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板厂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2011-04-18门道改

科技传播 2011年17期
关键词:矿段斑岩铜矿

门道改,伏 雄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郑州 450016

河南省板厂铜矿区,是一个以铜为主的多金属老矿区。在矿区范围内,地表古采硐星罗棋布,多达90余处,采矿活动曾经盛行,开采年代现难以考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我队对该区展了普查工作,通过大量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在矿区近4km2内,圈出矿段8个,圈定铜矿体161个,矿床规模为小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队在区内进行了因资金短缺只进行了少量的地表槽探等工作,找矿成果不大,此区的勘查工作也因此中断。近年来,作者在仔细分析和综合研究区内以往成矿地质条件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矿区实地调查和观察,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不是前人认为的热液型,而是斑岩矽卡岩复合型,找矿前景良好。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的东段。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元古界秦岭群(Pt1qn)、下古生界二郎坪群(Pz1er)及上白垩统(K2)等。其中分布于区域南部的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Pt1y)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矿层位。

区域上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有NWW向、NW向、NE向及近SN向四组。其中前一组NWW向断裂构造为本区的主体构造,后三组构造在控矿中则起着辅助和配合的作用,这几组构造联合控制了区内矿产的产出和分布。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华力西期及燕山期各有侵入。前者规模较大,呈岩株、岩基状分布于矿区的北西侧及东侧,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后者则出露于区域的中部,呈脉状产出,岩石类型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Pt1y)及新生界第四系(Q)。前者岩石类型主要为大理岩及少量的斜长角闪岩,其中厚层白云质大理岩是矿床的主要围岩,夹于白云质大理岩中呈条带状分布的透辉石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等是规模较大矿体的赋存部位。

2.2 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简单,位于汪坟—夏馆背斜北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基本一致,为NWW-SEE向,总体产状200-220°∠50-80°。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均属朱—夏断裂带中之次级断裂,有成矿前断裂和成矿后断裂两类。前者主要表现为呈NWW-SEE向展布的断裂破碎带,长9 000m,宽20m~370m,控制着区内矿体的分布范围;后者则多沿NE向分布,个别的呈SN向产出,对矿体和地层起破坏作用。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为燕山晚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脉状成群产出,普遍具有蚀变和铜矿化。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化集中分布在中部,自西至东可分为叶家沟、青峰岩、水槽沟、老虎沟、大石头沟、铜洞山、袁庄、赵庄等八个矿段。矿段总长度3 250m,矿化系数60%。矿段一般长300m~400m,最长700m。

3.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共圈出大小矿体161个,其中盲矿体64个。单个矿体最大长度240m,延深300m;一般长100m±。氧化带一般深30m~50m,最深70m。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则的透镜状,次为扁豆状、似脉状、枝叉状、短柱状,且分支复合、尖灭再现及膨胀收缩现象普遍。矿体走向290°~310°,倾向南西,倾角60°~75°,局部变化较大,缓者倾角只有30°左右,个别矿段(如大石头矿段等),矿体产状较陡,近乎直立。

区内矿体特征详见表1。因产出围岩的不同,矿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表1 板厂铜矿区矿体特征—览表

1)产于硅化大理岩中的矿体:如铜洞山、袁庄、水槽沟矿段。矿体呈叠瓦状成群出现,一般规模较小,品位变化大。矿体最长188m,延深160m,平均2.22m;

2)产于透辉石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中的矿体:如叶家沟,青峰岩、老虎沟、大石头沟、赵庄等矿段,矿体沿破碎带两侧分布,规模较大,如青峰岩二号矿体,长240m,延深300m,平均厚2.62m,矿体走向290°~310°,倾向南西,倾角60°~75°,局部产状变化较大,一般是上部平缓,下部直立;

3)产于爆发角砾岩体中的矿体:矿体直接产在爆破角砾岩中,规模大小不一;

4)产于花岗斑岩脉中的矿体:矿区中出露的花岗斑岩脉,铜矿化普遍,有的本身就构成矿体。

3.2 矿石的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铜蓝、方铜矿、褐铁矿、黄铁矿,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长石、石英,其次为绢云母、高岭石、透辉石、石榴石、蛇纹石等。

3.3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有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角砾状及块状。

3.4 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依据矿石的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角砾状及块状等3种,按氧化程度从上到下有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3类。

3.5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其次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局部可见矽卡岩化及蛇纹石化。

4 矿床成因

4.1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主要和成群呈脉状产出的小型花岗斑岩体有关。矿区的深部可能隐伏有较大的花岗斑岩体。另外,矿区还发育有爆发角砾岩筒,爆发角砾岩筒内岩石成分复杂,并有不少晶屑物质;

2)构造条件:矿化斑岩体的侵入和区域性深大断裂朱—夏断裂有关,矿床呈带状分布其南侧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矿体受更次一级的构造控制;

3)地层条件: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石,裂隙(节理)发育,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聚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

4.2 围岩蚀变特征

野外实地观察结果表明,此矿床并不具备典型斑岩铜矿床完整的蚀变分带模式,即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质蚀变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泥质蚀变带→青磐岩化带等4个蚀变带,但具有几乎在所有斑岩型铜矿中广泛发育的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千枚岩化蚀变带。

4.3 矿化蚀变特点

1)矿床的矿化和蚀变围岩的关系相当密切,矿石则为矿化了的蚀变岩石。矿石的主体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二者相伴产出。局部可见角砾状和致密块状矿石;

2)部分矿体的近矿围岩具有矽卡岩化。早期矽卡岩化形成的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等,晚期矽卡岩化形成的矿物有镁杆榄石、蛇纹石、金云母等。

4.4 矿床成因

矿床的形成和朱—夏深大断裂有关。因此,可以认为,斑岩和成矿物质均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主成矿期热液以岩浆来源为主,晚期则有大气降水加盟。大气降水对部分蚀变的形成及硫化物的析出起着促进的作用。因此,此矿床的形成可能是上升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的结果,地下水不仅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而且由于其富含Na+、Cl-、Ca2+等组分,还加速了矿石的沉淀和堆积。

总之,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

5 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区内沿NWW向展布的断裂破碎带为宏观找矿标志;

2)岩浆岩标志:区内呈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体为直接找矿标志;

3)围岩蚀变标志:硅化、绢云母化以及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石化等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6 找矿远景分析

1)区内分布的数十个矿化花岗斑岩脉充分显示了找到大型铜矿床的潜力;

2)区内可能存在有规模较大的隐伏含矿斑岩体;

3)迄今为止,区内已发现大小矿体161个,其中盲矿体有64个,多数矿体具有工业价值,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

4)通过进一步开展物化探及深部钻探验证等工作,有望发现更多新的盲矿体,进而扩大矿床的资源储量和规模。

7 结论

因板厂铜矿床分由8个矿段构成,圈定的矿体多达160余个,加之本人时间和水平有限,矿区地质图未能缩制插附。

[1]姚凤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2]胡受奚主编.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河南省地质局地质七队.河南省内乡县板厂铜矿地质报告[R],1992,10.

猜你喜欢

矿段斑岩铜矿
长安金矿长安矿段露天转地下一期采矿工程安全设施通过现场验收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煌斑岩的研究进展
攀西白马钒钛磁铁矿夏家坪矿段地质特征
氧化铜矿硫酸搅拌浸出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