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习障碍提升课堂质量
2011-04-20仲怀虎
仲怀虎
分析学习障碍提升课堂质量
仲怀虎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江苏宝应225800)
学习化学的障碍较多,突破主体虽是学生,但仍靠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首先要回归教学内容本身,研究寻找、发现学习内容上的障碍点,方能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扫除。
初中化学;障碍点;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第一点: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化学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到酸碱盐的学习时大约有1/3左右的学生(一般学校)感觉到化学难学了,不懂了,没有兴趣了,不能够达到上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原因很多,主要有教材要求方面、学生个体努力等,这些方面有关分析说明较多,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从教师的备课说起,如何寻找、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点,分析、扫除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自信心。
一、化学学习障碍点的寻找与发现
一般的教学设计中,缺少对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发展的障碍点的研究,导致教学过程大同小异、教学重难点突破不到位,学习路上的不少学生被“拦阻”、“绊倒”。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首先要回归教学内容本身,研究寻找、发现学习内容上的障碍点,进而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等。
1.从上学年教师的“下水作业”纸上寻找学习的障碍点
我们教师一般习惯保存上学年的教案,而对平时自己的“下水作业”纸(注有错误统计等)不注意收集、整理。实际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都暴露在作业上,共性问题一般就是学生学习相应知识的障碍点,各个学习障碍点教师清晰了,方能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扫除。
例如在我校上学年第7章第3节(第1课时)化学作业纸(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有一题:在稀硫酸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滴加变化如右图:
A点溶液溶质是:__________
B点溶液溶质是:__________
C点溶液溶质是:__________
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中学优生、学中生与学困生在这题溶质种类考查中都有较高的失分率,说明这一知识要点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普遍比较模糊。障碍在于学生一般只分析反应生成的物质,忽略了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等。认识了学生学习存在的这一障碍点,本课设计应在课本上安排了三个实验后,追问滴加少量盐酸、恰好反应、盐酸过量时溶液中溶质种类分别是什么?在上课真实的实验情境下,学生的思考难度减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容易形成“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时,不仅要考虑生成的,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的结论。在实际上课时,教师对相关内容引导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的许多障碍点。
2.从学生的导学案上寻找学习的障碍点
新课程改革来,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化学导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知识形成、例题应用、课堂检测、反思拓展等部分组成。教师要从导学案中知识准备、实验探究、例题应用等部分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让学生在无意中暴露学习的障碍点,进而展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构建知识的形成。
例如在第3章第4节(第1课时)化学导学案(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关于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学生先填写表格,再小结单质化学式书写方法。
_______单质物质名称化学式______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属铁、镁、铜____稀有气体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氦气、氖气非金属_____碳、硫、磷__________________ ___氮气、氧气
学生填写时,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还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是模糊的,凭前面学习过具体单质化学式能否抽象一般是有断层的。教师发现这一断层障碍,渗透“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式,物质的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思想,让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形成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学习障碍点就少了、没有了。
3.从课堂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学习的障碍点
化学课堂是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多样性、生活的多彩化、变化的魔幻感的地方,也是最有条件激发学生思考、交流,产生问题障碍的地方。而这些障碍有时未必就在教学设计中已有,因此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投入问题的猜想、障碍的探究上,以使师生、生生对话深入持续进行,真正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观。
例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5章第4节“碳酸盐检验”教学片段:
学生:分组实验(课本133页活动与探究)
学生小结:取样,加入稀盐酸,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样品中有碳酸盐。(碳酸盐的检验)
教师:碳酸盐的检验用稀硫酸,好吗?
学生:(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取1—2小块石灰石或大块大理石,加入少许稀硫酸。
学生小结:……
教师:前面,实验室制取CO2药品一般用什么?为什么?如果实验室里只有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能否制得少量CO2气体?如果能,请你设计一个反应平稳安全且能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需要对课本133页发生装置进行改进的是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
这一教学片段有两处障碍点,正因有障碍的出现,学生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富有启迪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蹲下身来与学生一道亲历实验探究,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
二、化学学习障碍点的突破与扫除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重中之重是教材的研究,教材文本的处理关键是突破、扫除学生知识认识发展的障碍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仍然在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消化学习障碍点,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教学方式由“灌输”到“引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来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新的学习方式下,即使个别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点时,也会在群体合作探究的互动学习中有所突破、扫除。
初中化学学习第一大障碍应是微粒观念的形成、建立。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3章第1节,一下子把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拉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世界。这节课传统的教学是一味要求去“想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可很多学生是想不懂的,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分化就开始了。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创设下列问题情境:如何将一小块冰糖均匀地分给全班同学?糖块放入水中后,颗粒会逐渐变小,直到糖块完全消失,你能解释糖块消失这一现象吗?接下来再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将少量无水乙醇密封在塑料袋中让学生观察,然后放入90℃左右的热水中,再观察,最后将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开,并在空气中停留一会,再次观察乙醇。提问:怎样解释乙醇气化后就看不见了,液化后又看得见了?这样在教师引导下不到10分钟时间内,学生沿着问题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亲历微粒观念的形成。通过课堂“引导”教学,完全把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参与学生探究、倾听学生问题,指导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点。
2.学法指导由“学会”到“会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课堂角色的转变,一是适应学生,二是发展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其学习方法必然有所不同。目前,多数学生仍然停留在“教师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的状态,不去自主拓展、深化知识;而且大部分学生仍以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为主学习化学,遇到学习障碍,往往回避,这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掌握最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第二大障碍应是化学符号的应用。初中常有这样的考题: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写出图甲、乙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果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模型是直观的,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抽象的,要想从直观到抽象,必须给予学生一些基本的化学方法。宏观世界的物质对应着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离子,让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是对应的,是物质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随时关注从宏观物质到微观抽象的断层,就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
再如: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1个B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2)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填图中字母)。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5)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这题的第5小题错误率太高了。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将微观图形转化为化学方程式4NH3+3O2=2N2+ 6H2O,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化学符号是由拉丁文等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化学符号的学习比较困难。化学符号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学习困难、障碍的扫除在于宏观物质到微观抽象的断层的“衔接”。化学学科学习不仅仅“学会”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物质用途等化学观念,更要由“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物质用途”等化学观念“会学”化学。“会学”学生就会沿着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发现障碍、探究扫除,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1]王祖浩等.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08-0546(2011)11-0034-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