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肝病相关性研究
2011-04-18艾迎春
艾迎春,李 红,石 磊
(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二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腺苷蛋氨酸的稳定盐形式,它在体内转甲基和转硫基的生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肝脏疾病时,其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和磷脂甲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下降[1],转甲基和转硫基途径发生障碍,引起胆汁分泌障碍和肝脏损伤。补充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以预防或逆转膜脂质结构异常,使肝细胞中低下的ATP酶活性恢复,促进胆汁分泌、流动;它还可以促进内源性解毒物质的生成,可对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世界各地已应用多年,据报道对慢性肝病有良好疗效,作者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肝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二科慢性肝病住院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各33例,A组酒精性肝病17例,药物性肝病4例,肝内胆汁淤积12例,患者年龄27~60岁,男 24例,女9例。B组的病例选择同A组,与A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肝功能异常程度等方面有均衡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33例患者行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每天500~100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共两周的初始治疗,两周后每天口服1000~2000mg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维持治疗。B组行常规治疗。两组均配合应用维生素、能量合剂等,但不加用以退黄和降酶作用为主药物。并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分别于治疗4周后复查肝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治疗组肝功检查AST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T下降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观察各组之间指标的变化(± s)
表1 观察各组之间指标的变化(± s)
注:*P<0.05。
____组别 AST下降值 ALT下降值治疗组 109.24±26.22 96.79±20.22___对照组_______________97.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3_86.12±22.14
3 讨论
慢性肝病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症状以乏力纳差,右上腹疼痛多见,生化检查有肝脏功能改变。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1)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均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啤酒的度数一般小于5度。(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精神症状和肝掌、蜘蛛痣体征。(3)肝功能异常改变,可有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AST/ALT>2有助于诊断。(4)肝脏超声或肝脏CT检查有典型表现。(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等。符合上述(1)(2)(3)和(5)或(1)(2)(4)和(5)者可诊断为酒精性肝病。仅符合(1)(2)(5)者可疑诊断酒精性肝病。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交圈的扩大,全球酒的消费量增加,同时,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在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亦明显上升,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型杀手。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以增加肝细胞谷胱甘肽含量,降低肝脏和血液中的乙醛含量,恢复肝脏中耗竭的腺苷蛋氨酸及肝细胞膜ATP酶活性,减轻肝脏脂质沉积,肝细胞坏死,预防肝脏纤维化。
临床诊断标准[3]:具备下述第(1)条加上(2)~(7)条中任何两项,即可诊断:(1)肝脏损害多在用药后1~4周内出现,但也可在用药数月后出现肝损情况,少数药物的潜伏期可更长;(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3)外周血液中嗜酸粒细胞>6%;(4)肝内胆汁淤积或实质细胞损害等临床和(或)病理征象;(5)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转化试验阴性;(6)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阴性;(7)偶尔再次给药后又再次发生肝损害。药物性肝病是由于药物的长期或不当应用引起的肝脏损害,能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有几百种,其中较常见的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等,抗癌药如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等。有报道称,腺苷蛋氨酸在临床上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药物性肝病[4]。在药物性肝病中,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膜流动性的调节功能和对谷胱甘肽储备的维护可以保护肝脏功能,预防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失活或恢复其活性,促进肝脏转甲基及转硫基作用,减轻肝脏损伤。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能明显增强肝脏谷胱甘肽(GSH)水平,增强谷氨酰半胱氨合成酶(GCS)、谷胱甘肽还原酶(GSS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T)的活性,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T)的活性,从而增强肝细胞活力,使胆汁分泌增多,属于分泌性利胆药。已有文献报道,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有效的治疗肝硬化前期的肝内胆汁淤积,对急、慢性肝炎和妊娠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亦有良好治疗作用[5]。
[1]侯世荣,唐保元,林厚基,等.腺苷蛋氨酸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1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20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64-166
[3]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5):339-342
[4]邹玉娟,杨蕾,王芬.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9(5):27-29
[5]侯世荣,唐保元,林厚基,等.腺苷蛋氨酸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1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