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 探求发展
——《丝绸》创刊55周年办刊总结暨2010年载文分析
2011-04-14徐石勇张会巍李启正宣友木
徐石勇,张会巍,李启正,宣友木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杂志社,杭州 310018)
坚持创新 探求发展
——《丝绸》创刊55周年办刊总结暨2010年载文分析
徐石勇,张会巍,李启正,宣友木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杂志社,杭州 310018)
经过55年的风风雨雨,《丝绸》坚持创新、不断发展,如今已成长为集科技知识性、生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刊物,这离不开全体丝绸人的同甘共苦,以及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通过对55年《丝绸》的办刊分析,旨在客观地评价成绩、总结经验,为广大读者、作者、编者提供参考资料,继续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丝绸;科技期刊;载文分析;办刊总结
《丝绸》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丝绸行业综合性科技期刊,迄今已走过了55个春秋。从1956年的《浙江丝绸工业通讯》开始,到《浙江丝绸》《丝绸情报》《丝绸通讯》,几经改名,逐步发展,1964年正式定名为《丝绸》;同时,主管单位也作了相应的变更,从创刊初期的浙江省轻工业厅,到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工业局、中国丝绸协会、浙江省丝绸集团,并于2008年纳入浙江理工大学管理;在办刊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社会各界丝绸人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杂志社编辑团队的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努力探求下,《丝绸》得以持续发展,刊物质量不断提高,无论选题、栏目设置还是印刷水平均呈现新的面貌。每当跨越一个新的起点而回顾刚刚流逝的岁月,《丝绸》全体编辑不免感慨万千,成绩的取得贵在坚持、贵在创新、贵在无私奉献。5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本刊物的发展,毕竟是漫长的岁月。55年,《丝绸》走到今天确实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已成长为行业内一个响当当的品牌[1]。55年,《丝绸》作为一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一直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关注和欢迎,并在同类期刊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行业科技文化平台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丝绸》取得的成绩
1.1 首次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收录
为争取《丝绸》收录源国际化,让有办刊特色的《丝绸》杂志走出国门,编辑部将原主要文章实行英文摘要调整为全部文章采用英文摘要,同时对英文摘要的规范和正确率进行严格把关,2010年提交申请国际文献检索系统的收录。经相关专家推荐,《丝绸》于同年12月份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WEB)收录,《丝绸》首次有了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记录,2011年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ProQuest)收录。经相关专家认证,《丝绸》在提高办刊质量的同时,有望被其他国际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这是对《丝绸》办刊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丝绸》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成为清华大学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成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栏文献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文献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文献源、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文献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文献源、中国期刊网文献源。
1.2 获奖情况
《丝绸》自列入第一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来,一直保持此誉。并从1992年《丝绸》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以来,《丝绸》又连续获得了纺织行业优秀期刊奖和多项浙江省优秀期刊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2008年作为科技类期刊初选进入浙江省期刊方阵工程;经浙江省自然科学类期刊专家的抽查评定,荣获2008/2009年度浙江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根据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统计,《丝绸》作为中文核心期刊共被引用461次,影响因子为0.309,丝绸类杂志排名第一,纺织类杂志排名第四,基金论文比例29.1 %。由此表明,《丝绸》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2 坚持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
《丝绸》一直致力于追求“严谨、求实、研究、水平” 的办刊理念;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对纺织丝绸行业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循服务学科和行业需要为办刊宗旨,努力探求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广泛报道国内外制丝、丝织、印染、丝针织、绢纺、染化料助剂、服装及与丝绸相关的重大科研成果,重要科技活动和生产技术应用等文章,介绍和推广纺织丝绸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提供国内外纺织丝绸经济与市场信息,交流纺织丝绸企业改革管理与技术创新工作经验,是科技知识性、生产实用性和易懂可读性刊物。
