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马铃薯5号标准原种高效生产试验

2011-04-16陈家吉田恒林张远学沈艳芬戴清堂高剑华

中国马铃薯 2011年2期
关键词:结薯原种种薯

陈家吉,田恒林*,张远学,沈艳芬,戴清堂,高剑华

(1.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鄂马铃薯5号系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通过多年多点示范不仅丰产性好、抗性强,而且品质优,还原糖含量低、芽眼浅、商品性好,适宜在湖北省及我国西南山区种植[1]。该品种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湖北省乃至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水平及马铃薯产业,加速西南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十分显著。而加速该品种推广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广应用马铃薯脱毒种薯。近年来将原原种在高海拔种薯生产基地扩繁为标准原种,再用于大田生产,极大地降低了脱毒种薯成本[2]。为使马铃薯脱毒种薯在单位面积上生产繁殖最多的标准原种,为建立优质高效的繁种体系提供技术指导,我们在高海拔地区对鄂马铃薯5号标准原种的高效生产进行了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

在恩施州海拔1 880 m的太山庙种薯基地以鄂马铃薯5号脱毒原原种为材料进行试验。试验地前茬为玉米,播种前深翻整细。

1.2 试验方法

按不同种植密度设5个处理:每667 m2种植16000株(A)、20000株(B)、24000株(C)、28000株(D)、32 000株(E)、36 000株(F)、40 000株(G),小区面积为4.00 m×3.33 m,设3个重复,随机排列。

1.3 播 种

试验于2009年3月7日播种,667 m2以硫酸钾复合肥(N:P:K=15:15:15)40 kg作底肥。

1.4 田间管理

2009年4月29日667 m2追施尿素15 kg作苗肥,同时中耕除草。现蕾期至收获期每5 d喷施1次杜邦“克露”防治晚疫病。

1.5 数据调查

收获时每小区取样10株调查单株结薯数及各级种薯比例,标准种薯产量按小区记产后折算为每667 m2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块茎大小的分布比例

2.1.1 小于5 g种薯的比例

处理间差异显著性见表1,处理G与A小于5 g种薯的比例分别为最大与最小,分别为15.3%和7.4%。处理F小于5 g种薯的比例仅次于处理G,达11.3%,但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小于5 g种薯的比例有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一是当种植密度达到每667 m2植24 000株时,小于5 g种薯的比例增加趋于平缓;二是当种植密度每667m2超过32000株时,小于5g种薯的比例急剧增大,结果说明密度过大不利于薯块膨大。

表1 各处理小于5 g种薯的比例(%)Table 1 Percentage of tubers less than 5 g in each treatment

2.1.2 5~15g标准种薯的比例

处理间差异显著,5~15 g标准种薯的比例最大的是处理E,达82.2%(表2);比例最低的是A,达68.4%。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该级别的种薯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种植密度667 m2超过24 000株时,该级别的种薯比例急剧增加。但当种植密度667 m2超过32 000株时,该级别的种薯比例又降低。试验结果说明,适宜的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低重量种薯的比例,以利种薯的包装及运输。

2.1.3 15 g以上标准种薯的比例

处理间差异显著,15 g以上标准种薯的比例最大的是A、最小的是G,分别为24.2%、2.8%(表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该级别标准种薯的比例急剧降低。

表2 5~15 g标准种薯的比例(%)Table 2 Percentage of 5-15 g tubers in each treatment

表3 15 g以上标准种薯的比例(%)Table 3 Percentage of tubers more than 15 g in each treatment

2.2 不同处理单株结薯数

单株结薯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单株结薯数最高的是处理A,最低的是处理G,分别为6.8粒、3.2粒(表4)。A与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

2.3 不同处理标准种薯产量

处理间差异显著,标准种薯产量最高的是处理E,667 m2达14.22万粒(表5)。标准种薯产量先是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当种植密度667 m2超过32 000株后,标准种薯的产量又急剧降低。G处理虽然种植密度最高,但产量最低,可见密度过高不利于结薯。

2.4 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处理E,667 m2达10 220元,比其它处理高705~4 250元。其中处理 E的净产值比密度最小的A处理高 2 450元,比密度最大的G处理高4 250元。处理E的总成本虽显著高于处理A,但由于其标准种薯的 667 m2总产比处理A多4.2万粒,因此总产值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G由于密度最高,总成本也最高,再加上标准种薯产量显著低于处理E,因此其净产值远远低于处理 E。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原原种的种植密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标准原种的产量,还能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表4 不同处理单株结薯数(粒)Table 4 Tuber set per plant in each treatment(piece)

表5 不同处理标准种薯产量(万粒/667m2)Table 5 Yield of standard Elite seed potatoes in each treatments(×104piecebasedon667m2)

表6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分析(667m2)Table 6 Analysis of economical benefit in each treatment

3 讨论

为了快速推广应用优良马铃薯新品种,在保证种薯重量的同时提高种薯的繁殖系数是关键,而密度直接影响繁殖系数[3]。鄂马铃薯5号具有植株矮小、主茎数较少、分支较多、单株结薯数多、薯块大的特点[4],因此生产标准种薯时原原种的种植密度不同于其它品种。适当提高鄂马铃薯5号原原种种植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植株及薯块性状[5]。当原原种种植密度适当增加时,虽然单株结薯数较低,但由于群体大,从而单位面积结薯数最多[6]。而且密度较大时,能显著降低单个薯块重量,从而大大增加低重量种薯的比例,有利降低种薯运输成本[7]。

[1]赵迎春,赵乐园,田祚茂,等.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6,20(4):222-224.

[2]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西南山区马铃薯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5-54.

[3]李勇,吕典秋,高云飞,等.马铃薯原种的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经济参数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9.23(1):6-7.

[4] 王占海.脱毒马铃薯微型薯扦插苗的快繁技术[J].中国马铃薯, 2008,22(4):235-236.

[5]敖毅,黄吉美,王朝武,等.低纬度高海拔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9,23(4):240-241.

[6] 谭伟军.定西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9, 23(5):306-307.

[7] 胡榜文,何安平,金先宏.马铃薯脱毒种薯大小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马铃薯,2004,18(3):155-156.

猜你喜欢

结薯原种种薯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