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修订
2011-04-23孙伟娟梅光朋李家美
孙伟娟,梅光朋,李家美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200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有98种[1].张慧玲等[2]分析了河南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田朝阳等[3]阐述了国家重点珍稀保护植物40种和98种省级重点珍稀保护植物的利用价值,并对河南珍稀保护植物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闫双喜等[4]分析了54种河南野生国家保护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活型,并探讨其特点和迁地保护现状.然而,他们均未对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植物名录进行修订,不便于文献查阅和野外考察等工作.因此,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整理和修订《名录》,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供坚实的基础.
1 调查方法
以河南省人民政府2005年颁布的《名录》中所列98个保护植物类群为研究对象[1],基于Flora of China 和《中国植物志》[5],同时参考 ipni(IPNI,2010)和tropicos(TROPICOS)等网站和各地植物志,对其学名进行了修订.并参考《中国植物志》,旨对中文名混乱这种情况进行规范.
2 调查结果
《名录》有98个类群,其中有61个类群中文名和拉丁名无变化;修订的37个类群,占总数的38%,其中8个类群中文名变化,占8%;异名的问题有15个类群,占15%;10个类群拉丁名拼写错误,占10%;2个命名人有误,占2%,中文名兼拉丁名有误的1个类群和1个多余名,各占1%(表1).
表1 河南保护植物修订名录Table1 Emended list of protected wild plants in Henan
续表 Continuing table
3 讨论
由于语言文字的演变,地域方言的差异,朝代的更替,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比比皆是.早在明代,李时珍就注重对混淆的名称进行修订.他主要根据时代先后,以最早的名称作为正确名称,列出一个正确名称和若干个别名或地方名;另外,因为异物同名,物种不可靠或因出自时间太早而又被以后通俗名代替者,则废弃较早的名称作为别名或地方名,保留较晚流行的通用名作为正确名称,便于准确辨认和应用植物资源.这是一种科学的植物命名法,至今仍然适用.中文名称的混淆,不仅不便于地区间交流,而且应用时望文生义.首先如《名录》中的石栎隶属于壳斗科Fagaceae柯属Lithocarpus而非石栎属Quercus;郁香野茉莉隶属于野茉莉科Styracaceae安息香属Styrax而非野茉莉属Styrax;大叶楠隶属于樟科Lauraceae润楠属Machilus而非楠属Phoebe.其次,同属种间同名异物,如重齿槭Acer duplicato-serratum Hayata仅分布于台湾北部至中部,中国大陆没有分布,而《名录》中重齿槭应为五尖槭Acer maximowiczii,分布于河南伏牛山等地.最后,一些地点名称修订后实为广布种,如河南杜鹃应为照山白;太行榆为大果榆;杨山牡丹为凤丹;河南山胡椒为红果山胡椒;河南猕猴桃为黑蕊猕猴桃等.灵宝翠雀的分类地位也受到质疑(华南所杨亲二).这些貌似特有种的是否应该列入保护植物名录,值得进一步研究.
虽然植物的中文名颇多,但植物的正确学名必须是唯一的.然而,《名录》中异名普遍存在,如河南鹅耳枥已并入湖北鹅耳枥;霍山石斛和细茎石斛两种被归并入细茎石斛;曲茎石斛和河南石斛并入曲茎石斛等.有些种降为变种,如紫斑牡丹Paeonia papaveracea Andr.和陕西紫茎 Stewartia shanxiensis Chang等.此外,还存在拉丁文拼写错误,要么遗漏了命名人,要么为笔误或印刷错误等,在此不再逐一论述.修订后,《名录》减至为90种.
综上所述,在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植物名称的正确性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中国植物学科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6].因此,保护河南省植物资源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发掘、保存和利用中国传统植物文化,统一和规范保护植物名称.其次,要进行大量地野外调查工作,摸清重点保护植物的居群信息和主要威胁因素,全面评估名录,制订保护级别.
[1] 河南省林业厅.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R].郑州:河南省人民政府,2005.
[2] 张慧玲,李春奇,叶永忠,等.河南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特征[J].河南科学,2006,24(1):52-55.
[3] 田朝阳,郭二辉,胡小丽,等.河南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资源学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1):17-20.
[4] 闫双喜,张志翔.河南野生国家保护植物区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5):725-733.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一室理论学习组.儒法斗争与我国本草学的发展[J].植物分类学报,1975,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