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复习指要
2011-04-16汪瀛
汪瀛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高考真题解析】
例(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本题在历史知识方面,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与自由贸易政策的关系;在能力要求方面,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所给出的1914年的欧美主要国家的平均关税率中,美国、俄国较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由于材料只给出了一年的平均关税,缺乏比较,因而无法得出“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的结论;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正确答案为A。
例(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在历史知识方面,名为考查“首届世界博览会”(教材并没有相关表述),实际上是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关键信息隐含在图片名称“1851年伦敦‘水晶宫”之中。因此,本题在能力考查上,就是要求考生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世界博览会”是全世界工业科技成果的展览会,首届世界博览会之所以在英国伦敦召开,就是因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由此,可排除②,肯定①、③、④。正确答案为c。
【考向觅踪】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高考的重要专题之一,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大多有试题涉及。2010年高考新课改区的一些试卷,有些命制了选择题,有些则命制了非选择题。如山东文综卷非选择题第27题考查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因果关系及评价,海南历史卷选择题第25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广东文综卷非选择题第39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湖南文综卷第40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阶段及阶段特征等。估计2011年高考本专题的考查趋势为:
第一,从试题考查内容上看,我们应重点关注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还要辩证认识工业文明与世界发展特别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从试题能力要求上看,一是命题者可能会多以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为载体来创设新情境,增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二是会加强比较性试题的考查,如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文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三是以全球化史观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与世界。
【复习策略】
策略一:注意运用下列方法复习本专题内容
1注意新航路开辟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2以“市场”为主线,整合分析新航路开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世界市场形成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都是此主线上的点。
3重点理解与把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影响,世界市场形成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联系与影响,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与影响,以及相关的重要专业术语如世界市场、贸易壁垒、关税同盟等。
4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并横向联系中国近现代史,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双重性)。
策略二:注意全球史观在本专题复习中的运用
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垒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年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擁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本题运用了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第(1)问中的“特点”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第(2)问的“原因”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在此我们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发展的相关史实;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得以实现的根据。②在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应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问的对话。③要创造文明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问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策略三: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
例(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本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与本专题没有什么联系,加之题干中的材料信息“女权主义”,考生很容易误选A项。而实际上影响妇女装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妇女逐渐进入机器化大生产领域,故正确答案为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主要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将整个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推动因素的是工业(科技)革命,而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如有关工业(科技)革命的知识结构可编排为:前提、条件、原因一概况(发明成果)一影响三大块,然后对这三大块内容再具体地加以细化。如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块可细分为生产力、阶级结构、城市化、经济思想、产业结构、科学教育、国际格局、殖民扩张、社会生活等诸多角度。对知识点及其要素间关系的考查始终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并且呈加大难度之势,对此我们应加以重视。
策略四:运用相关历史图表整合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果关系与影响
例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两幅世界地图
(1)从上边两幅地图中,你发现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航海组织和任务对照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有何不同影响。
材料三近代重大科技发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些成果分别属于哪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并分析其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本题以世界海上航路的变迁与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为线索,从一个侧面整合归纳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果关系与影响等相关知识。(1)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世界上多出了一个美洲。原因:新航路的开辟。(2)不同影响:中国方式的航海规模庞大,以宣扬国威为目的,造成了重大损耗,再加上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中国的航海事业每况愈下。欧洲方式的航海,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欧洲的远洋事业蒸蒸日上;世界从此开始结束孤立状态,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整体;加强了经济交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引发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进了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巨大灾难。(3)蒸汽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汽车与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交通工具,并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策略五:注意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在本专题复习中的运用
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一般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国家(德国例外),它们主要是因为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的;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它们的现代化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所致,而是受外部刺激,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回应和学习。
现代化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各国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自的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在认识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出现几种偏差: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出现了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此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像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確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和自身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策略六:构建文明史观时应具有的几点认识
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按照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和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③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所付出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地追求文明的坚定的步伐。④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⑤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从中华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二、20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高考真题解析】
