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试验区:另一种创新实践

2011-04-18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科技

文|本刊记者 程杰

毕节试验区经过23年的改革探索,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深圳、浦东等多数经济发达、社会条件成熟的改革先行地区相比,一个来自中国最贫穷地区——贵州毕节试验区显得与众不同。

23年来,毕节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取得了突出成绩。战胜贫困、与自然和谐相处,毕节试验区向我们展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23年来,毕节试验区经济总量翻了5番,增长32.7倍,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从贵州省排名末位到稳居第三的飞跃;贫困人口(老口径)从312万人减少到31.84万人,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下降到6.55‰,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明显下降的转变。

如今的毕节地区正从一个基础薄弱的地区向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的地区转变,从一个贫困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传统农业大区向城乡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地区转变,从一个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的地区向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突围

毕节是我国喀斯特发育极为典型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区总面积的78%以上,是贵州乃至全国出名的贫困区,也是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1988年以前,毕节仍是一个人口迅速增长而严重缺乏信息技术的传统性农耕社会,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劳动方式大量存在。全区2.68万平方公里区域皆处于极贫困境况。当时,全国贫困人口8000万,贵州就占了800万,其中毕节地区则占了320万,为贵州省的40%,全国的4%。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82元,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全区60%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约一半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但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却高达21.29‰。“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一直困扰着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了解决数量如此庞大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每年从邻省向毕节地区调运的救济粮食高达1.5亿公斤。

当时,根据国家规定,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然而在毕节,45度以上的山坡地仍然是农户们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来源之地。巨大的人口压力加上无限制垦植的粗放耕作方式,使毕节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垦植指数高达46.4%,森林覆盖率最低曾降至8.53%,水土流失面积达60%以上,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四大片区之一。人与自然严重对立,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并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

这个时期毕节地区的发展,显然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走“老路”,持续恶化,还是选择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走遍了全省86个县(市、区)进行调研,针对地处乌蒙山腹地、高山喀斯特地貌贫困地区的毕节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提出贫困地区应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倡导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贵州省党政班子试图探寻当地脱贫致富长远的发展模式。正当此时,中央下发了1987(5)号文件,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地方在总结经验、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方案,经过批准,建立综合改革试验小区;区内可以突破现行的政策和体制,封闭运行,成功经验经中央认可后再全面推广。这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支持。

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胡锦涛同志在毕节试验区成立大会上指出: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是毕节地区的情况所决定的,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的其他特区、开发区的区别所在。全国所有的特区、开发区都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采取出口导向的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标;而毕节试验区作为内陆边远山区,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以商品经济为目标;特区、开发区解决的是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我们则是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抄照搬沿海开放地区的做法和模式,必须对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这一点是决定试验区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并且要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做就做好。不要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犹豫迟疑,发生动摇。

自此,这片贫困又封闭的土地上,开始了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突围。

科技力量推动下的科学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毕节试验区就是科学发展试验区;毕节20年来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分析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实践和探索科学发展;20年的实践和探索,使毕节在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减少了生态和人口因素的约束,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科技部部长万钢2008年到毕节调研时表示。他同时还强调,科技部将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题,把毕节地区作为推动自主创新基地和和谐社会建设基地,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3年间,针对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区森林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各级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与毕节人民一起,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改善生态、发展社会经济为目标,融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组织科技队伍进行攻关研究,开展了大规模、高起点的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工作。

尤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科技部将毕节地区列为重点联系地区,对试验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给予倾斜支持。

