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

2011-04-16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甘肃资源指标

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

(1.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2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作为一种综合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依据,日益得到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进行科学评判,对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出发,按照综合指数分析思想和层次分析法(AHP)要求[1,2],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用以综合表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准则层为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各项分类指标,选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B1)、资源减量化指标(B2)、资源循环利用指标(B3)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B4)等作为准则层的评价依据[3-5],指标层由可直接度量或间接度量的具体指标构成,根据准则层各指标特征和释义,结合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赋予状况,指标层选取了17个参评因子。

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主要采取Delphi方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表1),为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采用参考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6,7],公式如下:

其中:Xcij为标准化后的某一指标值;Xij为某一指标原始值;Xi为第i指标参考值。

1.3 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加权函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模型如下:

表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Xj为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相对应的权重;Ri为第i项分类指标的权重,Z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表示各分类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值[8,9]。

1.4 约束度计算

为方便和简化问题的表达,本文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约束度三个指标来诊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0,11],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j为单项指标约束度,Bi为分类指标约束度,Uj为因子贡献度,Vj为指标偏离度。

其中:Ri为第i项分类指标的权重,Wj是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子目标的权重;xij为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该标准化值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得到,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i=0,1,2…17为单项指标原始值,max xij'为单项指标最大值,min xij'为单项指标最小值。

2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本文分析所用到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各年《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甘肃省环境质量报告》及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农牧厅的部分调研数据和甘肃省各主要网站公布的数据。根据公式(1)和(2)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对甘肃省2000-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分值进行了计算,现根据评价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2.1 综合评价结果

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0年的2.76倍,年均提升速率为11.95%(图1)。

图1 2000-2009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2.2 分类指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000~2009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准则层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和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评价值,均高于2000年的水平,资源减量化评价指数值从2004开始才高于2000年的水平,按照各项分类指标评价指数值年均提升速度的高低来排序,依次为资源循环利用指标(21.63%)、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7.27%)、资源减量减量化指标(2.21%)、资源环境安全指标(1.61%)。说明2000~2009年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化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作用非常有限,是限制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图2)。

图2 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结果

(1)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评价与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评价值呈现出稳定持续的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1.00提高到2009年的1.88,年均提升速度7.27%,其中,单位面积农业GDP产值的贡献最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机总动力的贡献较为显著,粮食单产和单位畜禽产品率起伏性增长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与甘肃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甘肃围绕草食畜、马铃薯生产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和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河西为主的制种和酿造原料产业,以中部为主的马铃薯、中药材和肉羊产业,以陇东为主的苹果、肉牛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带相继成长和发展起来,这种板块特色农业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为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单位GDP农业产值从2000年的38.4元/hm2增加到2009年的98.88元/hm2,年均增长速度达11.0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428.68元增加到2009年的2980.10元,年增长率达8.51%,粮食单产和单位畜禽产品率及农机总动力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日渐渗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各地从农业产后剩余资源的多功能化开发和产业链条的延伸等环节入手,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经营范围由生产逐渐向加工、销售等领域扩散,并通过农业产业内和各次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高了资源利用和有机物再循环利用的效率,使农业经济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图2、图 3)。

图3 2000-2009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层评价结果

(2)资源减量化指标评价评价与分析。资源减量化指标评价值2001-2003年呈下降趋势,2004以来虽略有好转但变化趋势平缓,年均提升速度仅为2.21%,说明资源减量化因素对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的贡献非常有限,有个别年份还起了消极作用。其中,万元产值农业用水量指标评价值上升趋势明显,对资源减量化指标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甘肃依托引大入秦、景电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和各类中、小型水利设施,加快了灌溉农业发展步伐,并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集成化示范推广和综合应用、节水型社会试点经验的推广和集雨节灌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大幅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2008年甘肃省农业用水首次实现了负增长[12]。此外,农业能耗指数指标评价值的缓慢上升对资源减量化指标也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日益渗透,更多节能环保型装备和设施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有效地降低了农业能耗水平,农业能耗指数从2000年的0.061kg标准煤/元下降到2009年0.030kg标准煤/元。化肥使用强度、农膜使用水平和农药使用水平等指标评价值的变化均呈现出持续下降之势,对资源减量化指标的反作用力体现的较为明显,2009年化肥使用强度(218.52 kg/hm2)是 2000年(172.47kg/hm2)的 1.3 倍左右,2009年农药使用水平和农膜使用水平分别是2000年的3.58倍和1.26倍(图 2、图 4)。

图4 2000-2009年资源减量化指标评价结果

(3)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评价与分析。2000~2003年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评价值上升趋势较为缓慢,年均提升速率为3.06%,2004以来指标评价值上升速度很快,年均增速达31.47%。其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指标评价值上升趋势明显,对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的拉升作用较强,就甘肃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源于秸秆利用率的提高和沼气工程建设的推动,在秸秆利用方面,自2003年甘肃提出“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以来,甘肃草食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平凉、张掖、酒泉、庆阳、白银、临夏等部分区域)秸秆养畜比例较高,高的可达80%,秸秆青贮氨化和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在沼气工程建设方面,甘肃以发展农村沼气为突破口,在“一池三改”基础上,通过推进“四位一体”和“五配套”建设等方式,提高了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普及率,截至2009年底,甘肃农村户用沼气用户数已累计达到90万户以上,示范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4处,户用沼气行政村普及率达到48%,适宜农户普及率由2000年的不到1%上升到22.5%左右[13],沼气工程的建设既提高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率,也能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复种指数指标评价值的走势平缓,其中单位化肥投入带来的种植业产值收益从2000年的37.03元/kg增加到2009年的68.20元/kg,年均增幅为7.02%,对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的贡献不大,而复种指数仅从2000年的1.09提高到2009年的1.13,年均增长速度为0.41%,贡献很有限,主要原因是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作物复种率的提升极为不利(图2、图5)。

