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文史学人交流的契机: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综述

2011-04-14郭书愚

关键词:中研院四川大学巴蜀

2011年8月18日至8月27日,由台湾中研院院士李孝悌先生、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先生共同倡议发起,台湾蒋经国基金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宋庆龄基金会、四川大学合办的“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台湾蒋经国基金会及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在大陆主办的大型学术研习活动,备受各界瞩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主持了8月19日上午的开幕式,台湾蒋经国基金会执行长朱云汉先生、副执行长王瑗玲女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兼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先生、副所长林富士先生,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常荣军先生,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教授等出席。

与普通的学术研讨会或研修班不同,此次研习营在众多报名者中精选文史学科的年轻学者和博士研究生50人,尝试通过学术讲座、田野考察、文献研读及讨论相结合的模式,使学员对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有深刻的体认,并促成两岸青年文史学人进行深入而密集的知识交流与激荡。研习营围绕巴蜀文化的特点,分列六大主题:一,“器物中的历史”,学员先听霍巍教授讲述“三星堆考古发掘亲历记”、王献华老师 (北京大学)作题为“巴比伦民亚传说时代的史料学”的报告,进而实地考察三星堆和金沙博物馆,切身体认巴蜀上古文明的独特魅力;二,“图像与历史”,黄进兴院士、陆扬教授 (美国堪萨斯大学)分别作题为“蜕变中的思想史:一个史学观点的考察”、“作为一种史学研究对象的晚唐五代节度使墓葬”的讲座,学员浸润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史学研究路径中,继而实地观摩王建墓的石刻雕像,切身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巴蜀的文化风韵;三,“宗教与医学”,林富士研究员讲“‘祝由’医学与道教的关系”,体现出一条缜密而扎实的医疗史研究理路,而长于中医诊疗实践的蔡进先生 (成都蔡氏中医馆)则用丰富的临床案例诠释“中国古代医学思维方式及治疗理念”,二者角度不同,观点各异,适可拓展学员的眼界,师生们继而考察青城山道教文化遗存,切身感受道教这一巴蜀文化的重要面相;四,“清代四川的州县治理与地方社会”,里赞教授(四川大学)讲“政务或司法:从南部县档案看清代州县审断”,王东杰教授 (四川大学)讲“清代四川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方认同”,学员随后考察洛带的客家聚落,加深对明清四川移民社会的特点的认知;五,“学术与诗文中的蜀文化”,景蜀慧教授 (中山大学)讲“杜甫诗中的成都风物”,刘复生教授 (四川大学)讲“转型而异调:近代蜀中学人的经史之辩”,随后对武侯祠、杜甫草堂的考察使学员有机会切身感受巴蜀三国文化的内蕴以及古代巴蜀长期兴盛的文学传统;六,“近代成都的文化生活”,则取更开放的方式,由学员自行考察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成都茶馆文化。研习营注意追寻现当代著名学者在巴蜀留存的学术印记,李孝悌先生讲“地方视野中的明清士大夫”时特意留出时间,邀请李德英教授 (四川大学)用珍贵的老照片为学员介绍著名学者施坚雅 (William Skinner)先生于上世纪中叶在成都周边作田野调查的情况。

除讲座与田野考察外,研习营还安排学员晚间研读专家精心择选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并展开讨论。学员们专注而投入,常有思想交汇的共鸣和观念碰撞的火花,至夜深而意犹未尽。在最后的综合讨论中,罗志田先生概述了周易学、中医学、天文学、文学长期兴盛,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等巴蜀文化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在明末四川因张献忠的屠戮而成为移民社会后并未中断,而巴蜀经史之学自中古以降直至近代有明显异于中原的发展理路。

此次研习营将不同地域、师承、研究理念的年青学人聚集在一起,倡导“史无定法”、“突破而不泯灭学科边界”的研习思路,力求在一种开放而多元、充实而愉悦的氛围中,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巴蜀文化,成为各种研究取向、资料乃至各种学术表达方式相互交流的契机。

猜你喜欢

中研院四川大学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十年农村:民国时期中研院与满铁无锡农村调查比较研究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马英九终于批准“中研院院长”辞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信息显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