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泾惠灌区改革发展

2011-04-14刘晓明赵作枢

陕西水利 2011年3期
关键词:用水水利文化

◎刘晓明 赵作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就要准确把握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灌区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充分认识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增强做好灌区各项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全面掌握深化水利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政策,全面掌握国家对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各项政策,深刻领会科教兴水和依法治水的新要求,深刻领会对加强水利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论述,全面掌握国家关于灌区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各项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内涵,切实增强做好灌区各项工作的坚定性。

一、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为契机,科学谋划泾惠灌区改革发展蓝图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强局、富裕职工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实施农灌大局、经济强局、文化名局三大战略,做强农业灌溉,加快项目建设,提升水力发电,扩张综合经营,突破城市供水,力争“十二五”末全局水利经济总量达到1.6亿元,年灌溉斗口引水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综合经营产值1.3亿元,城市供水实现零的突破,职工年收入5万元,努力把泾惠渠建成一个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现代化新型灌区。

农灌大局——水源较为充沛、工程设施优良、灌溉管理精细、灌区体制科学。其主要内容是,实施西郊水库扩大利用和除险加固等水源工程,扩大水库库容,增加蓄水量,促使灌区水源较为充沛;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保证工程配套、设施优良;完善各项用水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推广科学灌水技术,提高灌溉效益;推进农业灌溉公益化改革,制定综合水价改革方案,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使管理体制更加顺畅,促进灌区良性循环。

经济强局——农业灌溉收入稳定、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城市供水实现突破、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其主要内容是,实施农灌大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灌溉收入;扩大施工企业规模,提升资质等级,拓展经营范围,实现企业经济总量扩张;加大电站技改力度,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发电效益;利用灌区泉水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城市供水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建设强局与富裕职工同步提升,实现职工收入稳定较快增长。

文化名局——文化平台搭建形成、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文化品牌初具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李仪祉纪念馆,搭建水利文化研究平台;成立郑国渠和李仪祉两个研究会,开展引泾水利文化和李仪祉文化研究,结集出版研究成果;利用文化研究成果,培育灌区特色文化,提升单位文化品位。

在农灌大局、经济强局、文化名局三大战略中,农灌大局是基础,经济强局是中心,文化大局是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着力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农灌大局战略,确保灌区粮食安全

一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破解灌区水源难题。泾河是雨式河流,来水时空分布不均;灌区仅有一座西郊水库,蓄水库容较小;泾河上游由于无序开发水能资源,对农业灌溉造成很大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为破解灌区水源难题,我们将着力在渠首实施低闸排沙工程项目,扩大张家山水库库容,提高调蓄水量,保证入渠流量稳定;在西郊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和扩大利用项目,排除西郊水库塌岸等险情,增加水库库容1000万立方米,提高抽水提水能力。在灌区周边扩张开发李家桥、栎阳桥、贺兰等水库,并利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加以改造,恢复增加水库库容,提高抽水提水能力,实现与灌区渠道的配套,形成长藤结瓜的水源布局。在灌区下游实施船张抽水站补水项目,自渭河提水,重点解决南干渠渠系缺水的问题。目前这些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将抓住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实施水源工程建设,确保灌区农灌水源充足。二是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夯实灌区发展基础。近年来,灌区渠道工程和基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灌区线长面广,渠道工程严重老化和基层基础设施简陋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按照一号文件到2020年完成大型灌区改造的要求,继续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加快干支渠道改造步伐,消灭半截子支渠和土渠,完成基层单位办公生活基础设施改造。积极实施徐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淘汰落后设备,扩大机组功率,提高提水能力,为扩大灌溉面积,拓展农灌市场奠定基础。利用中央投资和省上贷款资金,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修复衬砌斗分渠,实现田间工程配套,力争三年时间完成灌区29万亩失灌面积的恢复。通过以上项目,彻底扭转灌区渠道工程严重老化和基层基础设施简陋落后的现状,增强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全面实施精细管理,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优质服务“三农”、确保粮食安全是灌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灌溉效益,对充分发挥灌区作用,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至关重要。我们将加强对泾河水源的研究,准确预测泾河来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加强水量调度,充分发挥张家山水库和西郊水库调蓄稳流作用,建立保障有力、调配有效的水量调度机制。严格执行水量调配办法,灵活高效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加强用水管理,制定用水计划和抗旱预案,科学指导灌溉用水,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测水量水,严格执行用水计划,确保上下游均衡用水。加大稽查力度,严肃用水纪律,实行责任追究,确保用水计划落实。加强用水指导,深入开展调研,有的放矢解决突出问题,将精细管理落实到灌溉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加强水价管理,严格执行“水价公示、终端水价、开票到户”三项基本制度,切实做好“四到户一公布”工作,确保群众用放心水、交明白钱。四是深化灌区综合改革,促进灌区良性循环。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不仅是一号文件的要求,而且是灌区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成果,强化防汛抗旱、服务“三农”等公益性,积极推进农业灌溉公益化改革,落实好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区良性运行的原则,深入开展水价调研,切实做好水价成本核算,科学制定灌区综合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农灌综合水价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基层用水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用水体制改革,健全农民用水者协会,逐步建立起具有灌区特色的基层用水管理体制。

