714佛說無量壽宗要經:劉法子。(据《翟目》)
S.1840大乘無量壽經:馬豐。
S.1857老子化胡經卷第一并序:道士索洞玄經。
S.1987大乘無量壽經:鄧英。
S.2611大乘無量壽經:鄧英。(《翟目》作“邓吴”,恐误,题记中多见“邓英”)
S.269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十三:海晏勘。
S.2888大乘無量壽經:張涓。
S.2909大乘無量壽經:索滔。(据《翟目》)
S.3121佛說無量壽宗要經:氾子昇寫。
S.3314佛說無量壽宗要經:宋良金寫。(《翟目》作“宋良念”,恐误)
S.3345大乘無量壽經:裴文達。
S.3464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倩(清) 信士尹黃□所供養經。
S.4479a救諸眾生一切苦難經一卷:謹請四方比(毗) 沙門天王護我居宅,請(清)信佛弟子劉英舍一心供養。(《翟目》作“刘英全”,恐误)
S.4495諸星母陀羅尼經一卷:唐再再。
S.4574佛說無量壽宗要經:索慎言。
S.4723佛頂尊勝陀羅尼神咒一本 波利奉詔譯:沙州沙門乾元寺法弁。
S.4940大乘無量壽經:提皋。(据《翟目》)
S.5021大乘無量壽經:裴文達。
S.504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七:孟郎子。
S.5450a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附真言后有題記:為一切怨家債主,所有污泥伽藍,一切重罪悉得銷滅。
S.5450b佛說閻羅王授記令四眾逆修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一切怨家債主領受功德。
S.5956般若多心經:弟子張□謙奉為亡妣皇甫氏寫觀音經一卷、[多心]經[一]卷,□□妣□□□生諸佛□□。(据《翟目》)
S.6349易三備卷第二:于時歲次甲申六月丙辰十九日甲戌申時寫記。
S.6417f願文:戒榮文一本。
S.643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勘了。
S.654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超淨。S.6607佛說無量壽宗要經一卷:王瀚。
S.661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勘了。
(2)《新编》衍录者仅S.6826v《毗尼比婆娑》,录题记“一校竟”。参看原卷图版,实无。《总目》亦未录,系《新编》衍入。
2 非题记而误搀入者
2.1 正文的一部分误作题记
S.0548v佛本行集經變文:此內及外更有諸妙理,不及具細,誰人樂者,成佛因由,則知微細極甚精妙也。長興伍年甲午歲八月十九日蓮臺寺僧洪福寫記諸耳。僧會定池(持)念誦讀,知人不取。
“此内……精妙也”一句当不为此卷题记,而是变文之结尾部分。原因在于:其一,P.2999为《太子成道经》,故事系由《佛本行集经》演绎而来,首尾俱全,与此卷实为相同内容之变文,卷末即有此句。[6]442其二,变文乃是说唱文学,往往韵散结合以铺陈叙说。通观此文,先有开讲文字和押座文以引入正题,其后铺叙悉达太子成道经历,讲毕附有“此内……精妙也”句以收束文意。从变文结构及文义的贯通性考虑,此句恰应属于变文收讲之文字,并非题记。其三,题记往往以提行低字、空格接写、字体略小等形式与写卷正文相区别,然本句与正文同高,下句“长兴伍年……”则提行低二字,是为此卷之题记,“此内……精妙也”与下文书写形式不一致,说明非题记内容。
S.0720金光明經卷第七:此品咒法,有略有廣,或開或合,前後不同,梵本既多,但依一譯,後勘者知之。
S.254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与此同。英藏文献中共有26个题名为“金光明经卷第七”的写卷,①26个写卷分别为:S.0018、S.0188、S.0294、S.0432、S.0720、S.1178、S.1409、S.1964、S.2040、S.2239、S.2382、S.2453、S.2543、S.3146、S.3588、S.4210、S.4283、S.456a据卷中所存之品题及内容,除S.1964外,各卷均本于唐代义净所译十卷三十一品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其中S.2382、S.4565、S.4783、S.5242、S.6107五个卷子卷末残缺,其余二十一个卷子在《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末尾都抄有《新编》所谓题记。《大正藏》所收《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末同样以双行小字录有此句。[7]437c可见,此品在流传中一直附有此語,当为义净译经时所加之翻译说明,它与佛经译文同时产生,在流传过程中已固定为文本的一部份,不可视之为写经题记。
S.4064c靳州和尚道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一卷:若其不護凈一切行者,無由輒見,願知若寫者,願用心,勿領脫錯,恐悟(誤)後人。