2010年,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办刊工作的需要,以突出行业特色、强调重点栏目、引领学术前沿、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行业互动为目的,从第1期起对栏目设置和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对《丝绸》版面和选题进行了积极改革和探索,使之达到科学性、学术性、实用性的统一兼顾。主要栏目有:研究与技术、设计与产品、历史与文化、改革与管理、经验杂谈、技术讲堂、行业之窗等。
2.1 按期保质出版
编辑部以保证刊物质量,准时出版为主要工作目标,围绕《丝绸》的编辑出版认真开展工作,根据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下一年度的编辑选题方向和组稿要求,调整和落实审稿专家队伍。编辑们任劳任怨,勤恳务实,严格按照《丝绸》编辑出版要求与流程,努力提高刊物的编辑效率和质量。根据专家的审读意见指导作者修改,使《丝绸》能够按期保质出版。
在每次编辑业务会上,编辑们能从刊物组稿、与读者和作者的联络、稿件的审校细节,以及编排格式统一等方面展开讨论,深入交流,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对编辑标准和规范进行交流、研究探讨,努力组织高水平的文稿,并按GB/T 7714-2005《国家编辑标准》规定[2],对字号、字体、标点符号、文段的格式和排列进行归纳和调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同时注重对内文格式,还有图表、量和单位、公式及参考文献的编排,较好地做到了规范化与标准化,并对文稿严格把关,出错率能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
多年来,《丝绸》取得的成绩与收获主要体现在:1)注重文章的专业性;2)对科学研究适时跟进,选题方向明确;3)帮助学科,指导行业,文章言之有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4)编辑标准,版式规范,易于检索收录。
2.2 努力服务,做好行业科技文化平台建设工作
自2008年《丝绸》杂志社整体转入浙江理工大学后,学校对杂志社每年均下达目标管理责任和指标任务,并进行考核。杂志社按学校规定,实施了岗位责任制设置,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全体成员均意识到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责任感。全社上下以企业需要我服务,企业满意我方便的原则和要求,认真做好为企业、院校的服务工作,积极发展协办理事单位,做好行业科技文化平台的建设工作。经过认真工作和艰苦努力,实现并完成了每年的总体目标任务,为《丝绸》的编辑出版及人员用工费用的支出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010年度访问《丝绸》协办单位18家,根据协办单位的需要进行跟踪采访报道26家次。目前,《丝绸》协办常务理事单位5家,协办理事单位16家。
2.3 载文分析
对科技期刊而言,质量是生命,其中载文的数量和质量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论文作者的群体特征也是判断期刊质量的标准之一[3]。为了总结办刊经验,提高刊物质量,更好地为行业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发展服务,并动态地了解《丝绸》的编辑出版情况,在《丝绸》1998-2003年载文分析[4]和《丝绸》2004-2007年载文分析[5]的基础上,对2010年《丝绸》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深入分析。
2.3.1 载文基本信息
2010年载文量207篇,期均载文17.25篇,与上年基本相同。其中,论文页码791,篇均页码3.82,占标准总页码数(72页×12期=864页)的91.55 %;行业之窗共有135页,其中行业信息类83则、市场速递类20则、特别报道类32则。
2010年《丝绸》页码由56页调整为72页,但年刊载论文数保持基本稳定,平均篇幅由2.66版/篇提高到3.82版/篇;全年共刊登基金项目论文86篇,占总载文量的41.54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特别是国家级科研项目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由此进一步说明,《丝绸》是中国丝绸行业的窗口,读者可以从这个窗口了解到中国纺织丝绸行业的重大科研成果、重要科技活动,了解到国内外纺织丝绸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动态,了解到行业内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情况,并从中得到启发,以利于进一步搞好纺织丝绸科研工作,促进纺织丝绸生产的发展。
2.3.2 分栏目载文情况
期刊的栏目设置体现了期刊的办刊宗旨,对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投稿起到导向分类作用。根据形势需要,2010年起对栏目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研究与技术”“标准与测试”“综述与译介”合并为“研究与技术”,其他保持不变。
2010年“研究与技术”栏目共刊载论文97篇,占论文总数的46.86 %;“设计与产品”栏目共刊载论文42篇,占论文总数的20.29 %;“历史与文化”栏目共刊载论文28篇,占论文总数的13.53 %;“改革与管理”栏目共刊载论文25篇,占论文总数的12.08 %;“经验杂谈”栏目共刊载论文6篇,占论文总数的2.90 %;“技术讲堂”栏目共刊载论文9篇,占论文总数的4.34 %。
2.3.3 论文作者基本信息
2010年论文作者总数为523人(次),其中,独著论文共29篇,占总载文量的14.01 %。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构成:正高级论文共28篇,副高级论文共50篇,中级论文共52篇,初级论文共7篇,研究生(博、硕士)论文共60篇,无职称论文共10篇。由此可知,第一作者为副高级、中级职称和研究生(博、硕士)是《丝绸》的主要写稿队伍。
2.3.4 论文第一作者按系统分布情况
