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不通,何来道?——评电影《通道转兵》

2011-04-20张锦

电影 2011年8期
关键词:心系共产国际李德

文/张锦

以毛泽东为主角的红色电影是潇湘电影集团的一个品牌,不过描写低潮期的的毛泽东,影片《通道转兵》是第一次。几无文字记录的通道会议以前也有影视作品涉足,但大多一笔带过,笔墨更多放在了最终奠定的遵义会议上,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却始自通道。影片聚焦在党和红军从生死存亡的关头被拯救出来的曲折经过,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及其代表的正确路线开始从完全被排斥的政治环境中被解放出来,这是影片厚重的历史意义。正如影片片名所隐喻的那样,或者是生,或者是亡的通道。

通道会议少为人知,政治斗争惊心动魄,从戏剧性来说是很好的选题,具备“让当代中国人”想看的基础。尽管生死存亡的基本矛盾在红军与国民党军之间,但决定性因素却在于红军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影片很好地将这一矛盾的发展当作主线来加以强化。影片尽可能简化各种细枝末节来突出主线及主线人物,如国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几乎被略去,红军各军团指挥人员也几乎没有看到,甚至以前作品中的博古自杀为聂荣臻所阻也转给了李德。人物集中为三类,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地下三人团”与最高三人团,以及中间力量代表朱德、刘伯承。蒋介石等人则为主线叙述的陪衬。

尽管对多数中国观众来说最终结局并无悬念,对少为人知的通道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影片却进行了很好的悬念处理。影片开始以国内少见的残酷场景渲染湘江之战,让人想到《拯救大兵瑞恩》,甚至比之尤为惨烈,一方面直观地将红军的生死危机展现在观众面前,拉开了影片随后步步展示的敌我双方生死布局的序幕,蒋介石的每一次决策都直指红军命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毛泽东在客观上得以取得主动并最终胜利的背景,尽管他始终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湘江惨败才真正开始让全党全军认识到错误路线的严重性。影片突出地采用交叉剪辑,来回展示三方的时局判断与决定,蒋的决定几乎始终为毛泽东所预见,而最高三人团则始终落入蒋的圈套。毛泽东从中逐步摆脱孤立的局面,先争取到张、王同盟,然后是中间同情派朱德,最后通过朱说服了关键的周恩来,形成决定性的转折。由于大的结局缺乏悬念,影片很明智地将笔墨放在了三方的决策斗争上,正如毛泽东回答王稼祥的问题“红军的通道在哪里”时说的那样:心不通,何来道?

另一着力描绘之处,也是本片重要突破点的是人物。作为主要人物的毛泽东,影片基本完成了“塑造一个当时处在政治低潮,疾病缠身,却呕心沥血,始终心系我党、心系红军、心系中国革命前途的毛泽东形象”的目标,我们看到一个被排斥和处于孤立中的领袖并不再有那种流于表面的领袖气质,他也拍桌子、发脾气,其领袖气质被隐含起来,并通过前后两段《十六字令》展现其从孤独到自信的转变。作为反面人物的李德与博古也都有各自的心理根源,并未一味丑化,而作为转变关键的周恩来也耗费大量笔墨描绘其从态度模糊、照顾团结转向坚定支持毛泽东的心理过程,并在周恩来和毛泽东和解的戏中采用强化的表演设计来突出其革命者的坦荡胸怀。

两个“三人团”各自的核心分别是毛泽东和代表共产国际的李德,路线斗争在影片中得到升华。影片始终强调李德路线是共产国际的既定路线,通道会议争执的高潮更点明这一实质。李德提出“中共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我负不起这个责任,你周恩来同样不敢负这个责任!在座的谁敢负这个责任。”然后是一片鸦雀无声,毛泽东最终打破沉默:“我们的党已经一十三岁了,虽然还不成熟,应该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党应该为自己的命运担当起责任来,我们担当的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大任。”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敏感地抓住了这一主题。

猜你喜欢

心系共产国际李德
心系使命十五载,砥砺前行铸品牌——记江苏省浙江商会成立十五周年
心系社区心怀大爱履职奉献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荡秋千
心系“国之大者”
它是什么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六一”是一棵树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