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以闽侯县南屿镇为例

2011-04-23罗牧原谢雨泓

海峡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罗牧原 谢雨泓



城市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以闽侯县南屿镇为例

罗牧原 谢雨泓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文从城市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对南屿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做了探索性研究,指出在对南屿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该:集中保护,区别对待;立足大福州的建设,携手上街、南通两镇;保护建筑,更要保护文化,保护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南屿镇 传统建筑文化 城市社会学

1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问题综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城市化的朝向必然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化的大都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论调和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的设想都论证了这一点。但是这些理论大师却忽视了作为人类历史主要载体之一的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人说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建筑是缩小了的城市。在这里,城市化,尤其是城市的现代化与城市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就尤为明显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传统建筑文化之于城市的意义。

学者们在考察传统建筑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在当今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激流中,唯有保持传统建筑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标示和市民的文化归宿;只有把城市的“根”和“魂”留住,城市才会获得最原初的生命力。王贵杰引入了“文态环境”的概念。所谓文态环境“既包括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环境,而且同时把那些不属于历史保护区和新区等统统包括在内。既包括城市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背景[1]。“文态环境”的引入,即对物质环境与文化背景的综合强调与我们对传统建筑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文化意涵的双重强调不谋而合。他所提到城市文化丧失现象正是我们的课题所力图避免的悲剧。石坚韧则对作为旅游城市的杭州的传统建筑文化问题进行考察,通过典型历史街区的共性和差异所提出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模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延续[2]与典型性的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彭建民对深圳市创建国际护院城市的目标与其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做了考察,从城市的现代化角度看待传统建筑的保护,并且准确地把握到了目前传统建筑保护的两个大趋势:旅游景点和博物馆。这就是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管理,使深圳的发展趋于完善与成熟[3]。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然而不难发现,上述研究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多是著名的古城、历史街区或者是旅游城市,对散见于小城镇甚至农村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未有过多关注,忽视了数量上占多数的非典型性传统建筑文化[1]的保护与开发。(2)过分强调“文态环境”“城市文脉”等宏观概念,有可能造成对建筑实体,尤其是传统建筑的细枝末节的忽略,而这种忽略可能会带来文化意义上的极大损失。尤其是对那些以精美的建筑工艺而著称的建筑。(3)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城市化过程中的传统建筑保护开发提出见解,然而这就容易造成对土著居民的忽视。须知,当地居民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对城镇建设与传统建筑的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子。(4)多从城市规划、旅游设计等视角切入,缺乏宏观的社会背景与微观的人际互动的综合,而这一综合正是城市社会学的视角所得天独厚之处。

2 研究设计

在上述基础上,笔者设计了此次调查研究。从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于2010年下半年对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的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选取南屿镇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南屿镇本身的特质。南屿镇地处福州市的西部,依旗山傍闽江,是新兴的卫星城。它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但却拥有众多的古民居、祠堂与村庙。南屿镇政府一侧的水西林街区,这些传统建筑一方面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另一方面,大部分传统建筑在功能转换的时候,其保护与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笔者首先从福州地情网上福州地方志中获取南屿镇主要传统建筑的基本资料,然后经过实地考察确定深入调研的对象,最后对这些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深入调查,确定传统建筑保护的方案。相应地,下文将首先对南屿镇典型性传统建筑予以简单介绍,再对其保护与开发问题提出城市社会学的见解。

3 南屿镇的典型传统建筑

3.1 水西林古建筑群

水西林明代建筑群位于南屿镇镇政府的一侧,由林公祠、林春泽家族故居、六朝大老坊等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组成。整条水西街都和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林春泽。林春泽(1480-1583),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官南京刑部郎中、贵州程番知府,寿一百有四,身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帝,人称六朝大老。子应亮、孙如楚,均嘉靖年间进士,分别官户部右侍郎和工部右侍郎。

林公祠是林春泽家祠,建于明嘉靖壬戌年(1562年)。祠堂前后三进,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外围风火墙。建筑面积约230平方米。1993年重修,重塑父子孙3人身着朝服坐像。正殿梁上悬1块明代木匾,长3.1米,宽0.95米,青地,上书“翠旗衍秀”,四个行楷浮雕大金字,落款:“八十三翁旗峰书”,旗峰是春泽自号。林公祠于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

林春泽家族故居是明代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顺山坡拾级递进而建。均为三进布局。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门楼(前院)、正院、后院(内院),两边配以厢房,面阔均五间,穿斗式木结构,风火山墙,双坡顶。正面围墙均有雕塑人物花鸟、山水绘画。建筑群中以林春泽居住的两座最具特色,其中门楼单檐歇山顶,灰瓦屋面,黑漆大门,中央左右列置青色抱鼓石,两边建有八字形马头墙,明基平整块石砌筑,上舖平面廊石,三级石阶,左右置垂带石加象眼,为典型府第门楼建筑。内院又称梳妆楼,为两层木构建筑。后面建有花园,置太湖石假山,植有春泽从程番带回的贵州果。故居除1座门楼屋面较破损外,其他虽破旧,但基本保存尚好。

