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环境下江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2011-04-14秦桂林吴金萍

水利水电快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江西省水资源污染

付 江 秦桂林 吴金萍

(1.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九江勘测队,江西 九江 332000;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大通水文站,安徽 池州 247126)

1 水资源概况

江西省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全省平均年降水深1600mm,相应平均年降水总量约2670亿 m3。

全省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51条。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385亿 m3,折合平均径流深 828mm,径流总量居全国第7位。全省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故季节性变化很大。汛期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而枯水期水量较小,呈现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

2 水资源利用现状

(1)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江西省的水资源用量逐年增加。到2050年,预计江西省总人口将达到 6027万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减少到2300m3左右,届时水资源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加剧[1]。如考虑水质的恶化,更是令人担忧。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就高度重视水的问题,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江西省尚属欠发达省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低,水资源利用率约为17.1%,略低于长江流域平均值(17.16%),且各水资源分区之间差异很大。江西省流入长江的年径流量约1470亿 m3,而所有水库的总库容仅为282亿 m3(含已淤积的库容,其中大中型水库已淤积1.3亿 m3),占年总径流量19%左右。而总的兴利库容为158亿 m3(不计重复利用),仅占年径流量11%,水电装机理论蕴藏量682万 kW,可开发量610万 kW,实际开发装机241万 kW,也不到 40%[2]。

(3)水资源开发潜力大,开发难度也大。江西省目前约有83%的水资源没有利用,今后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但是水资源开发的难度也很大,主要原因有:①水资源多以暴雨产生,雨量集中,雨强大,降雨时间分布极不均匀,水少时没有足够的蓄水来保证供给,干支流上还没有解决时空不均的跨流域配置水资源的大型水利枢纽;②目前还没有开发的水资源大多是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限制,开发难度较大,或因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而丧失了开发条件;③经济实力不强,水利投资严重不足;④目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危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水利基础产业必须超前发展的观念没有形成。

(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在有些地区形成水质性缺水。2000年,江西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196亿 t,而到2007年则达到7.14亿 t,几乎增加了一倍。另外,由2009年2月枯水季节的水质监测报告[3]中还可以看出,在 34条重点河段竟有12条河段的水质在Ⅳ以下,其中南昌、景德镇、新余、萍乡等主要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Ⅴ类水,污染因子主要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总磷、挥发性酚、溶解氧、六价铬,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工农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日益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3.1 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利用理念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能够不断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利用,其内在本质是要建立和保持一个运行良好的水资源利用系统,该系统既要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构成危害。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即“需求”和对需求的“限制”。满足需求,首先是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对需求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

变化环境下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从社会、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指出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可持续利用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态、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强调的是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及和谐性。因此,要想实现在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

3.2 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

在变化环境下,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是重要的一环。为此,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治水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大局,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做好服务,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水利规划观念和思路,结合环境变化特点,规划中将以工程建设为主的主要目标转变为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综合开发作为可持续利用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具体措施上,要统筹规划和科学筹划各项水利建设,努力为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重点要抓好规划和前期工作,为促进水利建设奠定基础,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立足全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的关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以尽可能将水资源开发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3.3 大力兴建水源工程

江西省河川径流总量虽然丰富,但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地区分布差异显著;年际水量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且呈现水旱灾害频发的现象,这样的自然条件给江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加了较大难度。为此必须继续兴建相当数量的水利工程,调蓄天然水量,以便在时间上对水量进行再分配,以余补缺,减少工程性缺水,以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防洪抗旱的需要,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西50a来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现已拥有一定的调蓄水资源的能力。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供需矛盾在某些季节仍然相当突出。“98”大水后,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带动下,江西水利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长江干堤加固整治、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治理、赣抚大堤等为主的国家和省水利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 40万座,其中,水库 9700多座,山塘24万多座,蓄水能力293亿 m3。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91万 hm2,旱涝保收面积156万 h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 82%和67%。全省水电装机容量188.5万 kW,其中,小水电装机113.5万 kW,共有45个县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但除巩固现有的工程外,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满足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特别是工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将迅猛增加,还需要大力兴建水源工程,减少工程性缺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

3.4 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水质性缺水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减少水质性缺水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1)加大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增强民众水环境保护意识。水环境遭到破坏,大多是人为因素所致,而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深入向广大民众宣传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民众认识到水环境与人们生存息息相关,保护好水环境就是保护好人类的生命线,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水环境保护是社会的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要教育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保护水环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水环境的意识,使所有民众都能自觉、积极地去保护自身周围的水环境。

(2)设置不同级别的水污染防治保护区。合理制定地表水功能区划方案,加强对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做法是采用统一规划、达标排放、逐步治理。然而,传统的治理方法,需时较长,费用较高,且往往见效甚微。对于以鄱阳湖水系为主的江西水环境污染治理,应采用设置不同级别的水污染防治保护区进行治理。一级区域实行最严格管理,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体排放污水,在划定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不得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不得新建、扩建与供水无关的建设项目。二、三级区域内可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逐步和分阶段治理。目前,在南昌等一些城市已经启动设置不同级别的水污染防治保护区,并起到良好效果。

(3)加强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在江西省,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虽然次于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染,但由于面积较大而应引起重视。绝大部分污染河段的超标项目因子为氨氮和总磷,而这大多来自于农业污染。为此要杜绝使用毒性大、用后不易降解的农药,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化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结构性调整,使农业资源长期为人类服务,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和“三高”农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缺水地区要发展节水农业和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和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提高水利用率。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种植结构,降低农业对水的依赖程度,一方面提倡实行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开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本地区实际,走一业为主、多业结合的道路。此外要控制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减少对农村土壤、水体的污染;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搞好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从而控制面源污染。

加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治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且污染集中,是江西各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必须采取强硬措施进行有效治理,以防止对水体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治理措施为: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对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应尽快实施以城市为单元的区域综合治理,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无公害和经济效益高的工矿企业;积极推广综合再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新方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治理困难的企业继续严格实行关、停、并、转,对未达标的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大力发展能耗小、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环保设施的完好率、运行率和处理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特别对乡镇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开展污染治理。

(4)建立优质的水资源复合系统。建立优质的汉江水资源复合系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和水资源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主要是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链的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的适宜性,其目的是要倡导人们节约用水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经济系统的建立,虽然要取决于良好的水资源,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采取优化配置和优化利用措施,就会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产生较好效益。另外,在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的同时,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推广高效节约的用水机制。对于一个特定地区,只要建立了健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水资源复合系统便能保持良性健康的运行状态。

4 结 语

处于变化环境下的江西省,水资源危机将日益显现,推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必然的选择。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利用理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大力兴建水源工程,减少工程性缺水;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减少水质性缺水。建立优质的水资源复合系统,是实现江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1]邓文钰.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江西水利科技,2002,(4):203-207.

[2]陈 进.长江流域未来水资源开发趋势[J].健康长江周刊,2009,(3).

[3]2009年江西水资源公报[R].江西:江西省水文局,2010.

猜你喜欢

江西省水资源污染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省音协开展《幸福欢歌》创作采风
江西省音协八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昌召开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