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制造经济
2011-04-14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会长武德DouglasWoods
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会长 武德 (Douglas K Woods)
中美两国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制造经济
Driving Dynam ic M anufacturing Econom ies——U.S.and China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会长 武德 (Douglas K Woods)
今天能与大家交流,我感到既高兴又荣幸。2009年,我被任命为AMT即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的会长,在此之前,我曾在企业做过,自己也曾办过企业。上任两年以来,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一直在宣传制造业在建设可持续经济中的重要性,一直在宣传合作对我们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宣传制造业是为了让年轻一代重视理工科,让他们有机会学习21世纪工厂所需的技能。宣传合作是为了重视创新,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有利可图的全球市场。上述这一切都是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我想特别指出,我今天所讲的观点都来自于我的切身体验,包括从事制造业、在中国参观访问、参与中国业务、或与世界各地的商界、教育界、政界领导们的探讨……它不是一种政治立场,或者政治姿态,而是与在座各位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与大家共同憧憬制造业更美好的未来。
教 育
制造业要有未来,重视教育也许是上上之策。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影响未来一代,并激励他们承担起明日创新的重任。教育也是中美两国间合作机会最多的领域之一。
目前,从考试成绩而言,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优于美国。除此以外,中国还有很强的职业和技术培训体系。而美国则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很多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进行深造或者完成大学学业。我们的 “创新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
然而,在中国和美国,都面临着机床企业合格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中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妨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实力。2009年,中国的技术工人缺口就达到4百万!为此,中国政府呼吁要下力气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大概有1760万学生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其中90%获得国家的补助,有85%来自边远或低收入城镇家庭。
此外,中国教育部已经定下目标,每年要招收830万中职学生,以此来应对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中国政府也计划增加对这些中职培训机构的投入,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就读。
中国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也推出了在职培训的项目,学生们能边工作边完成职业教育课程。这种边动手、边学习的方法很有独特成效,并为学生进入高科技领域就业提供了机会。
中国政府还向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提供参加就业培训的机会。这有助于他们在就业前掌握技能、或者获得职业证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职业前景和成功机会。在2005年至2009之间,中国在城镇创造了超过5000万份的工作机会,将近4500万农民工转入非农业领域工作。
相比而言, 美国目前形成的教育文化,把学生赶入传统的、纯知识性的四年大学教育。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经济从急剧下降中开始恢复,制造业主却很难找到具备符合岗位要求的工人。并且这个问题日益严重,对于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更是雪上加霜。找不到工作和找不到工人阻碍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
很明显,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是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的一课。这一态度的转变是必须的,对美国未来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制造业必须与政府和教育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宣传这样的观点:即从事制造业不是光在装配线上,用螺丝把一堆零件拼凑起来。相反,我们应该转而倡导这样的观点:从事制造业要求有丰富的技能和技术知识,而且可以拥有丰厚的收入。
我们的总统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竞选伊始就发起了 “力争上游”和 “创新教育”等教改行动,旨在激励技术领域的学生,这体现了他对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承诺。他同时强调社区大学和职业技术培训项目的重要性。今年早些时候,他又宣布与大公司、大学、政府部门新的合作项目,以此努力提高今后十年美国学生在理工科方面的表现。
中国在发展职业学校和理工科课程设置方面值得褒奖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中国学生的成绩也因此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在把教育成绩转化为创新能力和商业成就等某些关键因素上,中国则可以向美国学习。
美国拥有多家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创新想法层出不穷的国家。在美国,创新的蔚然成风要归功于对这些创新想法的开放交流和讨论。兼收并蓄的文化导致了合作的文化。这种自由思考、公开交流、注重实用的美国文化的精髓也许可以值得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创新文化时借鉴。在一个开放的论坛上,创新思路和想法才能百花齐放,因为它们可以自由并存、相辅相成。
在建设制造业技术工人队伍,或称"知识劳动力"队伍中,AMT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AMT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AMT“制造业发展规划”——即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的远大目标时的一项指导原则。本协会始终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职业教育理念和培训计划,从而推动制造业知识劳动力队伍的建设。这也是保证创新和持久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创 新