此《修心要论》的写本还有S.2669vg、S.3558b、P.3434、P.3559、P.3777、宇 004、裳 075等,除宇004首部残缺及P.3559没有此段文句外,此段均抄于首题之下。《修心要论》另有一些朝鲜刊本存世,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者题为《最上乘论》,即以“隆庆四年庚午仲春全罗道同福地安心寺开板”为底本,其正文前亦有此段文句,只个别字词不同。[8]377a可见此段并非写卷题记,应是弘忍所述内容的记录者或最初传播者所题写的告诫之辞,已与正文结为整体一并流传。
2.2 尾题误作题记
S.2048攝論章卷第一:攝論章卷第一比字校竟。
“摄论章卷第一”为此卷尾题。本卷题记“仁寿元年八月廿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辨才寺写摄论疏,流通末代,比字校竟”,从尾题前一行开始写,第二行接写在尾题下,一直写到尾题后一行,将尾题围绕在其中。《新编》在录入题记时或为此种书写形式所误导,为将语句连贯通顺,故而将尾题误作题记中的语句插在了“比字校竟”前。
S.3835c百鳥名:百鳥名一卷,庚寅年十二月日押衙索不子自手記名。
“百鸟名一卷”系本卷尾题,写于正文末提行行中,真正的题记为写于尾题下一行的“庚寅年十二月日押衙索不子自手书记名”。
S.4367道行般若經卷第九:第九,一校竟,十七紙。
此卷首残尾全,正文末提行题“第九”。据对敦煌写卷题名的考察,写卷一般都具有首题和尾题,尾题往往是首题的省称,注重卷数信息的标示。[9]17此卷首部虽残,但据本卷的定名和写卷首尾题关系的一般原则,此“第九”应为指卷数之尾题,并非题记。且“第九”字迹与正文同,而与“一校竟,十七纸”异,可知后者为他人(校勘者) 所写。《总目》也将“第九”视为题记,《新编》系延《总目》之误。
S.6661佛經戒律:衣法第七已二校。僧靈寂、僧弘文、僧□。
“衣法第七”为写卷之尾题,《总目》没将“衣法第七”列入题记即为证。此卷首残尾全,定名沿用《总目》作“佛经戒律”,想必《总目》定名时未注意到正文末隔三行顶格所题写之“衣法第七”。“衣法第七”属于《十诵律》第四诵,《敦煌宝藏》将此卷定为“十诵律衣法第七”,可知“衣法第七”确为写卷题名而非题记。其下接写题记“已二校”,以字体略小与尾题相区别。《新编》误将尾题录作题记,在定名上也未能采用较新的成果。
2.3 撰著者题名误作题记
S.4004四分本疏卷第三:沙門慧述。
“沙门慧述”四字写于首题八字空格之下,是为此卷的撰著者。书籍题写撰者自魏晋而盛,著者题名成为了书籍的一部份伴随书籍共同传播,抄写者往往将题目、撰著者、正文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抄录。敦煌写卷中一般将撰著者、译经者姓名写于首题之后,如S.0107v《辩中边论卷第一》,首题下题“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故而此题名并非写卷题记。
2.4 杂写误作题记
S.4494雜咒文集:大統十一年乙丑歲五月廿九日寫訖,平南(?)寺道養許大德。
此题记应止于“平南(?) 寺道养许”,“大德”二字作大字写于题记下一行,与题记文字不同,且连读文义不通,当是杂写。英藏写卷中还有同类结构的题记,如S.2535“二年八月三日写讫,旷许”、S.2693“比丘洪琇许”、S.2694“渊许”、S.2733“比丘惠业许”,都是“名词+许”的形式。这种形式中,“许”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10]263此用法在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中可以见到,《世说新语·规箴》:“[罗]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11]312从“岂有胜公人”和“胜我许人”可知“公”和“我许”都指桓公,“胜我许人”即“比我强的人”,“我许”即“我”,“许”没有实义。佛经中也有这种用例,《旧杂譬喻经》卷上:“龙王明日人现,来与王相见,语王:‘王有大恩在我许,女昨行为人所捶,得王往解之,我是龙王也,在卿所欲得。’”[12]514b“在我许”就是“在我”。题记中的“许”字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句意指向人名部分,在“大统十一年乙丑岁五月廿九日写讫,平南(?) 寺道养许”中,平南寺道养就是此写卷的书写者题名。
3 原为题记误作尾题者
3.1 校勘题记误录为尾题
S.0751十誦毗尼初調第五卷 薩婆多毗尼 一校(原尾題如此)①括号中注释为《新编》原注。
S.0996雜阿毗曇心經卷第六 用紙十五張 一校(尾題)
S.2654大般涅槃經卷第卅 一校(尾題)
“用纸十五张”“一校”是校勘者校对完毕后写于卷上的校勘记,不能与写卷的首尾题混为一谈。3.2 供养者题名误录为尾题
S.4240佛說佛名經卷第四 曹元德礼已(尾題)
“曹元德礼已”以小字写于尾题下右侧,是供养者的题名,与尾题左侧“敬写大佛名经壹佰捌拾捌卷……于时大梁贞明六年岁次庚辰五月十五日写记”同为此卷之题记,不属于尾题。
4 此卷题记误属彼卷者
(1)S.3842佛說無量壽宗要經:懷惠勘。
此卷末行有藏文题名“Go-gyu-len”(据《翟目》),未见“怀惠勘”三字。S.384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卅二,卷末行行中有“怀惠勘”三字,《新编》未录,可知《新编》或因排版之疏忽,误将S.3841之题记录属S.3842。
(2)S.5567聖教十二時:丙子年四月十日於漢大師邊抄下記。
此卷卷末没有任何文字,S.5568《佛经》正文末提行写有此题记,可知其原属S.5568。
(3)S.6665維摩詰經卷中:福昇。
此卷卷末原无题记,S.666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二,尾题隔行行末写“福昇”二字,可知此题记原属S.6666。