三、实施经济强局战略,提升单位总体实力

实施经济强局战略,就是要扩大企业规模,调整经济结构,规范企业管理,实现经济总量扩张,增强全局经济实力。一是实施企业扩张战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水利建设迎来新的高潮,这为水利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泾工局、设计院、监理公司、机械公司等骨干企业,吸纳技术人才,购置先进设备,扩大企业规模,抢占社会市场,努力实现经济总量扩张,完成资本积累,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企业规模小、投资不足、技术人才缺、市场竞争力弱的格局,为建设经济强局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的实践证明,经济结构单一、抗御风险能力不强不利于我局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经济结构单一、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的现状,必须充分利用灌区水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泾渭新区、泾阳三原县的联系,通过融资参股等形式,积极推动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实现城市供水零的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和水土资源优势,采取招商引资、参股经营等方式,扩充经济总量,努力增加单位收入。三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局属企业尤其是水利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学习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规范经营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两个电站要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加大技改力度,进一步挖潜增效,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实现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四、实施文化名局战略,打造灌区文化品牌

泾惠渠灌区不仅以郑国渠为代表的历代引泾遗址蜚声中外,而且凝结着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的治水心智和辛劳。依托泾惠渠灌区,发展水利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实施文化名局战略,打造灌区文化品牌,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加快灌区改革发展的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快仪祉纪念馆建设,搭建水利文化研究平台。李仪祉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把西方水利科学知识同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运用的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建设仪祉纪念馆,总结秦人治水实践,展示陕西水利发展成就,大力弘扬仪祉精神,对于推动陕西水利大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仪祉纪念馆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史料文物征集已基本完成,纪念馆工程建设也已开工,布展设计正稳步推进,力争今年基本建成,明年正式开馆,将其建成集文化、建筑、园林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使其成为陕西水利史的“档案馆”、查询陕西水利史的“活字典”、浏览陕西水利大事要事的“直通车”和普及水利科学的教育基地,搭建起郑国渠和李仪祉水利文化的交流研究平台。二是深入挖掘引泾水文化,扎实推进水利文化研究。历代引泾灌溉,自秦郑国渠至李仪祉建成泾惠渠两千多年,其水文化历史记载甚多,内涵丰富,需要深入挖掘,积极研究。我们将继续加强史料征集,丰富有关郑国渠、李仪祉的文物史料,为开展水利文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加紧筹备郑国渠和李仪祉两个研究会成立大会,举办两期“水利文化大讲堂”,出版研究专刊,提高灌区水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与高等院校、文博部门的协作,成立郑国渠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召开文化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搭建历史文化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引泾灌溉文化研究。制定渠首文物保护整体规划,并按照整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进一步加强对渠首文物的保护,为开发利用创造条件。三是积极利用研究成果,培育灌区特色文化。加大灌区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灌区影响,提高灌区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引泾水文化和李仪祉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完善灌区农田灌溉、工程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健全灌区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大力弘扬仪祉精神,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丰富和充实灌区文化建设内涵,培育职工核心价值观念,打造灌区特色文化。积极开发渠首文物和自然山水资源,扎实推进郑国渠水利风景区建设。充分利用水利文化研究的成果,不断提高灌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全力打造灌区文化品牌,扎实推进文化名局建设。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用水水利文化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节约洗碗用水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谁远谁近?
一次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