图5 2000-2009年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评价结果

(4)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与分析。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曲线走势除2007年稍有波动之外一直比较平缓,指标评价值仅从2000年的1.00增加到2009年的1.15,年均提升速度为1.61%。其中,森林覆盖率指标评价值的跳跃式上升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拉升作用先弱(2000-2006)后强(2007-2009),主要原因是: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天保”公益林建设等工程建设计划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自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到2009年的10年间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74.64万hm2,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天保”公益林建设面积也得到了较快增长,经济林产业的贡献也功不可没,陇东、陇南和天水等区域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14],甘肃省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9.37%提高到2009年的13.42%。水土流失治理率指标评价值在2000-2007年一直趋于缓慢上升,2008年和2009年虽稍有降低,但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还是起了一定的拉升作用,源于甘肃较早的开展了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促进了区域内农业向循环性发展方向转变,水土治理面积由2000年的656万hm2增加到2009年的781万hm2。人均耕地面积的缓慢下跌态势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起了一定的反作用力。甘肃有效灌溉系数2000~2005年基本稳定在0.29左右,2006年以来基本稳定在0.31左右,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制约作用也较为明显(图2、图6)。

图6 2000-2009年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结果

2.3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诊断

(1)单项制约因素诊断。根据公式(3)、(4)、(5),以 2008年为例,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单项指标约束度验,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列出前十项制约因素(表2),2008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依次为农膜使用水平、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水平、人均耕地、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复种指数、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水土流失治理率、森林覆盖率和有效灌溉系数,10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属于资源减量化指标,3个因素属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4个因素属于资源环境安全指标。

表2 2008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排序

由此可见,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集中于资源减量化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特别是排名前三的因素均为资源减量化因素,说明单位面积上无机投入要素的增加,给农业循环系统带来很大的冲击,对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负效应,资源循环利用因素排名也比较靠前,说明甘肃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不够,资源环境安全因素对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也有较强的约束。

(2)分类指标的约束度判断。为了进一步判断各分类指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约束程度的大小,将单项指标的约束度进行加总,得到各分类指标的约束程度的度大小。从图7可以看出,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57.03%,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20.06%)、资源循环利用因素(17.12%)、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5.79%),说明甘肃通过控制农业资源投入减轻农业循环系统压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在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格外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图7 2008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的约束度

3 加快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判断

为实现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优化资源减量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效率,特别是要在加大科研投入强度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和示范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技术[15],延伸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强农业产后资源的多次转化和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多级开发,探索高效、环保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同时,还要在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等环境治理工程的发展步伐,以提升农田基本质量和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3.2 构建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向包容性增长转变

推进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需要从各次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广域循环经济视角和产业内以农业产业链延伸为主导的内循环经济视角探索构建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尽快向包容性增长转变。主要内容包括:①探索适合区域发展特征的产业间循环链接技术和通道。主攻方向为: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的环保型产业间循环链接技术和农业产后剩余资源及废弃物多功能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把循环农业经营范围逐步扩散到二、三产业领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化利用,形成工农之间、城乡村之间物质大循环体系;②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洁净生产技术。主攻方向为:研究和推广以科学施肥技术、高效农药综合防治技术、农膜高效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加强生物农药、优质复合肥、基因技术等替代物质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减轻无机投入对农业循环系统的压力;加快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和常规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节水配套农艺技术研究和关键节水产品和设备研发,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③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主攻方向为: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农业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④探索和研究农业生态产业链接技术。主攻方向为:探索和研究以林、草、畜为支撑的立体化循环农业和生态建设与防护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农、林、牧、渔共生型循环链接技术创新和集成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和技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大设施农业科研投入和强化有机质循环利用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效益;结合耕作制度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的步伐,以提升耕地质量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顺应区域农业布局结构调整的趋势,科学制定符合地域资源环境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项惠农政策和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方建设项目中,通过制定激励机制、设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或发展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提供信息服务和项目倾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拓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并借助示范效应和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和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1] 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 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4] 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64.

[5]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6] 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8.

[7]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9-72.

[8] 姜法竹,杨纯波,胡翠霞.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645-648.

[9] 杨 文,李世平.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8(6):101-105.

[10] 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2):108-114.

[11] 景元书,赵飞基.南京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4):239-241.

[12]宋振峰.甘肃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用水实现负增长[N].甘肃日报,2008-11-03.

[13]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N].甘肃日报,2010-01-31.

[14] 王宇兴.甘肃退耕还林工程成绩突出[N].甘肃日报,2009-08-18.

[15] 周颖,尹昌斌.我国东部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与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4):399-403.

猜你喜欢

甘肃资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