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尝试和“小”研究做起

2011-04-22翟李红

人民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专题研究一节课习惯

翟李红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话很适合教研员的工作性质。因为,教研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也需要有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这种实践必须从原生态的问题开始,明确自己该引导教师做什么、如何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和指导能力。

给教师研究的支点

教研员年年都在研究课,可每年研究的几乎都相同。一个人听一节研讨课,听完后都在讨论,看似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回到自己的课堂依旧故我。如何进行真正的研究?我们作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1.小专题研究。

2009年3月,教研室组织全市骨干教师送课下乡。之前我们就思考:全市400余名数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收获?思考之余,我们确立了小专题研究的思路,从最基本的内容——计算开始。活动前,在教师中广泛征集大家在计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收集起来,如“口算教学要不要在新授课训练技能”、“口算的标准是什么”、“估算把握到什么程度,估算的结果有没有对错”、“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如何结合”、“口算、估算、计算的方法是不是越多越好,要不要统一的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将问题分类,先进行讨论,然后请几位教师分别上口算、估算、笔算课,一节课一节课地打磨,目的就是形成一种常规性的教学思路,即“立标”。

通过这次专题研究,我们不仅立出了怎样教的标准,还立出了教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即口算、估算、笔算各达到什么程度。每一节课都留出5分钟时间进行达标检测,尽管这种做法有些死板,但旗帜鲜明地告诉教师课堂教学要关注效果。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我们将教师划分成若干小组,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带领大家就一类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小组内的每位教师进行了分工——记录、分类整理、提炼观点、组内发布等,先形成组内意见,之后在大组交流。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按照“问题原因一现象分析一解决策略”的思路进行,最后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解决策略。

之后,我们总结这次小专题研究的经验,又组织进行了应用题教学、复习课教学的研究。在应用题教学研究中,我们又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读题训练方面。

总之,小专题研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2.观察点研究。

2010年4月,市教研室组织小学数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教师会听课、会评课。基于此,我们从提高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人手,设计了6个观察点,提前发给所有教师。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课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个观察点作细致的记录、分析和点评。

这6个观察点分别是:(1)时间分配。现场记录授课教师在讲解、师生问答、学生活动及其他方面的时间分配情况,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教师提问的类型。记录授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加以归类,如描述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反思性问题、无效问题等,计算其频次及所占百分比,并反思结果。教师提问面。用不同符号列出每一个学生的座位,课堂中记录授课教师提问到的学生,分析在全体学生中的分布情况。学生小组的合作状态。用语言描述合作时的情况,包括哪几个学生投入、哪几个学生发言等,分析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及有效性。学生的习惯(听、说)。记录认真听讲的学生在4个十分钟里所占的百分比,记录学生表达的情况。学生做题速度与质量。记录学生做题的最快速度、大多数学生做题所用的时间,教师订正时大约有多少学生做完,做题的质量怎样等。

对全市教师来说,这种听评课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在三个区域的三天活动中,效果不尽相同。有的还很不习惯,只是表面性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没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有的能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提出对今后教学有利的思考。如一位教师观察发现,教师提出的无效问题占了35%左右,多是“你们喜欢吗”、“你们认为对吗”、“你们同意吗”之类的,这个比例太大了。一位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其中一节课的教师提问中间两排学生共46次,边上两排学生是8次,另外一节课教师提问就比较均匀。他进而发现教师站的位置不一样,第一位教师大多站在讲台上或讲台下中间位置,而第二位教师大多站在边上那排的前面,所以他认为教师上课时需要站在边上,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位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小组合作时间超过3分钟后,学生就开始不投入,他认为小组合作时间不宜太长。这次新的尝试将教师听课、分析、思考的视角引入到具体的、看得见的教学现象当中去,旨在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实现突破。

3.数据研究。

2008年下半年,我们到某小学去调研,带了一份口算题随机到一个班级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结果发现学生的差距特别大。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要抓基础知识,数学就是口算和计算,引发了大家在网上的讨论,有的认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再抓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是退步,有的认为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面对争议,我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调研,抽取一个班级限定10分钟口算,然后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让数据说话。比如,学生第一次接触56÷2,会出现什么情况?讨论时,直接让教师到二年级的一个班上去测试学生。记录下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情况,再来分析就有数了,对课的思路就比较明确了。通过几年的数据分析与比较,确立了不同年级小学数学口算的基本标准。

引导教师从“小”处着手

2010年3月,在前期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抓学生“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引导教师从“小处”抓起,从“小处”开始对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

1.让教学充满智慧——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100问。

这是一次策略征集与研究活动,针对习惯培养我们从教师中征集了100个问题,如小学生经常课前做不好准备怎么办?低年级小学生上课经常手里摆弄小东西怎么办?小学生计算速度慢,怎么办?小学生错了题却没有改正的习惯,怎么办?小学生看到题就做,经常不看或看不清题目要求,怎么办?全体教师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形成一套教学策略库,然后再集中进行评选,挂到公共邮箱里给大家分享。这样的问题设计旨在把教师引到这些小问题上来,让教师们的研究从这些小处开始。

在习惯培养策略征集与研讨活动中,有些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认为给学生提出要求就行了,甚至认为狠批学生几句、给点惩罚不就解决了吗?为此,暑期培训时,我们设立专题“从制定数学学习的公约开始小的研究”。请每位教师设计一个学期的按月落实的班级公约,每个月执行4~5条即可。

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们都制定了比较有效的公约。如关于课堂发言的规定: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有不同意见要补充或者说明,也一定要等别人说完再举手;上课回答问题时,身体离开桌子,站直,眼睛看老师,声音要让全班人听见,等等。再如奖励方式:一周的课堂作业全部完成并获得优秀,教师向家长打电话祝贺,与好朋友同桌一天;一个月的作业全部优秀,可以当教师小助手,帮助教师批作业;全班连续一个月交齐作业,免一次周六、周日作业,等等。

从这些“小”的、具体的而又可操作的“公约”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2.小的督查。

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我们主要抽查两个方面:坐姿和写字姿势。学生做题时,数一下坐姿正确和执笔姿势正确的学生数,算出百分比。期末测试题中,一至五年级的第一题都是一样的2分题,在田字格上写0~9这10个数字。将抽检学生的书写评出书写质量的等级。

以上尝试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立足于我们的基础,我们能做点什么?能改变点什么?抱怨教师素质、学校管理差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点改变、有点进步。

猜你喜欢

专题研究一节课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好习惯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专题研究
龙江县玉米适宜性评价专题研究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