例(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本题在历史知识方面,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在学科能力方面,考查了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苏维埃政权因面临的粮食危机而采取了“余粮收集制”的经济政策。正确答案为B。
例(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調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本题在历史知识方面,考查了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历史学科能力方面,考查了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在罗斯福新政诸多举措中,能同时直接使“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的措施,只能是“整顿财政金融”。因为,“整顿财政金融”包括“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这就直接刺激出口,提高了国内商品价格,减轻了债务人的负担。正确答案为A。
【考向觅踪】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如2010年高考新课改区的湖南文综卷、天津文综卷就分别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同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与苏联一系列改革的反思也在不断深入,高考有关这方面的考查也有加强的趋势。如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考查了苏联1971年改革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福建文综卷考查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估计2011年高考本专题的考查趋势为:
第一,从试题考查内容上看,本专题会重点关注:①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新经济”。②社会主义体系中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与相应的改革。
第二,从试题能力要求上看,一是考查相关历史概念或专业术语的内涵,如计划经济体制、凯恩斯主义等;二是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利用新材料将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背景下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其经验教训。
【复习策略】
策略一:需要重点理解与把握以下历史知识或历史概念
1美国:“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
2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
策略二:以罗斯福新政为基点,全面理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例(2009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本题在历史知识方面,旨在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问题;在历史学科能力方面,旨在考查考生能否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突破定式思维的藩篱,正确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少考生想当然地认为罗斯福一上台就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说明罗斯福早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一思想理论。而材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虽然早在罗斯福新政之前就形成了,但罗斯福在担任总统之前是反对这一思想理论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实际上,罗斯福新政的出台与成功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我们应以罗斯福新政为核心,构建二战前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创新)知识体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罗斯福新政内容与评价——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与“福利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危机性。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如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产品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社会实际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等。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的太幅度增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政策和向他国转嫁危机的做法只会反过来危及自身,加深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第二,罗斯福新政的出台与成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资本主义经历长期发展,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经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应。
第三,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和制度的创新,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战略。罗斯福新政虽然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前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创新就有力证明了这一点:“自由放任”政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策略三:以斯大林模式为基点,理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例(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本题在历史知识点的考查上,涉及斯大林模式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在能力考查方面,主要是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材料中的重视“商品货币关系”,而且强调不能用“市场调节”取代“国家集中计划”。正确答案为D。
本题告诉我们: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改革者们,一方面希望通过改革,为经济注入市场因素,以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因长期受斯大林模式,即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思维僵化,无法在经济体制上进行有效创新,从而使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积重难返,上演了苏联解体的悲剧。因此,我们在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时,应以斯大林模式为中心,理清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新经济政策一斯大林模式一赫鲁晓夫改革一勃列日涅夫改革一戈尔巴乔夫改革,从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种僵化的社会模式,在其发展道路上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第二,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積极吸纳人类文明成果,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策略四:注意对不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本题以经济发展模式为切入点,综合比较考查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我们在复习“20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涉及哪些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简略地说,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涉及“自由放任”经济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模式(政策)、新经济模式(政策)、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新型工业化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实际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远不止这些,如新加坡、韩国模式,泰国、马来西亚模式,印度发展模式,西亚石油国家经济模式等。只是这些经济发展模式,高中历史新课程为减轻学生负担已经将其删除。
第二,这些经济发展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与特点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评价它的成败得失?(略)
第三,注意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斯大林模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罗斯福新政与“自由放任”经济的异同,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的异同。以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为例,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有:
(1)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罗斯福新政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2)斯大林经济体制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而罗斯福新政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遵循价值规律,仍以商品和市场为主。
(3)斯大林政治体制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而罗斯福新政实行的仍是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权力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牵制。
(4)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体制,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5)影响有所不同: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管得过死,缺乏动力和活力,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也对以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而罗斯福新政不仅对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二战后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