5 录文讹、脱、倒、衍的情况
《新编》题记录文中,讹脱倒衍之错误也存在不少。条目较多,兹按卷号将需校正的录文摘抄出来,标明其在《新编》排版中的行数位置,以表格罗列如下:
讹:编号 题名 行数 录文S.0227 大智論釋卷第卌 1 開皇十三年歲次癸[醜](丑)四月八日弟子李思賢敬寫供養翻經沙門佛授記事(寺)都維那惠表筆受,翻經沙門大佛光(福先)寺勝莊證義,翻經沙門大福光(先) 寺都維那慈訓證義*S.0736 大比丘尼羯磨一卷 1 大統九年七月六日己[醜](丑)朔寫訖,比丘尼賢玉所供養S.0797 十誦比丘戒本 2 5 S.0523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八 11~12和[尚](上) 僧法性但念其[意](義) *S.0996 雜阿毗曇心經卷第六 10 卷[之](云)斯苞S.1177 金光明最勝王經序品第一 9 大唐光化三年庚申歲[二](六)月九日寫記*S.1317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 3 登[陟](涉)妙境*S.1381 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1 紙[四十二](廿四)張*S.1456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2 用紙廿[五](一)張*S.1472 佛說八陽神咒經 1 2為[大](亡)阿姨師寫此經*同[露](霑) 同福S.1558 舊雜譬喻經卷下 1 張良[文](友)寫
S.1781 散花樂 1 [乙](己)卯年二月三日比丘僧金剛會書記之耳*S.1843 大乘無量壽經(共三種) 1 (第一種) 張[興復](略沒) 藏寫。(第二種)張[□□](略沒藏寫)。*S.1869 大乘無量壽經(共三種) 1 張[清](涓)子(注:後兩種都有題記,內容相同)S.1990 大乘無量壽經一卷(共四種) 1 張卿寫(注:前三種卷末都題“張小卿”,第四種卷末題“四卷張卿寫”。)S.2067 華嚴經卷第十六 1 延昌[三](二)年歲次[癸](水)巳七月十九日*S.2105 妙法蓮華經卷第十 1~2 永興二年歲次癸[醜](丑)三月辛[醜](丑)朔,廿五日乙[醜](丑)S.2110a 佛說安宅神咒經 1 今五濁世加[清](請) 三七遍S.2136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8 障[消](銷)德滿*丁亥朔三日己[醜](丑)南印度沙門[大](達) 摩流支宣釋梵本天宮寺沙門[大](達) 摩難陀證梵文大周東寺都維那清[原](源)縣開國公沙門處一筆受佛授記寺都維那[讃](贊)皇縣開國公沙門智靜證義S.2419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2~3 [經](以) 茲勝善,奉[為](福) 尊靈,愿超越三途,登七凈,六道含識,皆[沾](霑)願海S.2503 大乘無生方便門 4 丁卯年[三](二)月廿三日沙彌明慧記*S.2566 大悲啟請、佛頂尊勝加句靈驗陀羅尼啟請 3 [學](寫)大悲心陀羅尼、尊勝陀羅尼同一卷畢S.2598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 2 伏[為](惟)霜露之感S.2614 大目乾連民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 2 張保達[又](文)書S.2624 諸佛要行舍身功德經 2 開元十七年[七](六)月十五日記S.2740 大般涅槃經卷第卅五 1 比丘善慈[穗](所) 供養S.2754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 1 恩[惠](會)*S.2838 維摩詰經卷下 11 疫[癧](厲)消亡S.2863 觀音經 1 弟子索仁[杰](節) 寫記S.3079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3 三校[同上](西明寺僧)思侃S.3094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1 儀鳳二年五月廿一日書手劉意[思](師)寫*S.3280 大乘無量壽經 1 李[弃](弁)子S.3303 大乘無量壽經 1 張謙[益](逸)寫*S.3655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1 咸亨元年閏九崔安居為鐘氏[丘姐](亡婦)敬造S.3888 大方等如來藏經 1 延壽十六年[十月日](七月十日),經生□(鞏)達子*S.3927 瑜伽師地論卷第卅 3 國大德三藏法師法成于[甘](沙州)[修多寺](開元寺)說畢*S.4033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卷第十四 1 高弼為亡妻元聖[成](威)所寫訖S.4366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S.2278 佛說寶雨經卷第九23669崇因必[克](尅)自不[尊](遵) 崇妙旨使[人](眾) 或 (惑) 感悟S.4415 大般涅槃經卷第卅一 5 願弟子[前](所)患永除*S.449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1 [統](總)章元年十一月廿三日S.4551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1 3 235門下省群書手劉大[悲](慈)寫初校書手劉大[悲](慈)S.4601 佛說賢劫千佛名經卷上 2 5[并](備) 筆墨寫八方歸[狀](伏)S.4631 觀無[時](量)壽佛經 1 凈信士胡思節夫妻因患敬寫[愛](受) 持S.4656 遺教經一卷 2 5一句價[值](直),娑婆百[萬](億)勝舍恒[河](沙) 之命S.4954 大智論卷第五十 1 開皇十三年歲次癸[醜](丑)四月八日S.4967 大智論卷第四十七 1 同上S.517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1 大周長壽三年四月七日天(大?)