谈到创新,制造业正处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时期。技术的进步正把我们领向20年前无法想象的领域。从世界各国的国家首脑到CEO都在讲 “创新”。创新对他们每个人而言,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含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创新是增强竞争力、保证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政府和企业意识到,要在21世纪具有竞争力,创新是关键。在美国,推动创新是总统的首要议事日程之一。去年9月,奥巴马总统公布了一项创新战略,包含三项任务:①对创新实体的投入 (包括研发、技术和技术工人); ②对竞争市场的开发;③关键经济领域的创新推动。迄今为止,奥巴马总统在大部分演讲中都强调了创新对实现我们长期目标的重要性。今年1月在总统国情咨文讲话中,他又重申了创新的话题。
在中国,创新在国家政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 “十二五”规划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新兴的电子通信、能源、生物、汽车和先进制造等行业。国家将对研发的投入、理工科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税收和监管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这将有助于加快这些领域的创新步伐。
中国在推动创新方面的努力无疑将取得成效。虽然在科技创新上,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国正在迅速缩小这一差距。根据美国高盛投资公司2010年9月的报告,世界上对研发投入最多的是美国,每年3520亿美元, 第二是日本,每年1230亿美元,然后便是中国,每年1000亿美元。而未来十年,中国计划每年花费3000亿美元对研发进行投入。
除了对科学研发或工程研发的大量投入之外,一个有益于合作的环境也一定会推动创新。利益相近的团体、荟萃的人才、集中的资金,这些都是快速创新的强有力组成部分。因此,地区性的创新中心在两国的创新战略中都占有突出的位置。
在美国,最著名的地区性创新中心也许就是硅谷。硅谷是电脑和电子创新的热土,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头脑精英,他们聚集在配备最先进设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中进行学习和工作。这种协作的结果是改变了世界。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鼓励地区性创新集群的发展,这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创新经济的崛起。现在,中国有53处国家级科技园区。这些创新中心成功地为合作创造了环境,在此环境下,来自学校、企业、政府的不同参与者共同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出力。中国在科技相关创新方面的全球形象,也因这些中心而有了极大的改观。当前,地区性创新中心继续成为中国发展和培育新兴行业的重点。AMT也在美国推动更多的创新中心把重点转向制造业。这种企业和周围环境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竞争力的模式是最高效、最有成果的合作方式之一。
但是,中国不仅仅靠设立科技园区和投入研发来超越对手。中国政府在把资源向关键新技术倾斜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替代能源领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的企业已经投身其中,不再依赖政府补助来实现其新技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商品化是创新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老实说,这也是美国公司有待改进的方面之一。
中美两国是两个鹤立鸡群的竞争者。虽然我们的制造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上独立发展和竞争,我们各自的本国市场和产品出口也都有很多机会,但是如果我们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结成竞争伙伴,我们就有更大的机会。
创新一直是美国的优势之一。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美国的文化就是鼓励公开交流创新想法——这种想法是创新的孵化器。美国人也容忍有一定意义的冒险——这也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一个重要强项是大规模生产。中国企业善于用比对手更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高质量产品。而现在,通过重视研发,中国企业正瞄准在新技术市场上超过最强的竞争对手。
我们上述各自的优势能让我们在全球的舞台上参与竞争,但是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可使双方都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从智能手机的例子中就可看出,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一台小巧、高效的智能手机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从处理器到内存到显示屏到硬件,这台手机要求创新想法和巧妙设计相结合——这正是美国的优势所在。同时大批量生产这台手机又需要各种零件,包括金属件和塑料件的高效设计和装配——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最近,海尔与霍尼韦尔宣布合作生产节能型电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家公司强强联手,就能生产出最出色的产品。
推动制造技术创新需要哪些因素?我们已经谈到的有:理工科教育、技术工人培训、校企合作、对私人投资的奖励,以及通过开辟市场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这些都是制造业创新的构成因素。开放的市场和真诚的对话有助于为每一个竞争者提供平等的舞台。
AMT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制造技术创新力量的代表,有责任培养一个环境,让创新想法不断转化成新产品,转化成更高效的制造工艺。在AMT提出的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创新是核心内容。
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产品的制造。AMT努力帮助我们会员企业向其用户提供加工手段,这些加工手段则帮助用户制造更好的产品。去年,在芝加哥国际机床展IMTS的新技术中心,我们展示了最新的制造技术,以四个领域为代表:云计算、叠加制造、微制造和纳米技术、MTConnect即数控设备交互通讯标准,这些都将带来制造业的更新换代。
AMT是MTConnect即数控设备交互通讯标准的创始人。这是个开放式的交互通讯标准,可以把位于不同地方的许多机床联接起来,就如同相隔遥远的电脑之间进行通讯一样。来自不同设备的数据经过采集和同化变成可用的信息,反馈出设备使用状况、正在执行的程序模块,以及工厂里机床的利用程度等。对于制造业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AMT承诺与全球的制造同行们分享MTConnect标准,并且已经在中国、欧洲、日本、南美、墨西哥和印度进行推广。