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分类:第一作者是企业的22篇,占10.63 %;第一作者是学校的163篇,占78.74 %;第一作者是科研单位的22篇,占10.63 %。其中,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有29篇,占14.01 %。
从所在系统看,第一作者是学校的比例高于企业,反映出学校的论文量高于企业。表明,高等院校人才密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水平较高,是丝绸学科研究的主力军,并有增多的趋势。同时,近些年来通过改制,越来越多的国企转制为私企,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研发关系越加密切,企业更加注重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而文字成果则由院校合作者发表。为此,《丝绸》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在支持纺织丝绸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校作者注重纺织丝绸技术研究,多写一些项目基金论文和创新指导起到行业进步促进作用的文章;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作者队伍的培养,积极组稿,积极约稿,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联系,了解纺织丝绸行业生产实际,鼓励纺织丝绸企业技术人员多写稿,写好稿。
2.3.5 论文第一作者按区域分布情况
从地域分布看,第一作者列前面的依次为:江苏(75篇)、浙江(64篇)、上海(17)、重庆(11)、广西(6)、陕西(6)、湖北(6)、北京(5)、广东(4)、山东(4)、河南(3)、四川(2)、安徽(2)、辽宁(1)、福建(1),基本符合丝绸产业的区域分布。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论文总数遥遥领先,是《丝绸》投稿主力军,这与江浙地区为丝绸主产大省,同时汇集众多丝绸专业院校、研究所和相关事业单位有关。《丝绸》作者的分布情况印证了丝绸的主要技术研究基地在江浙一带,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作者仍以江浙为主。
3 坚持创新,持续发展
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编辑的创新性思维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至关重要。出版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首先必须依靠编辑出版人员具有创新意识,没有编辑思想意识上的创新,编辑出版事业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丝绸》要想持续发展,全体编辑必须明白:经营理念创新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动力,栏目创新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精髓,知识创新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灵魂,服务创新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保障。
3.1 问题分析
3.1.1 稿件质量尚需提高
《丝绸》与其他期刊一样,由于国内学术研究及文章发表存在重国际轻国内市场导向,使许多国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及其他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流向国外,导致国内期刊只能收登二流或出口转内销的文章,严重影响国内期刊的文章发表水平和办刊质量。由载文分析可知,《丝绸》稿源偏重学校,行业企业稿件较少,而且丝绸行业及院校的丝绸科研项目甚少,高质量有水平的稿件不多,《丝绸》稿源质量尚需提高。
3.1.2 办刊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素质、高水平编辑人才的匮乏,而良好的机制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丝绸》首次进入国际收录源系统,从2011年开始展开新的办刊模式,而杂志社企业经营、机关管理的机制让办刊迈不开步伐,实在是勉为其难。为了使学校的期刊尽早办出水平,提高办刊档次,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要尽快研究和解决办刊机制,避免出现高校办刊自产自销而造成资源、资金浪费,又损失人才的现象。
3.2 解决思路
3.2.1 引进采编系统,改进编辑手段
经反复认证和进行对期刊编辑同行的调研,2010年编辑部对引进“三才”采编系统进行了前期的考察,准备启用网上编审系统,为杂志的网络化运作迈出新的步伐。通过引进采编系统和现代编辑技术的进步,一是使编辑能进一步地认识到编辑掌握新技术的重要性;二是促使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编辑管理工作达到有序、节能、高效、准确。目前,期刊在线管理平台正在试运行中。
3.2.2 加强编辑人才培养
编辑部要在全体成员中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6]。观念一新,一新百新。2011年度继续采取积极措施,选送主要编辑骨干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编辑培训学习。加强编辑之间的沟通,完善文稿提交送审的规范和标准化,进一步规范编辑程序,采用编辑出版管理系统,使采编手段实现现代技术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封面和广告版面的研究设计。争取广告版面与内文版面有一定的区别,既做到保持与内文的统一协调,又不失广告的视觉宣传效果,使《丝绸》在符合期刊检索收录要求的同时,更具有其特色和效果。总之,在提高各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3.2.3 加强团队建设
《丝绸》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背后一批无名英雄的支持,强大的记者、通讯员队伍是《丝绸》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最近几年来企业的情况有所变化,需要将《丝绸》的记者、通讯员网络及时进行更新与替换,聘请行业的热心人士作为《丝绸》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请他们每月及时向编辑部反馈各种科技、市场、行业信息。