雲寺S.549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 庚辰年[三](十二)月十八日S.5529b 五更調 1 龍文[成](晟)文書冊子*S.5544b 佛說閻羅王授記令四眾逆修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 3 [六](天)曹地府*S.6417a 邑齋文(擬) 1 貞明[六](陸) 年庚[申](辰) 歲二月十七日金光明寺僧戒[齋](榮) 里白轉念S.6417b 印沙佛文 1 戒[齋](榮) 文一本。(S.6417c、e、g同)
S.648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五十六 1 大中十三年歲次[乙](己)卯四月廿四日比丘明照隨聽寫記*S.6503 凈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上 1 時番中歲次乙酉冬末月下旬二日於報恩寺寫[記](訖)*S.6537vi 社約 1 正月廿[二](五)日淨土寺□僧惠信書耳S.6580 凈名經關中疏卷上 1 比丘譚議疏卷[上](記)S.6667 佛說八陽神咒經一卷 3 4盲者聾者,願[聽](見)願聞跛者啞者,能行能[走](語)S.6670 瑜伽論卷第十三、十四、十五 2 已說[明](聞)所成地竟,丙子年四月十[五](三)日終*S.6704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四百二十四 1 [馮](氾)景□寫記之S.6877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傳外傳卷下 3 5研[核](覈) 至理眾[望](皆) 傷悲也脱:S.0102a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本卷下 15 16尚未將為滿足勝願切不虛生趣舍,被無常逼逐*S.051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2上元三年閏三月十一日左書房楷書歐陽玄悊寫,用紙一十二張。S.0592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1垂拱四年十二月清信佛弟子王琳妻S.0692 秦婦吟 1貞明五年己卯歲四月十一日敦煌郡金光(明)寺學仕郎安友盛記*S.1218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1□□二年二月廿二日索阿□記*S.1386 孝經一卷 2永安寺學仕郎高清子書寫記之耳S.1715 佛說無量壽宗要經 1呂日興S.2077 佛說善惡因果經 2寶圓信心寫此經者,念誦依教奉行*佛授記寺都維那贊皇縣開國公沙門智靜證義佛授記寺寺主渤海縣開國公沙門行感證義婆羅門臣度破具寫梵本證聖元年歲次癸未四月戊寅朔同知僧法琳勘校S.2423 佛說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一卷 7 11 9 14 16 21 22 S.2278 佛說寶雨經卷第九奉敕太中大夫昭文館學士鄭喜王詳定奉敕銀青光祿大夫黃門侍郎昭文館學士上柱國李乂詳定S.2424 佛說阿彌陀經 2十二月十一日清信女鄧氏敬造阿彌陀經一部*S.2605 佛說金剛般若經 2願為一切眾生轉讀S.2659a 下部讃一卷 5即知次第,其寫者存心勘校(約十二字看不清)須知訛□,於是法門蕩蕩,如日月之高明S.2824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捨邪歸正,皆發菩提心*S.2926va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4 14翻經大德大興善寺僧尸利證義奉敕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兼檢校左羽林軍上柱國高平縣開國侯徐彥伯詳定S.3011 論語集解卷六、卷七 1僧馬永隆手寫論語一卷之耳S.3542 佛說阿彌陀經 1長壽三年六月一日佛弟子翟氏敬造阿彌陀經一部S.3548 中阿含經卷第八 2大集寺沙門法剛覆S.3927 瑜伽師地論卷第卅 1大中十一年四月廿一日,苾蒭明照寫S.4361 沙彌五德十數 1戊子年六月十日鄙僧書,淨土寺付沙彌念記S.4492 大智度第卅一品釋論卅二品釋論 1卅一品,卅二品,十一張,一校已,進業S.4494 雜咒文集 1大統十一年乙丑歲五月廿九日寫訖S.4636 佛經 1比丘道惠所恭(供)養經。太歲在卯,比丘勇知書S.5319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2裝潢經手王恭S.5563b 佛說延壽命經 1施主弟子僧陰願成舍此經一卷*S.5663a 中論卷第二 2 10乙未年正月十五日三界寺修大般若經經布一條,香花氈壹S.6454 十戒經 2 5死墮三途中載廿七歲S.6515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1丑年閏四月五月廿四日寫了倒:S.0797 十誦比丘戒本 3 同時戒場者→時同戒場者S.1177 金光明最勝王經序品第一 1 女弟子太夫人張氏→弟子女太夫人張氏衍:S.0312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2 裝潢手解[善]集*
