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乾陵(上)
2011-04-14□尹栋
□尹 栋
仲秋时节,山海关外已是红染山峦,枫叶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把秋的震憾之美写满天地,让人的瞳孔持续放大精彩。而此刻的陕西大地上,依然是绿意葱郁,山花烂漫。踏上这片久别9年的厚重土地,抚摸秦砖汉瓦,领略汉唐风骨,触及1100余年13代王朝的辉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每寸土地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在自己的记忆里,打开中国地图,陕西永远是醒目的,一山一水都是历史符号,一草一木都是古今传奇。地理学家形容陕西版图像一个面西跪射的兵马俑,其颈背隔着黄河与山西相连,手臂指向甘肃、宁夏,头顶内蒙古、湖北,衣襟连着黄河长江。民间则流传着陕西版图恰似一个不规则葫芦的传说,这个葫芦稳稳当当地停泊在黄河和长江之间,与“襟黄河带长江”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陕西被喻为“中国文化的中轴线”,周、秦、汉、唐这些中国最灿烂的古代文化聚集于此。到陕西转一转,看一看,会发现时间与空间、自然与历史交融在一起。
“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到陕西,看的是皇陵,觅得的是历史。中国是一个崇尚丧葬之礼的国家,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陕西有着博大精深的皇陵文化。与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古都的皇陵相比,陕西皇陵因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令人景仰。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遗存了72座帝王陵墓。自西向东,呈102度扇形分布着唐代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有着“唐陵之冠”美称的乾陵。
游乾陵的念头,缘于几年前从报刊上看到的一则消息:1971年7月26日,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时,宇航员爱德宁突然发现位于中国黄河边有9个一字排开的小黑点,其中最西边的一个点最为显著。随即,便认定是中国新式武器的秘密基地,报告给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而引发一场虚惊。10年后,爱德宁成为中美建交后第一批到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他站在山巅,遥望群峰竞秀的渭北高原后如梦方醒:从太空拍摄到的“黑点”,只不过是中国的汉唐王陵区,最西边最显著的大点儿是乾陵。
这则逸闻为乾陵平添了几许神秘,更引起我的好奇之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代,一座帝陵只葬一位皇帝,但乾陵却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18陵中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唯一没有被盗的王陵。有诗云:“百年帝后无双冢,万古周唐说两朝。”夫妻同为皇帝,共穴一陵,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风,吹不散菊香;花,染不透乡愁;月,圆不了古梦。不知是受乾陵神秘的诱惑,还是对武则天巾帼豪杰的敬慕,自己于仲秋节这天走向关中平原,走到中国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打开一页页尘封的史书,静静拜祭远去的盛世唐朝,在历史喧嚣中零距离感受武则天,分享世间那份有温暖爱人相伴的幸福。
乾陵座落在黄河西岸逶迤起伏的渭北高原上,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北门6公里的梁山主峰之上。唐代皇陵最大的特征是依山为陵,陵墓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态势。乾陵也毫不例外,依山为陵,气势宏伟。
千百年来,这座沐浴着岁月风雨的皇家陵冢,以因山为陵的形制,史诗文韵的厚重,让历代文人墨客思绪联翩,华章叠翠。上世纪中叶,当代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登临梁山,心潮涌动,写下 “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荡气回肠的诗篇。郭老以冠盖文坛的如椽之笔,沉雄悠远的重彩浓墨,勾勒出乾陵突兀险峻,上接碧霄,雄踞梁山,俯瞰关中的恢宏气势。
走近梁山,就是走近了盛唐的一段历史。梁山是一座石灰岩质的山峰,四周开阔,平地涌出三峰,位于北侧的主峰海拔高度1047.9米,其南二峰略低,分别为923米、933米,整座山北高南低。梁山自古就是风水宝地,为东西交通的咽喉。秦始皇曾巡幸于此,修建了梁山宫,欲借梁山的好风水求取兴盛。汉代张骞越梁山出使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于此。
