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活》第三四单元专题复习

2011-04-16黄垠昌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3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中华文化弘扬

黄垠昌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考点解析】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1)古代辉煌:古代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不曾中断。

(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3)当代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展,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5月24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主办此次比赛,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重视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强对汉字书写艺术的热爱之情。

分析: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国家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我国学生的母语水平,促进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

二、从内容的角度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考点解析】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1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从不同地区看,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1)具有区域性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关系:各地区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从不同民族看,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1)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表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5月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园仪式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到了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分析: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③多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考点解析】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②爱好和平:中华民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③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①地位:爱国主义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②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理论依据: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

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4)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9月3日,胡锦涛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尤其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而进一步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分析: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③教育引导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四、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

【考点解析】

1正确认识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

(2)消极影响: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2对待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7月23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在座谈会上指出,打击互联网和手机网站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查处了一批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网站,破获了一批违法案件,打击了一批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犯罪分子,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同时要清醒看到,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

分析:①国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素质。②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考点解析】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正确理解: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分析: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②当今世界多种文化并存,相互激荡,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健康发展。③自觉主动地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考点解析】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质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立足我国实际,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阐述了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明确了体制改革的要求。《纲要》指出,今后10年我国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分析:①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七、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

【考点解析】

1理论依据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由思想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决定的。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重要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3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重点:增强诚信意识。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基”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树立“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9月21日,第七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发表的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宣言强调,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前提。只有构建起坚强的道德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赢得人心、赢得群众。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持续推进。

分析: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精神生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汇聚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汇聚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中华文化弘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