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水土保持投资及其对农村的影响分析
2011-04-25胡明
胡 明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714000,渭南)
一、安康市概况
安康市(2000年以前为安康地区)位于陕西东南部,面积2.34万km2,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 万 hm2,林地 165.84 万 hm2,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 hm2,水域面积3.99万hm2。安康市下辖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等10个县区,人口301万,其中农业人口253万人,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89万贫困人口中,26.8万人生活在边远山区。2000年,安康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2943万元,仅占全省的8.4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2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253元)少929元。
二、水土保持投资情况
安康市(地区)是我国土壤侵蚀的重要区域之一,政府及群众对其治理非常重视,水土流失防治规模、投资强度不断加大。1985—2004年安康市(地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累计总投资额为65981万元。水土保持投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投资,二是群众自筹。
1.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通过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统计资料,1985—2004年,政府累计水土保持投资总额为8766万元 (见表1),整体呈上升趋势。
2.群众自筹
群众自筹包括现金自等资金和投劳折资两部分,投劳折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四田(坡改梯田、水平埝地、坝地、造田造地)合计、流失区水地、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种草、封山育林、经济林果等6项水土保持措施投劳,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为水土保持措施投劳折资(元),Si为某项水土保持保持措施完成面积(hm2),Li为某项水土保持措施投劳定额 (工日/hm2),Pi为当地劳动力价格(元/工日)。
1985—2004年安康市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投劳折资和自等资金累计57216万元,群众自筹总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3.安康市水土保持投资分析
如表1所示,从1985—2004年安康市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群众自筹为投资主体,所占比例最大,4个时段总投资比例分别为77.5%,97.4%,92.2%,40.9%。 1990—1994年其投资额大幅度上升,1990—1994年比 1985—1989年增幅达846.7%。1995—1999年增加了投资力度,与1990—1994年相比增幅达249.4%。2000—2004年投资有所下降。以上数据反映了安康市群众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很高,农民很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
1985—2004年政府投资呈上升趋势。1990—1994年比 1985—1989年投资有所减少。但1995—1999年其投资大幅度上升,较1990—1994年增幅为1004.4%。2000—2004年投资额趋于稳定,且政府投资所占比例总体呈升高趋势。由此可见,政府对安康市水土流失治理越来越重视。
三、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完成情况
安康市水土流失防治规模、投资强度不断加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水土保持投资的使用有所变化,即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有所变化。
安康水土保持措施共有6项,分别是“四田”、流失区水地、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经济林、灌木林)、水土保持种草、封山育林、经济林果。1985—2004年安康地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变化,从前期的四田、流失区水地、水土保持林逐步转变为以封山育林和经济林果为主。但从整个趋势上看,水土保持林仍然是安康地区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所占的比重最大。四田和水土保持种草,呈稳定趋势。经济林果和封山育林增加最为迅速,逐渐成为水土保持措施的主体。
四、水土保持投资对安康地区农村的影响
近年安康市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对治理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说明这一问题,对安康市多年来所积累的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增产值进行了计算,从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该项目对安康市农村的影响。
1.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改善生态环境是安康水土保持工程的首要目标。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人们也逐渐改变过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垦、对草地过度放牧以及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的做法,也开始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自项目实施以来,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村能源的建设工程,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6.8 hm2,由治理前的10400hm2,减少到治理后的2843.2hm2,治理程度达到72.7%。完成长防林建设24.73万hm2,完成退耕还林25.79万hm2,综合治理小流域43条,完成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11.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6.5%,比20世纪70年代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
2.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安康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其所辖地区大多位于山区,农村人口较多,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该地区农村的贫困。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44—1995)规定,对安康市水土保持不同措施的累计有效面积进行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为单项措施累计有效面积(hm2),n 为经济计算期 (a),t为始效期(a),m 为前期效益年限(a),f为规划期末单项措施实施总面积(hm2),R为有效面积累计系数。
本文主要对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坡改梯田、流失区水地的保土耕作、水土保持林、封山育林、经济林果进行计算。按安康市内各项治理措施的时间增产值增收和产出的平均数计算,各项措施的始效期和前期效益年限见表2。根据项目区农产品、经济作物和木材等的市场价格,结合外业的农户调查计算求得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在经济效益计算期内的总经济收益为1970.1万元,见表3。由此反映了安康市水土保持措施增加了当地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水土保持措施投资不仅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也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衡量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就此对1985—2004年安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从1985—2004年安康市农民纯收入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但其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近年安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好。农民纯收入在1985—1989 年 、1990—1994 年 和 1995—1999年这3个时间段增长迅速,几乎都是成倍增长。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安康市水土保持投资使用的变化,推动了安康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快了安康市经济的发展。从表4可以看出安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距全国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说明安康市农村产业结构还需加大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
表1 安康市(地区)水土保持投资情况
表2 各项措施始效期和前期效益年限
五、结 论
本文依据统计调查资料,通过对安康市水土保持投资的变化、水土保持投资措施的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对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政府对安康市水土流失治理越来越重,群众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高。
②水土保持投资主要用于改变生态环境与经济条件的林业与基本农田工程。随着治理程度的提高,经济林果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成为水土保持措施的主体。安康市水土保持各项措施面积的变化促使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种粮食、经果林、茶为主的多元产业结构。
③安康市水土保持投资措施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大大下降。
④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这些年间,累计产生的总经济收益为197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反映出安康市水土保持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表3 累计措施有效面积和经济效益
表4 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对比
[1]魏兴萍,赵纯勇.重庆市南岸水土保持规划经济效益预测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4,24(6).
[2] 杨光,丁国栋,屈志强.中国水土保持发展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增刊).
[3]晁居行.安康市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报告[R].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
[4]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影响的评价[R].2006.
[5] 刘国彬,胡维银,许祥明,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健康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
[6]李小曼,王刚,李锐.水土流失与贫困 的 关系 [J].水土 保 持 研 究 ,2007,14(1).
[7]史海静,李锐.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
[8]马九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J].改革,2001(6).
[9]郝明德.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 [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