乾陵选在梁山上,民间有许多版本。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当上皇帝后,派大术士袁天罡和掌管天文历法李淳风为卜陵使,为其选择陵址。袁天罡来到关中,一次于子时观天象,发现山间有一团紫气升起,直冲北斗。紫气出现是一种吉兆,袁天罡找到出现紫气的地方,埋下一枚铜钱作记。第二天,袁天罡却发现竟将铜钱埋于梁山之上。原来他曾为唐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优劣。随后,李淳风也来到此处,他从地理学的角度看风水,发现梁山二峰东西相对,远观貌似女性的一双乳峰;纵观全局,整个就如一个熟睡的贵妇人,贵若天尊。当即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将定针插入算定的地方作记。李治得报后,让舅舅长孙无忌前去察看。寻到袁、李二人作记的地方时,长孙无忌惊得目瞪口呆,李淳风的定针正好钉在袁天罡铜钱的方孔之中。
袁天罡极力反对梁山为陵址,认为阴气太重,风水与唐太宗昭陵互不呼应:一是梁山东西两面环水,藏风聚气,与唐太宗龙脉隔断,如百姓选祖茔於此可兴旺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太宗已葬九峻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克木,土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袁天罡纳谏,让李治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武则天听说后想起当年,袁天罡到武家赴宴,曾给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看面相,大惊“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随后又遗憾地说:“可惜是郎君,若是女,当为天下主!”。唐太宗李世民闻知此事后杀了不少武姓之人。于是,武则天力劝李治听舅舅长孙无忌的话。第二天早朝时,李治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知道后,长叹“代唐者,必武昭仪”。
如何给陵址定名,群臣争论不休。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为昭陵,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长孙无忌深思熟虑后建议:“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唐高宗李治听后十分高兴,定名为乾陵。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传说归传说。仅以陵号来说,不足为信。实际上,乾陵的名称是根据李治死后“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的谥号而来。乾陵中的“乾”,取谥号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为“天”卦,各爻取龙为象。武则天死后“则天顺(大)圣皇后”谥号,也有一个“天”字,定名乾陵则合乎正理。真正将陵址选择在梁山与其本身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登上梁山之巅,南可望太白、终南,东有九峻山,北为五峰山,西接翠屏山。站在梁山顶峰,八百里秦川一览无遗。乾陵位于唐长安城的西北方,按伏羲八卦图,西北方为乾,加上梁山自古盛传是“龙经”之地,自然就成为营建皇帝陵寝的理想之地。乾县唐时名为奉天县,后因乾陵而得名。
进入乾县境内,在导游提示下,往北眺望,乾陵是规范的锥形,犹如金字塔的剪影一般;从东侧驻足凝望,山陵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恰似一位披着长发仰卧的睡美人,素面朝天,姿态丰盈,主峰如首高昂,南二峰似丰满的乳房,山下远处的双阙,是伸展的双足,头枕西北脚蹬西南,飘渺秀逸;从正南仰望,双阙高耸,一峰独立的帝王宫阙形象;从西侧回首,乾陵主峰孤峰高耸,鹤立鸡群;从空中俯视,乾陵主峰尤如一只拽着长尾展翅飞翔的凤凰。乾陵,是一座山姿独特的形胜佳地,集横看成岭侧成峰之众妙于一体,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古文化的沉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倍感畅游不虚此行。
乾陵修建于公元683年,22年之后,武则天合葬乾陵工程才结束。据《长安图志》记载,乾陵坐北朝南,由内外两重城墙组成,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周长40公里,南北轴线长达4.9公里,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乾陵地面的宏伟建筑已荡然无存,唯有陵园内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巨型石刻群雕,仍孤独地耸立着,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了乾陵昔日的宏伟。
