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11-04-22

海峡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用人单位毕业生

秦 晴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秦 晴

福建中医药大学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该文从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特点、细化指标、不良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近年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作简要说明。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高 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但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自己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不足成为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些高校在对学生专业培养的过程中,也轻视了职业技能和就业素质的提高。本文拟总结部分高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为完善高校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特点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根本取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本内涵的一种能力。其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学习和理解能力、个人技能和态度、自我效能感、认知能力。它主要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大学毕业生实现从高等学校到被用人单位聘用,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干部)角色转换而应当具备的就业能力;二是作为初次求职就业者应当具备的与已经就业或再次求职的员工(干部)在适应性和开发潜能上相区别的就业能力;三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与特殊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一般普通劳动者所不同的就业能力。

2 就业能力的细化指标

就业能力是一个抽象而复合的概念。在英国,就业能力被认为包括评判性或者分析性思维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普遍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包括言语和书面沟通;与别人结为伙伴,有效展开工作;独立完成工作;具备本领域的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具有反思性的实践者,并且能够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加以应用。澳大利亚认定的就业能力关键指标有八种: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和创业能力,规划与组织能力,自我管理,技术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2005年2月,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具备的就业能力[1]。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可具体细化为三大类十五项指标:第一类是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包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信息管理和运用、思考和解决问题、持续学习的能力。第二类是职业适应性,包括理性自我、职业自我规划和管理、承担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自我效能。第三类是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认知和判断能力、良好表达能力、沟通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能力。

3 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良表现

3.1 技能、知识与职位不匹配

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就业鸿沟”,即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认为这些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认知不足,不能正确理解专业与职业、学习和工作、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长远的人生发展规划。

3.2 基本就业能力不足

不少企业认为,基本表达、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分析能力、成就事业的愿望、良好的情绪以及非专业的知识,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不少大学生在这些基本的能力领域发展不充分。

3.3 就业能力适应性、灵活性不够,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造成了跳槽频繁,成功就业比例下降的局面。2007年麦可思、盖洛普等机构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已就业的大学生中,因不能满足企业工作要求而被辞退的占13.2%,再加上因自感能力不足而主动离职的人,这个比例高达29.4%[2]。

4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4.1 构建职业规划平台

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校职业规划平台,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如今,许多高校已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管理制度,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另外,部分高校已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改变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由辅导员兼任的局面,聘请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做职业规划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结合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性格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样,经过大学四年持续的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进行严格的就业磨练,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为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纷纷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重视。

4.2 建立就业能力培养和评估体系

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估建立完善的体系,建立健全制度,能卓有成效地促使大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而努力。许多高校结合企业需求,开发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工具,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并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数据库”,强化对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调查,为教师提供调整与改进教学的依据,也让正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能够据此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另外,许多高校为学生建立“就业能力卡”,记录个人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成绩、实践经验与技能证书及老师推荐等,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所了解。

4.3 了解趋势,细化就业能力,进行全方面培养

许多高校在教学的同时,已开始了解企业用人的趋向,注重学生从外在到内在的全方位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培养。就直观而言,外表仪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面试成功率;就长远来看,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与创新能力等,也将决定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成败与否。综合能力和工作经验成为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企业最希望大学生具备职业意识和相关职业技能,这也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同时,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在面试时,除了看大学生的个人简历,做一些面试测试外,还会通过交谈观察其在分析事物时,思维是否清晰,是否有创新性,处理问题时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表达观点是否清晰,能否成功地与人沟通。大多数企业对大学毕业生都有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个人素养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此,许多高校针对这些细化的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包括 “专业技能大赛”、“演讲辩论赛”、“礼仪讲座”、“模拟面试”、“求职训练节”、“团队训练节”、“校友论坛”等等,综合性多角度地为大学生走向职场做好准备。

4.4 增进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渠道

实践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对接,就必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许多高校强化就业服务工作,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一是引进企业管理层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导师的创业经历、亲身体验进课堂,在“互动式、探究式”的深入讨论基础上,让学生增进对自身职业现状与发展的了解。二是实践课堂进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入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见习、实习,增强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明确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做好就业前的应对准备。三是企业项目进课堂。邀请合作企业协助开展项目实训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搭建平台。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1] 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恩平,牛冲槐,郭伟军.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产生背景及对策建议[J].前进,2009,(11):36-38,55.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 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 职业时空, 2009, 5(9): 78-79.

[5] 李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J].新东方,2009,(12):46-49.

[6] 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105-107.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用人单位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