除MTConnect标准之外,AMT的工作人员目前还正着手一项应用云计算的项目,它将实现轻点鼠标,就可以将数据传输到制造决策者那里。通过实施制造业规划、展览,以及向会员提供的服务,AMT将不断努力推动制造技术的创新。我知道,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也担负着相同的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将加快我们行业的全球化步伐。全球化也是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全球化
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处于不同国家的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加强相互作用和整合,从而消除诸如边界、规定、地理距离等人为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推动,并在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变得可能。在全球化的各种手段中,合作是最重要的手段,AMT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这一手段都已运用得很熟练。
前面我强调了在推动创新和教育、培训知识工人方面,跨国界的、不同组织间的合作能够带来的好处。借助跨国界的合作来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是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实现跨国界合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7年,理工科类硕士学位的24%和博士学位的33%被授予国际学生。一年以后,理工科的研究生有一半是外国学生,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开展合作。
很明显,全球化对推动创新也有作用。特步中国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运动服装制造商,它最近聘请了一位韩国的首席设计师。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韩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时,公司高层回应,多样性的文化能产生更好的产品和更多的创新想法。把新鲜方法和不同思维引入到设计和生产工艺之中,这一做法正盛行于从运动服装到制造技术的各个领域。正如我前面所说,正是这种兼容并蓄孕育了创新,从而把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推向前进。
人为国界和贸易壁垒的消除会带来市场机会,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著名的未来学家和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一次访谈中说过, “假如你不发展,就会灭亡。”他指出,无论是树木、人、国家还是企业,不进步就是在走向灭亡。奈斯比特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写了 《大趋势》一书,在2001年写了《高科技,高感度》一书,两本著作对经济和制造业所做的预测都令人吃惊地得到了印证。
奈斯比特对停滞不前的判断很正确。假如销售额或者业务不增长,很少有公司能存活10年以上。在商界,这是不可能的。商业和工业必须要发展,多元化、响应市场机遇才能生存。这就意味着要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市场,全球化是发展的基础。
我认为要发展就必须要全球化,在当今的环境下尤其如此。以美国经济为例,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遭受重创。由于其他国家还在恢复制造基础,美国制造业就完全靠在本土市场发展。那时候,本土的消费需求也就相当于全球的需求,于是,美国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仅仅能满足本土消费需求就够了。
到了80年代,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在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5%。而此后的15年中,美国的经济地位经历了严重下滑。尽管美国的生产总值从7万亿翻番到14万亿美元,2010年美国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却下降到18%。
很明显,美国的机床制造企业必须立足于全球,跟着用户的脚印,通过合资等各种各样的渠道在其他国家发展,否则就没有成长的空间。要走向全球化,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国的本土市场持续这么长时间,容量这么大,以至于许多美国机床制造企业吃饱了订单,甚至积累了消化不了的订单。于是便没有精力来服务全球市场。显然,时代不同了,AMT正努力帮助我们的会员企业明白,把公司局限在一个地区市场上是很危险的,必须要从全球市场着眼。
市场趋势和市场本身将日新月异,能与时俱进的企业就能领先于别人。随着市场在地域上不断扩张,以及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摇身成为明日的世界制造源头和消费市场,我们必须准备面对面地迎接挑战和机遇。
那些希望扩大市场的企业必须重视出口。而且在现如今,企业已经不能再单靠坐在家里,把产品发往国外市场。出口的成本在不断攀升。比如,航运价格已经上涨到上个周期的高点。同时,由于贸易的不平衡,运输能力被搁置在吃不饱的地区,使得太平洋上往来的集装箱运输能力难以保证。虽说扩大船队规模或许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其他许多问题就不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
比如,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喜好,要满足这种差异,往往最好是靠小批量、本地化生产,而不是在一个工厂、大规模生产。我们的客户要尽量靠近他们的最终用户,而机床制造企业也必须靠近我们的客户,要追随他们的足迹走向世界。
AMT致力于与会员企业一起努力,消除全球化道路上的障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AMT在国外设立国际销售和技术服务中心。首个中心就设在中国的上海。这一项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尽力为会员提供成本最低的机会来尝试全球化,已经有160家会员企业借此机会主动参与中国市场。AMT已经将此模式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和印度的青奈进行复制。
AMT在上述国家,与当地的伙伴协会开展合作,分享成功方法,交流技术,为我们的会员和行业创造互惠互利的市场机会。我们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长期友好合作就是证明。
26年前,中国改革和开放的领导者邓小平先生说过,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还说,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想再加上一句, “中美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对方。”除了开放市场,还有携手合作、在本国市场上给来自对方国家的企业提供平等的保护,这些都是扩大我们制造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条件。
全球化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却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它跟我们建设一支 “知识工人队伍”和建设创新经济一样重要。只有在三个方面取得进步,我们的会员企业才能更强大、更有竞争力,而这,对全球的制造业都将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