“美人春天睡卧秦川,傲挺双峰薄雾间。云雨不期朝复暮,千年一醉枕河山。”从朱雀门拾阶而上,是一条气势宏伟的石阶路。全长575.8米,宽11米,用3200块墨玉石砌成526级台阶和18座平台,比南京中山陵还长75.8米,多134级台阶。设计者别具匠心,赋予石阶平台诸多的象征意义:18座平台象征着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的18座陵墓;第一层34级台阶,象征唐高宗在位执政34年;第二层21级台阶,象征女皇帝武则天执政21年;第九层108级台阶,象征着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之和,或佛教中的108颗念珠,也表示每月的初9为吉祥日,12个月的9相加起来正好为108,象征每年会降下108个吉祥;第十七层21级台阶,表示唐朝先后历任21位皇帝;第十八层8级台阶,象征八卦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以乾为首,意味着乾陵实为天陵。
石阶左为山崖,右临深谷,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时产生回音。站在第八层平台中部,回音尤其响亮。按照导游所提示,轻击四掌,隐约听到了“消除烦恼”四字回音,再击四掌,仿佛又听到“降来吉祥”四字的回音。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了乾陵的神秘无处不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心理上的一种暗示而已。
拾阶而上,豁然开朗,一条平宽的道路由低到高向山上延伸而去。不觉间,已来到司马道(又称为“神道”)上,开始了乾陵陵园内的正式游览。缓缓前行,司马道的起点是一对华表。华表又称“神道石柱”、“石望柱”,是乾陵中标志性石刻,大气磅礴,十分醒目。据说,华表起源于远古,相传尧、舜的时候为听取批评意见而设置了华表,让人“书其过以表木”以示提醒,故此称之为“诽谤木”。华表起初是木质柱身上端横穿叉横木,在城门、桥梁、邮亭等处设立,用来标识交通,与陵墓并没有什么关系。大约到春秋时期,才将华表用于坟墓。随着时间的推移,诽谤木演变成为石质刻有云龙纹的华表。魏晋南北朝时期,华表的使用较为普遍,特别是陵墓上列置华表己成定制,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成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这一时期的华表多为石质,造型古朴,由底座、柱身和顶盖三个部分组成。底座下方上圆,雕有首尾相交的蟠龙;柱身圆形,棱纹装饰;顶盖为覆莲形,上有小辟邪一只。
今天,乾陵看到的这对华表与北京天安门、尧庙的云龙丝纹、云板坐望天狮形制不同。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呈八棱柱状,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石座为覆莲式环座,环座中部有卯,柱身底部有榫,榫插入覆莲环座中的卯内。柱身为八棱,向上收杀,每面最宽为49厘米。各棱面线雕缠枝海石榴花纹,为抱合式二方连续图案。顶部由宝珠、八棱面盘和仰莲盆组成,宝珠由八棱面盘托衬,盘置于仰莲盆中,盆则置于柱身之上。华表顶端的宝珠,与洛阳天枢上的火珠相似,都是佛教中的摩尼珠。显然华表造型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乾陵华表雕刻精美,气势非凡,示为“桓表”或“望君出”,隐喻为王者贤而纳谏之意,是唐陵华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乾陵以后诸陵的华表,均受此影响而制成。
过华表,北面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翼马,史书上称其为“飞龙”、“天马”。帝王陵前设置翼马是显示皇家的富有。
这对翼马均属波斯马,高3.17米,身长2.8米,筋骨坚实,身插双翅,昂首挺胸,有驾云奔腾之势。自古以来,人们将天马当作瑞兽看待,视为“天下太平”标志。乾陵两旁的翼马,造型精美,强壮雄健,马翼舒展和谐,表现出神奇浪漫的意味。仔细观赏这对翼马形状相似,风格却略有区别。西边的翼马轮廓爽朗,楞面分明;东侧的则手法柔和,特性鲜活。生动地体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手法,准确地再现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场景。
继续北行,是一块高1.8米、长1.3米、厚0.3米的石屏,上面有一对鸵鸟(又称“祥鸟”)。传统的浮雕技法,淡淡几刀,将鸵鸟勾勒得活灵活现。历经千年风雨剥蚀,石雕上已斑痕点点,不但没损坏鸵鸟形象,反而显得更加古朴粗旷、憨拙可爱。李治生前喜爱鸵鸟,武则天特意在乾陵安置一对鸵鸟雕像陪侍。这对石雕艺术品,就是唐朝与异域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历史的真实写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