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背景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思路的转变
2011-04-14罗晓玲
罗晓玲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衔接点,它一方面连接城市,是城市辐射影响农村的转换环节,另一方面它连接广大农村,是农村物质向城市集散的过渡地带。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理论认为: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政策指引。
1 小城镇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不包含小城市、县城以及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主要是指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
2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问题
2.1 只注重镇区规模,忽视规模效益
在传统的小城镇规划中,许多规划为了迎合基层官员的所谓贪“大”求“高”的政绩心理,不顾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大镇区”的发展理念,甚至有些小城镇还出现了一些盲目的“造镇”运动。这一些违背小城镇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占地规模宽广,但实际资源却闲置、浪费的现象,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2.2 基础设施规划薄弱
传统的小城镇规划不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得许多小城镇缺失最基本的维持自身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基本的道路交通设施、供、排水设施、处理净化设施等。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失,致使许多小城镇的城镇化速度和农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在区域的综合地位。
2.3 形式千篇一律,忽视地方特色
现阶段,很多小城镇在规划形式上相互效仿,在发展思路上相互“借鉴”,形成了千篇一律、千镇一色,丝毫没有体现出由于地域环境不同而应该出现的地区规划差异。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新思路
3.1 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发展
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方面小城镇能直接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小城镇又能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区域空间。因此,小城镇更容易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乡村在劳动力、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整合,成为统筹城乡良性发展的中间桥梁。因此,在现阶段,小城镇规划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背景下,树立“桥梁”意识,使小城镇真正成为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
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地方特色
由于小城镇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最能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区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小城镇的数量繁多、且发展水平和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对于小城镇的规划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小城镇规划注重发展地方特色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突出和发展地方特色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还有利于发扬和保持城镇特色,维护城镇历史传统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发展潜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基础设施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部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制约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小城镇规划思路完成了从弱视基础设施建设到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作为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大任务的转变。同时小城镇规划中还要考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小城镇基础设施中,无论是道路交通还是供水排水,都与区域密不可分,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要从区域整体考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应当包含市政基础设施和区域基础设施两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应覆盖:(1)电力工程:保证城镇及农村居民家家户户能持续用电;(2)通信工程:包括有线电视网络、邮政服务网点、移动通信网络及运营商和光缆、光纤入户等;(3)燃气工程:以液化气及自建沼气为主,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积极发展天然气用户;(4)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场(站)、污水处理厂(站)的设置,服务范围应涵盖城镇及农村地区;区域基础设施的主要方面是要大力发展区域交通设施,硬化道路村村通,且硬化到户。
3.4 增强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改善城镇风貌
随着小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小城镇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现有居住环境,提升城镇整体风貌。长期以来,在一些小城镇建筑外观杂乱、品位不高,尤其是遍布城乡的“火柴盒房”,其外观难看、采光不足、通风不好,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当前小城镇存在的“脏、乱、差”现象,破解“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难题,在这里提出两个“结合”,以积极促进小城镇风貌的改善。
3.4.1 小城镇风貌改造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小城镇地域文化是风貌改造的精髓,也是改造的依据。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的小城镇风貌是苍白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伪产品”。因此,小城镇风貌改造必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充分展现地域风貌,展示地方特色,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3.4.2 小城镇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
在推进小城镇风貌改造中,要坚持城镇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小城镇风貌改造内容要按照城镇总体风貌规划要求进行“穿衣戴帽”,综合部署。只有围绕城乡风貌改造系列的综合整治,才能够体现城镇城市功能、风貌和人的和谐。
3.5 有效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农耕地、林地
小城镇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从而确保科学合理的利用小城镇建设用地。在现阶段的小城镇规划思路中将土地的合理利用开发作为引领全局规划的基础。整合城镇土地、有效集中布局,尽可能的利用城镇现有的平坡地、荒地等作为建设扩展用地,重点对原有城镇区域进行优化组合,使其用地本身布局合理,同时又有利于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节约和保护了城镇耕地和林地。
4 小结
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小城镇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是确保小城镇各项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为小城镇总体规划指引了新的方向。从注重镇区发展到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从注重经济发展到注重经济、民生全面发展,从注重规模速度到注重发展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小城镇总体规划思路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只有持续不断地探索建立新的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城镇规划的新思路,才能使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真正成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