——积极引导和促进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向试验区集聚,促进了试验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科技部结合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工作,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持试验区发展循环农业和特色产业。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村信息化、循环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等工作,大力扶持地道中药材、无公害蔬菜、花卉、饲料等特色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试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基层科技能力的提升。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与技术培训,提高了干部、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组织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到现场示范指导以及科技扶贫远程课堂、科技列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科技专题讲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等,提高了干部、群众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试验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缩小城乡时空距离。长期以来,科技部坚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毕节试验区建成1个地级科技信息中心、1个县级科技信息中心、13个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站,培育了20多名农村信息专家、100多名信息员、400多个科技信息示范户,建成一批数据库。同时,探索了多种信息传输渠道和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增强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瞄准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科技部针对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性以及试验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难题,通过科技支撑计划加大了对一些重点难题的研究开发力度。例如,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单位,围绕“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有益基因资源发掘与转基因安全”等进行集中攻关,为试验区在生态环境建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喀斯特山区特点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部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高寒山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和《喀斯特地区灾后农村信息化技术开发与示范》等毕节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专项。

23年来,毕节地区得到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科技厅等的重点关注与支持。据统计,截至2008年,毕节地区先后共执行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自身安排地级各种科技计划、成果推广和开发项目600多项。部、省共资助科技项目经费6600多万元,其中科技部资助的科技项目经费5000多万元,带动社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达1.5亿元。

毕节的创造性实践

毕节试验区经过23年的改革探索,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大主题”坚持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把解决近忧和远虑统一起来,改变了过去就粮食抓粮食、就温饱抓温饱的扶贫模式,产生了极强的复合效应。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科学的扶贫开发之路。

“三大主题”把全区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置于新的发展坐标中,促进了人们思维定式的转变。遵循实践的观点、创新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区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大胆创新,在发展中加大改革试验的力度,以改革试验促进发展。

“三大主题”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维护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又考虑今后人类的生息繁衍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起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的良性循环,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创举。

“三大主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加快了毕节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而且使毕节地区开发扶贫工作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这就是采取一切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政策措施,以农村发展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实现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改变过去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注重扶志、扶智、扶动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上。全区形成了“坚持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开发区精神,大大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探索毕节试验区实践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创造性和方向性经验。“五子登科”模式就是毕节人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典型实践。

为了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有效修复生态系统、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毕节人提出了“五子登科”综合治理生态思路:即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建基本农田“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

“五子登科”的综合治理举措,把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的长远利益和广大农民群众解决温饱的现实问题,把山上、山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保证的辩证关系以及治标、治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毕节试验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原则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任务,受到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充分肯定。

随着试验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更加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性——毕节的干部群众相继提出了新“五子登科”:“山顶植树育林戴帽子,山腰栽植物、坡改梯、横耕聚陇栽培系带子,坡地种牧草、绿肥铺毯子,山下大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济找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科技种谷子”。

“‘五子登科’的思想和实践,既是‘三大主题’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毕节试验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毕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毕节地委讲师团副团长徐霞辉说。

科学发展的探索方兴未艾

23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改革试验和探索创新相统一,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荒山开发、植树造林、引进人才、林业产权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政策,并在小区试验中进行了成功运用。以改革总揽全局、促进发展。按照“建设小区、推动大区”和“小试验,大方向”的要求,紧扣“三大主题”,根据每个时期改革试验的重点,进行了“人地挂钩”、人口控制综合治理、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小额信贷抑制返贫、小城镇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23年的改革试验,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当前毕节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挂末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说,在全国、全省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毕节目前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未来,迈向新的征程。

5月21日,“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在贵州省毕节市召开。栗战书在会上强调,毕节试验区要真正发挥好试验区的作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所创新。既然是试验试点,就允许探索,允许突破,就得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大胆地干、大胆地闯。要用足用活各种优势,在政策、做法、体制、机制以及不同领域、不同战线列出改革试验的题目,大胆进行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作上加大力度,有所作为,努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他还指出,要从毕节的实际出发,加快农业种植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要进行规模调整,要把茶、烟、药、菜、瓜、果、花、生态畜牧业、山野土特产等做成规模,形成批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业。

我们相信,毕节将乘着新一轮改革试验的东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胆探索、推动跨越”的理念指导下,必将成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成为投资者的“热土”和创业者的“乐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腾飞!

猜你喜欢

毕节试验区科技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寻味贵州——毕节
科技助我来看云
游洞——毕节织金洞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