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4例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康复

2011-04-17李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7期

李伟

【摘要】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围术期的护理和康复。方法 对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给予完善的围手术准备及护理。结果 本组34例患者除1例因脑梗死转神经内科1月后死亡,其余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是预防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护理康复

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脊髓型颈椎病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性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前方入路颈椎椎体间减压加支持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1]。我科2006年03月至2010年05月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4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63岁。病程45 d~10年,平均8 月;住院8~40 d,平均18 d。MRI均显示脊髓前方明显受压,患者双上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麻木感,双下肢软弱无力,有麻木感,行走时脚有踩棉花样感觉。

1.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除1例因脑梗死转神经内科1月后死亡,其余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多担心切口感染、不能愈合,常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2]。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真诚地关心患者,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看书报和电视、听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并且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有一个健康心理,取得医患之间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合作,为手术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2.1.2 呼吸功能锻炼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老年人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低下,易引起肺部感染,肺的通气量下降。因此,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主动咳嗽,禁止吸烟,以增加肺活量,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2.1.3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1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1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

2.1.4 常规术前准备 术后患者卧床3~5 d ,因此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非常重要,术前备皮,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术前日晚上口服镇静药物,可缓解紧张情绪,利于休息。术前更换床上用品,准备好抢救器械、药品。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原因有术中牵引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因此,术后需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及面色的变化,术后床旁需常规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生命体征监护仪及给氧等物品。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处理以及抢救工作。

2.2.2 密切观察伤口局部渗血、渗液情况,特别观察颈深部血肿,多见于术后当日,尤为术后12 h内应特别注意,并准确记录[3]。如短时间内出血量多或少,并伴有生命体征改变或有颈部增粗,创口周围皮肤张力增高、发音改变、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紧急情况下,协助医生在床边立即拆除缝线,取出积血,以缓解症状。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注意保持其引流管通畅及有效负压;在引流过程中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动、受压、漏气及脱出,确保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注意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状等变化并记录,以判断有无进行性出血。如24 h出血超过200 ml,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防切口内积血致局部肿胀、压力增高而压迫气管,乃至窒息。若引流量多且呈淡红色,考虑有脑脊液漏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4]。

2.2.3 饮食护理 因术中刺激了食道、气管,患者常有喉头水肿、吞咽困难,易发生误吸。喉上神经损伤也是前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损伤表现为进食特别是饮水时容易发生呛咳。因此,应加强饮食管理,术后应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慢慢吞咽,以防呛咳、窒息。

2.2.4 体位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时应保护颈部,术后三人同时将患者移至床上,动作要协调,一人固定头部,保持头、颈、胸在同一水平面,在搬运患者返回病床过程中应保持头颈部的自然中立位,切忌扭转、过屈或过伸,勿使颈部旋转,且轻搬轻放,减少搬动对内固定的影响,取仰卧位,并以砂袋固定于颈部两侧制动[5]。术后6 h可进行轴位翻身,翻身时保持头、颈及躯干呈一直线,防止颈部旋转。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面色青紫、口唇发绀、心悸、胸闷、四肢发麻等表现,如果发现此种情况则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或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根据手术方式决定卧床时限,颈椎内固定手术,只要固定妥当,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在颈围固定下采取半坐位并逐渐下床活动,上颈椎手术,如单纯植骨融合术,则卧床3个月,卧床期间,翻身时保持头颅与躯干一直线,不能扭曲颈部,以免术后植骨块移位而影响手术效果,或者在佩戴颈胸前后固定支具。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未给予内固定或内固定不牢固时,必须卧床,且尽可能减少颈部活动。

2.2.5 预防并发症护理 注意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失用性肌萎缩、血栓性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压疮的预防,睡气垫床,勤观察、勤按摩,定时擦洗和更换体位,拆线后指导患者带橡塑颈围床上坐起活动,再逐渐离床活动。

2.2.6 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 术后功能恢复及重建与功能锻炼密切相关,应对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感觉恢复情况,根据具体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四肢功能训练[6]。术后1 d就应开始活动肢体和关节,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但需限制颈部活动,保持颈椎稳定[7]。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的功能,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功能。2 d后可让患者自主活动四肢,术后4~5 d患者可以戴颈托于20°~30°半卧位,以促进咳痰与深呼吸动作。拆线后戴颈托下地活动,但注意刚下床活动时应有专人在一边保护以防患者跌倒。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或(和)后缘骨质增生的慢性压迫导致不可逆性损害,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的前后及治疗中,根据患者出现的生理、心理及其他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是促使患者尽快康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焦秀萍,周巧玲.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4):36-37.

[2] 周晶亮,尹娅红,李梦云.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围术期护理.护理研究,2009,23(5B):1272-1273.

[3] 何丽英,杨云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护理.护理研究,2004,23(4B):703-704.

[4] 赵哲,任冬云,张兆燕.颈椎病前路手术病人的护理配合.护理研究,2008,22(增刊2):67.

[5] 张晓春,郝定均,谢恩.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病人围术期护理.护理研究,2009,23(10A):2573-2574.

[6] 刘晓艳,左建容.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华西医学,2006,21(1):147.

[7] 魏淑慧,张秋霞.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术后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