另外,《丝绸》杂志社与文化传播学院按浙江理工大学校企结合精神,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了教学实习实践人才基地暨《丝绸》记者采访社团。《丝绸》记者团一方面实现了学院与刊社的紧密结合,同时起到学科与刊物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另一方面对杂志社办刊和丝绸科技文化及社会公益性活动提供记者协调和人力支持,为杂志社的市场化运作和现代经营发展提供服务,与《丝绸》协办理事单位进行信息沟通,提供真实可靠的宣传报道,撰写企业丝绸品牌故事,做好理事单位报道、品牌包装宣传等服务,进一步扩大各理事单位及个人的公众影响和社会知名度。
3.2.4 利用各种资源
由载文分析的统计数字表明,2010年正高级论文只有28篇,仅占全年载文量的13.53 %,而这批作者队伍为《丝绸》提供了高质量和高学术含量的论文,对提高《丝绸》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尤其需要对高级职称作者群以高度重视,多向高校的教授约稿。
《丝绸》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后,可以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种有效的途径就是构建学习型团队[6],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杂志社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编辑出版团队。针对多数编辑都是半路出家的状况,建立学习型团队尤其必要。身处高校的期刊相比其他科技期刊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既可以就近在本校本专业深造,又可以选修一些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学科专业扩充知识面,还能经常听取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同时,《丝绸》置身于大学的环境中,利用方便的选人、用人条件,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比如高水平的外语人才难以引进到编辑部,但可以请他们做兼职编辑工作;2010年,编辑部引进了一名在读博士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
4 结 语
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处于激烈竞争的态势,国外期刊以其成熟的办刊理念、先进的办刊手段、丰富的办刊经验及语言优势,吸引了国内大部分优质稿源;国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其专业性、开放性,又吸引了一部分优质稿源,《丝绸》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丝绸》将着眼国际化,进军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将调整和改进版式,更立足于对学术的探求,更注重对出版标准的规范,对科技文化平台的建设,对丝绸未来的判析与关注。调整后的内容、版式将更加凸显《丝绸》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将力图保持专业和前沿,并以国际化的眼光将最新的资讯和知识传达给读者,建设成为读者获取新的纺织丝绸科技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科技文化平台之一。
[1] 徐石勇.树品牌意识 创一流期刊[C]//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84.
[2] 中国编辑学会.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2007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 王立军.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4] 方秀菊,宣友木.《丝绸》1998—2003年载文分析[J].丝绸,2004(10):1-3.
[5] 张会巍,宣友木,方秀菊.《丝绸》2004—2007年载文分析[J].丝绸,2008(7):1-4.
[6] 徐用吉,黄炜,林清华.构建创新型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思考与尝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008(1):123-126.
Summary report of the 55th Anniversary of "Journal of Silk" and pap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010 year
XU Shi-yong, ZHANG Hui-wei, LI Qi-zheng, XUAN You-mu
(Journal of Silk,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18, China)
After 55 years of development, under everybody's making joint efforts, "Journal of Silk" has became a well-known publications which was high-tech, knowledgeable, practical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sums up our experience by analyz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55 years of"Journal of Silk", provides more references for readers, authors and editors, keeps on the progres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nd satisfies our read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ilk; Sci-Tech journals; Pap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Summary report
G237.5
B
1001-7003(2011)10-0055-05
2011-09-05
徐石勇(1977― ),男,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和编辑学研究。通讯作者:宣友木,编审,youmu99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