六朝大老坊又称人瑞坊,位于林春泽故居前,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系春泽百岁时奉旨建造。坊为木构双层牌楼式长方形亭坊,八柱三门,不等跨,高约9米,长约7米,宽约2米,抬梁斗拱,朱红画栋,重檐歇山顶。坊正面为墨字楷书题额:“六朝大老”。后面为墨字楷书:“父子孙孙世进士”匾额。坊圮于1958年,后在原址按原貌重建。除材料原为酸枣木改为杉木、泥瓦改为金黄色琉璃瓦外,结构形式不变[4](如图1)。

水西林的古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将明清时期福州民居等古建筑的宏观上的建筑结构、空间格局、雕饰纹理、艺术风格都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如屋檐较长,房屋相连,“下雨不湿鞋”。这是典型的福州建筑风格,可是现在作为福州传统建筑文化典型代表的三坊七巷在重建的时候却没有体现这一风格。再如曲线形的风火山墙彰显出福州传统民居的浓郁的地域特色[5];穿斗式建筑上设插拱以彰显身份等。

图1 六朝大老坊

3.2 庙宇

福罏寺,俗称泰山堂,位于南屿镇西南侧,祀温康都统、天后娘娘。庙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座东朝西,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戏台、酒楼、钟鼓亭、中殿、后殿等,体现了清代古建筑的完整建筑。右侧为明永乐年间建的妈祖殿,面阔三间。中殿面阔五间。后殿圮于1990年重建,后殿天井地下建有石构地藏殿。整体建筑为抬梁穿斗式混合木结构,外围风火墙。门楼、戏台等建造有13个风格迥异、大小不同的藻井。酒楼木栏板上楷书阴刻诗文。中殿石栏望柱雕刻有石兽、石瓜果柱头。石构戏台三面嵌以青石雕刻的花鸟图案。门楼及殿宇梁构架上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历史人物漆金雕刻,墙幅、墙壁及仰板上雕塑、绘画有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1992年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雕刻、图案做工精美,极富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福罏寺后殿有石质的奈何桥(如图2),这在诸多寺院、庙宇中是绝无仅有的。

图2 福罏寺奈何桥

万佛寺,位于南屿镇中溪村西,原形为石松寺,一名石嵩。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建。初名灵凤,绍兴年间,因僧人天石于石上植松而易今名。寺坐北朝南,仅存大雄宝殿、西配殿和东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雄宝殿为明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结构,仿宋风格,是闽侯县最古老的大雄宝殿建筑。寺内有宋绍兴四年(1134年)凿造并浮雕松鹤图案的石槽和绍兴十年的植松碑。寺侧有墓塔,寺后有一石室,壁上镌刻五段宋代摩崖诗刻。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后又大规模重修,现在已经成为福州最大的寺院之一(如图3)。

图3 旗山万佛寺

仙踪寺,位于南屿镇南井村,原清代建筑毁于1958年的大火,仅剩断壁残垣(如图4)。现已重修成颇具规模的庙宇,成为福州市最大的庙宇之一。

图4 仙踪寺原址的断壁残垣

3.3 其他

花楼,位于南屿镇南屿街26号,是清代建筑,乃张维桂祖业。张维桂,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上为富商,在南屿街开钱庄、米行、酒店等,家道富有,建有精美豪华的书斋供作子弟读书之所,称“花楼”。楼坐西朝东,为木构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四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架构,悬山顶,外围风火高墙,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上下两层全部用插屏门间隔。每扇插屏门上、中、下段嵌以山水、人物、花鸟、果树、亭台、楼阁、船舶及三国人物、苏东坡故事等木雕。前后廊台置花格木倚栏,造有转斗楼梯加花格木栏杆,设花格窗户。悬钟镂雕、立雕各种各式花篮花卉,斗拱造型精美雕刻清秀。风火墙墙帽泥灰塑有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等。泥塑、栏杆、悬钟部分已破损。主体结构保存完整[4]。花楼里保存着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精美饰品(如图5)。然而现在的花楼生活化严重,室内堆满了杂物,很多精美的木雕上都覆上了一层厚厚的油污。

图5 花楼门上的木雕

4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城市社会学视角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关于南屿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若干意见,谨供参考:

