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造园艺术中的自然认识观

2011-04-14贾婧玮杨玉杰

四川建筑 2011年2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造园宇宙

贾婧玮,杨玉杰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系,陕西 西安 71005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于自然的认知观就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反映,表现于造园艺术上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法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来反映人对自然的观念。下面,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简单的对比一下中西方的自然认知观,拿它们作比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特点及它的造诣和局限。这对发展我国的造园艺术是不无裨益的。

1 中国哲学的自然观

不以人为中心来看待自然,却又显示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可以说是道家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色,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定义。道家哲学对此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基本上可从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段话的诠释获得理解。

就今天的理解而言,所谓“人法地”,其中的“地”就是指环境,地就是大地。“大地”这个概念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阳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所形成的维生体系,及在其中兴起的生物圈。所谓“人法地”就是说:人应该效法或遵从自然环境的法则,也就是认识生物圈和维生体系的法则,并根据这些法则来生存,而不是去加以破坏。

其次,“地法天”一语中的“天”,是指广义的自然,指整体宇宙及其中的法则。换言之,在我们环境中的维生体系与生物圈,只不过是整体宇宙中一个非常渺小的角落而已,必须完全遵循整体宇宙的法则,因为宇宙的法则也规定并影响大地。所以,“地法天”一语,在今天看来,就是表明大地环境不是唯一的判准,因为大地环境最后也还要遵从宇宙的规则,以整体宇宙为法。

至于“天法道”一语,就把整体宇宙和存有学的层面联合起来了。这话的意思是说,整体宇宙的运行是来自于“道”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所谓“道”就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天之所效法、所依循的规则,是来自于道。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在自我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宇宙万物。所以“天”是以“道”为法。

最后,“道法自然”一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在“道”上面又设立另一个“自然”的概念。“道”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应该是由道生发一切,主宰一切。所以在此“自然”一词,应该是“自其本然”之意。“道”是“自其本然”,是表示“道”的法则是来自于它自身。

在上述自然的解释中,可以将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归纳为三项特性:整体、有机和历程。

首先,“整体”的看法肯定万物虽纷纭杂沓,却形成一个整体。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虽然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形式表现为造园布局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表现为一种“整体”的观念。

其次,“有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普遍存在着内在联系,会彼此相互影响,像天文、气象、地理、动植物、人类...等等,都是相互影响的。中国人看待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并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世俗权贵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在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其体现为一种“有机”。

最后,在“历程”中,中国哲学不将自然视为由许多实体及其彼此的外在关系所构成,而是认为自然是一种生生不息、变化不已的过程,且这一过程本身是一种相互转化,循环不已的历程。在造园艺术中是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即让客体具有像人一样的活动、变化性,可以在历史的过程中生生不息、变化不已。正如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以体现出“历程”的转化。

2 西方哲学的自然观

从整体说来,西方近代科学里所界定的自然,包含了由各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维生体系与生物圈所构成的“环境”,以及整体“宇宙”。整体说来,这一“自然”可以归结为:自然科学发现的自然法则所足以解释和预测的全体现象。西方近代科学所关心的,是一个我们可以用自然法则客观地解释,进而预测的现象整体。换句话,就是说人可以透过客观的方式描述自然,发现它的法则,并用法则来解释现象的发生;在解释以后,就可以进一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换言之,“自然”这个集合概念,是由许多现象整体集合而成,但是现象彼此之间又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总之,西方近代的自然观,基本上是一种决定论、机械论、化约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它是决定论的,因为人只要知道法则,并知道某一体系在某一时间的状态,就可以完全地决定它在另一个时间里的状态。在西方园林艺术里表现为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以一种人为的秩序去规划自然,使自然的变化控制在人的意志当中,形成一种决定自然未来空间状态的法则。

其次,它也是机械论的,将自然视为一个复杂的机器,而不是生命。这种思考模式将世界甚至其中的生命都视为是一复杂的机器,包涵人在内,也是机器。在西方观念中,机械是精确、高效的代名词。他们试图将机械的这种特性应用到世界的任何事物中,甚至是人。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像机械一样有规律可循的准则。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最后,它也是化约主义,把自然界的复杂与丰富,都化约为最基层的存在及其规则,如物理规则。实际上,在西方造园艺术中,首先就是对纷繁杂乱的自然界进行简化,以便于人去概括、认识与改造,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在事情进行的最初就能预示结果。于是,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这种强烈的理性思维最终表现为因果关系的思考。最终可以解释为:西方园林的规整性决定于人的活动特性,即一种人类的秩序。

3 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中西园林艺术究其根源,尽管在自然认识观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8

[2]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9

[3]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索[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29-31

[4][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68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造园宇宙
宇宙第一群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这宇宙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