S.045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2 同上*S.1456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2 同上*S.1529 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1 開皇十七年[九月]、四月一日*S.2136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10 弟子朝議郎成州同谷縣令上柱國薛崇徽[敬]寫S.2181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2 裝潢人解[善]集*S.2573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2 同上*S.2926va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7 奉敕秘書[省]少監學士韋利器詳定*S.3252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1 敬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S.3348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2 裝潢手解[善]集*S.3885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 1 涼州沙門都[僧]統慧楞供養*S.4479b 新菩薩經 1 乾符六年己亥五月庚寅廿[四]日寫記*S.5463a 開蒙要訓一卷 1 顯德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大雲寺學[士]郎S.6445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二百一十七 1 壠(隴)西李珍[禮][札](礼)S.6592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一百二十三 1 張[俊]瀛海晏勘了(《總目》作"俊瀛海晏勘了")
讹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文字辨认不准,形近而误,如S.1869“张涓子”误作“张清子”、S.2110a“加请”误作“加清”等;② 音近而误,此种可能是输入错误,如S.2278“达摩”误作“大摩”、S.3303“张谦逸”误作“张谦益”等;③ 异体字、避讳字径改为正字,如S.2067乃避北魏太祖拓跋珪诲而改“癸巳”为“水巳”,《新编》又将其改回,S.6877“研覈”作“研核”等。脱漏及倒衍情况中,多无规律可循,当主要是核对原卷及录入时不够审慎而造成的缺憾。
[1]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K].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王重民,等.敦煌遗书总目索引[K].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黄永武.敦煌宝藏[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英藏敦煌汉文写卷(非佛经部分)[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翟里斯.英伦博物馆汉文敦煌卷子收藏目录[Z]//黄永武主编.敦煌丛刊初集(第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6]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日)高楠顺次郎编辑.大正新修大藏经[Z].第十六册 卷第六六五.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8](日)高楠顺次郎编辑.大正新修大藏经[Z].第四十八册 卷第二○一一.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9]黄威.敦煌文献首尾题初探[J].文献,2010(4):14互20.
[10]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K].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11]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日) 高楠顺次郎编辑.大正新修大藏经[Z].第四册 卷第二○六.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