4.1 集中保护,区别对待

如图6所示,南屿镇的主要传统建筑还是相对集中的,这就为我们集中的保护提供了可能性。目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万佛寺风景区为依托,着力打造万佛寺—福罏寺—仙踪寺的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和以水西林为中心的明清传统建筑文化旅游。可以将南屿镇打造成继三坊七巷、罗星塔、平潭岛之后又一个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上述几个景区遥相呼应。所谓区别对待,是指对不同情况的传统建筑文化要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开发措施。针对万佛寺、仙踪寺等已经重建的相当完善的传统建筑来说,要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对水西林古建筑群,则要以保护、重建为首要任务;对于花楼来说,要避免场所过分生活化可能带来的危害。

图6 南屿镇部分传统建筑 分布简图

4.2 立足福州,携手两镇

城市社会学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可以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很好地综合起来。在对南屿镇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须立于福州市,并携手闽侯县上街、南通镇。近年来,福州市提出了“一城两翼双轴线”城市空间的战略结构,明确地将从东南方向的长乐到西北方向的闽侯的一条主城沿江向海拓展轴作为未来福州市发展的主轴线。而闽侯县,尤其是上街大学城、南屿科技园区与南通物流商贸城正是这条沿江发展轴上的重要一环。对南屿镇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要立足于南屿镇,更要站在大福州的立场上。相应地,闽侯县也提出坚持好字优先,打造城市组团,在建设两个先行区中力争上游的发展战略[6],而上街、南屿、南通三镇就是小城镇组团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镇同处福州市的西部,依旗山傍闽江,是新兴的卫星城。其中上街镇拥有着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诸多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有着丰富的科技与人才资源。现在国内大学城建设的一个普遍不足之处在于,未能与城市经济社会实现互动发展。大学城如果成为一座文化孤岛,不能实现与城市经济、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其建设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而南屿镇则新落成有南屿机电园与生物医药园等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产业园,与上街镇形成互补优势。上街-南屿科技大学城的构建已经被提上日程了。南通镇地处福州市的西南,与上街、南屿隔水相望,然而南通镇占尽地利,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物流业与商品贸易日益繁荣。三镇共建可以采取旅游业共建、建设旗山民俗博物馆等方式,以为福州树立一个新的文化名片[7]。

图 7 大福州城市空间结构

4.3 保护建筑,更要保护文化

上文提到,城市社会学既关注宏观社会背景,又不忽略微观的人际互动。在既往的研究中,作为附着于传统建筑之上的文化,即人的生活方式往往被忽略。实际上,正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传统建筑被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笔者以为,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对传统福州人生活方式的保留是极为必要的。这一方面为传统建筑文化注入了活的灵魂,另一方面避免了由于开发而带来的安置当地居民等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部门可以听之任之。如对花楼的保护,花楼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的学堂,而现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居民把它当成了“厨房”,为晚上的烧烤生意准备着成串的食物。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部门须以劝导的方式为主,可以把花楼当作当地图书馆、学校等文化机构所在地,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以最大程度地复原花楼当年的面貌。

诚如城市规划学巨擘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城市有包含各种各样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必要的浓缩凝聚和储存保管,也能促进消化和选择”,城市最大的价值,也就在于这种文化的“巨大浩瀚”和 “那种对历史和珍品的保持力”[8]。福州的城市精神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只有包容了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城市建设获得原初的生命力。

注释:

[1] 吴桢楠等考察了惠州地区非典型的传统村落,所谓非典型传统村落即建筑风貌及村落格局保存的相对不太完整,有的甚至破坏严重。历史建筑保留的数量少,生活性轨迹较重,现代化改造较多的,但其历史文化遗产在某方面的保留价值较高。然而该文章对于对策的分析却可行性不强,而且也有本文所列举的其他缺陷。详见:吴桢楠、冯四清. 徽州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初探, 工程与建设, 2010, (1).

[1] 王贵杰. “把根留住”:城市历史地区文态环境特色研究——以聊城古城为例[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8, (5):15-20.

[2] 石坚韧. 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

[3] 彭全民. 深圳传统建筑保护与创建国际花园城市[C].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

[4] 福州地情网. 闽侯县志·卷三十八:文物、名胜[EB/OL]. http://www.fzdqw. com/showtext.asp?ToBook=1107&index=6&.

[5] 郑瑜, 朱永春. 福州近代居住建筑典型类型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5):721-726.

[6] 甘满堂, 何燊. 小城镇组团发展的必要性及引导策略——以福建省闽侯县三组团为例[C]. 2010年福建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分论坛论文集.

[7] 罗牧原, 张兴荣. 城镇建设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J]. 小城镇建设, 2011, (2).

[8] [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宋峻岭, 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本文是福建省2010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三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甘满堂教授。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