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2011-04-17徐兵李丽杨勋辉郭碧凤余国芳
徐兵 李丽 杨勋辉 郭碧凤 余国芳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也相应提高,医疗纠纷逐渐上升。为了防止院前急救工作中各种医疗纠纷和投诉事件发生,提高院前急救的整体水平和有效出诊率,杜绝安全隐患,特总结出院前急救中常见的隐患,针对安全隐患,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对策
作者单位:629300 四川省大英县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是指到达医院前急救人员对急症和(或)创伤患者开展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1]。医务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办事,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利益,已成为医务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共出诊2800人次,现将我院对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中常见安全隐患
1.1 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 我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危重患者,患者及家属的心情都比较急躁,因此对急救人员的语气比较敏感,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迫切希望患者马上得到处置,而医务人员在处置过程中可能急救不急,漫不经心,动作迟缓,未及时给予相应的解释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1.2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救护车司机道路不熟 接听呼救电话的医护人员未问清楚急救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出事地点,导致派错专科医生、救护车找不到具体位置、延误患者的抢救。救护车司机道路不熟、交通不畅以至延误到达,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抢救患者,从而导致纠纷发生。
1.3 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薄,往往因一人原因就会导致出车时间延误。按规定: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在3 min内出诊。
1.4 出诊抢救用物准备不充分,急救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 院前急救现场不仅卫生条件差,还受携带药品及设备的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难度。由于个别护士工作作风不严谨,责任心不强,未能严格执行急救物资的交接工作及各种原因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或急救物品损坏,而导致患者延时救治。
1.5 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 我院急诊科医生配备不足,部分医生是由住院部内、外科医生轮转到我科,个别年轻医生急救经验不足,抢救中动作缓慢;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紧急情况下未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使用,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
1.6 医患沟通不到位 院前急救时由于情况紧急,医护人员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往往容易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利,未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危险程度及采取的抢救措施,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时,患者家属误认为医务人员抢救不及时,容易引发纠纷。
1.7 转运途中观察患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有的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乘坐驾驶室,不能做到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的虽坐在患者旁边,但未认真观察病情,谈论与出诊无关的话题,在家属和患者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一旦与患者发生冲突,容易引发纠纷。
1.8 医疗文件书写记录不完善 由于现场急救环境的特殊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医务人员往往只顾抢救患者生命而未能及时进行医疗文件的书写,过后再进行回忆性记录,导致医疗护理文件缺乏真实、客观和完整性。
1.9 患者拒绝住院未签字 到现场后,有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医护人员未按要求耐心解释住院的必要性,并未坚持要患者留下“拒绝入院”同意书,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就会留下安全隐患。
2 防范措施
2.1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院前急救风险管理 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
2.2 加强急救电话及驾驶员的管理 定时检查,保证线路畅通,接听求救电话做到四清:听清、说清、问清、记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集详尽的急救信息,为接诊做指导。驾驶员要不断熟悉新的交通路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准确的将患者送达医院。
2.3 强化人员急救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急救意识,制定严格的出诊制度,定时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要求一线出诊班的医护人员及司机必须24 h在急诊科待命。
2.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证出诊急救用物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院前急救药品、物品要做到全面、准确到位,使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设备必须随时处于完好状态。我科每天专派一名出诊护士负责检查救护车上的各种仪器、设备、药品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班班交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驾驶员要保证救护车处于完好状态,保证随时出车。确保医疗安全。
2.5 加强医护人员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加强急救知识学习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定期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外伤包扎、止血、固定等技能的培训及考核,人人掌握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到达救治现场,护士遵医嘱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医护人员的培训,把离职学习和在职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继续教育在急诊医学中更为重要。
2.6 加强医患间的沟通与交流 出诊医生掌握特定环境下的基本沟通技巧,是改善医患关系,防止发生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要仔细询问病史,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及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的危险性,使患者家属对病情本身的发展有心理准备。出诊途中遇到交通堵塞时应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以免引起纠纷发生。
2.7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守在患者旁边,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严禁医护人员坐在驾驶室、谈论与病情无关的话题。转运途中要做到轻、稳、快,保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扭曲、受压、移位、脱出,并注意为患者保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2.8 加强医疗文件的书写 现场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做好危重患者抢救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当时的主要症状,意识情况,已采取的治疗抢救措施及目前的病情等;另外出诊医护人员负责做好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的记录;对病情危重而又不愿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病员或家属必须签署“拒绝入院”同意书;使医疗文件记录及时、真实、准确、客观。
2.9 严把医护人员的准入关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有3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才能上岗,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及不具备执业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二者均不能单独上岗,否则将引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