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特色主题产业链的文化旅游区规划
——以远安嫘祖文化村为例

2011-04-14李在明熊运华黄利华湖北绿大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潜江433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18期
关键词:嫘祖旅游区产业链

李在明,熊运华,黄利华 (湖北绿大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潜江4331 00)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火热发展和人们对异地历史文化日益增长的感知热情,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建设文化旅游区的热潮。然而,纵观国内文化旅游区建设现状,总体呈现出文化特色不鲜明、产业链短而断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旅游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理论研究方面,文化旅游区的关注点集中表现在建筑设计、景观的文化塑造和表达、项目管理与监理等方面,而对文化旅游区个性文化链和特色主题产业链关注十分不够。实践的盲目与理论的相对滞后,导致了文化旅游区的不良发展。

1 文化旅游区及其特色主题产业链分析

1.1 文化旅游区及其产业特征

文化旅游区,是以反应旅游地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为内涵,从事旅游活动和旅游接待的地域[1]。纵观现今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根据文化载体大致可将其分为4类:①以传统文化建筑为载体,如土家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②以风俗风情为载体,如苗族的芦笙舞、七月半节,瑶族的打猎舞、卯节等;③以动态、原汁原味的生活风貌为载体,如黄山市的古村落宏村、西递;④融合城市建设,以城市整体的感知文化为载体,如丽江古城、凤凰古城。

文化旅游区活动围绕文化而展开,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文化旅游区引发的活动也不尽相同,通过列举它们的活动,并链接产业 (表1),可看出文化旅游区产业的如下特征:①文化特色是根本;②丰富的活动类型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③产业链的主题较为宽泛和单一,需结合地域文化深化特色和丰富多样性。

1.2 特色主题产业链的建设

关于旅游文化性与经济性,“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强调旅游业的文化特点,正是为了使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得以更顺利地实现”[2]。文化旅游区亦是如此,文化特性服务于经济特性。因而,如何挖掘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信息,形成紧密连接的文化链进而转化为产业链,是文化旅游区的主要目标和成功的关键。当今社会强调特色、个性、主题,旅游业更是如此,因而,文化旅游区产业链的特色主题性十分重要。

表1 文化旅游区活动——产业关联分析

何为文化旅游区的特色主题产业链?如何构建?地区特色主题产业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地区的相关特色产业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将一个特色产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最终用户以及所有参与实体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3]。借鉴地区特色主题产业链,可以界定文化旅游区的特色主题产业链为以某一特色资源为核心主题,将初始原料的采集、加工、售卖、最终游客的参与体验以及所有参与实体连接而成的整体网络。至于构建,则应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这一特色资源,提取文化的个性要素,作为功能布局和产业构建的基点。然而,将个性文化融入特色产业,不是简单的文化附加,而是将文化转译成设计语言,落位到功能分区,最终融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纵观现今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区案例 (表2),特色主题产业链具有如下共性:①地域文化需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以确保游客量;②个性文化有具体的物质载体;③旅游产品需围绕产业链特色主题形成系统。

表2 文化旅游区特色主题产业链一览表

2 基于特色主题产业链的文化旅游区案例解析

2.1 项目概况

远安嫘祖文化村所在地荷花镇是鄂西北的文化名镇、旅游名镇,镇内古街区、古建筑群、文物古迹和非物质传统文化密集分布。它们尤以 “嫘祖文化”为代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嫘祖故里、嫘祖庙会、远安呜音、皮影戏、花鼓戏、花灯 “五鱼闹海”等;物质文化遗产有嫘祖古街、分水古街、荷花店古街、明清古建、垭丝产业等。它们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为了弘扬地域文化,以嫘祖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设施建设则需大力建设。2010年嫘祖信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嫘祖文化的旅游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远安螺祖文化村则是承接如上背景而规划与建设的,是远安嫘祖文化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和保护嫘祖信俗的关键基地,力图为嫘祖信俗活动提供场所空间,诠释嫘祖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是以嫘祖信俗文化为主题特色的,集纪念、文化、观光、休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反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形象与品牌特征的湖北省重点文化旅游区,总占地面积为24.5hm2。

2.2 基于旅游产业链的规划分析

2.2.1 依托地域文化,定位个性鲜明的产业主题

“嫘祖文化”是该项目的文化精髓,这一特色资源是该旅游区产业发展的基点;从 “嫘祖身份”、“嫘祖贡献”、“嫘祖庙会”3方面挖掘 “嫘祖文化”内涵,形成产业主题。

(1)嫘祖身份 嫘祖,又作累祖、纍祖,为黄帝正妃,教民养蚕、缫丝、制衣,被后人尊为 “蚕神”,誉为 “人文女祖”。

(2)嫘祖贡献 作为 “蚕神”,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教导人们开荒种地,把农耕文化和桑蚕文化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对 “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模式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3)嫘祖庙会 ①拜嫘祖:首祭农历二月为桑树披红,大祭农历三月十五日 (嫘祖生日),末祭为收茧缫丝、种蛾产卵之后。②文艺活动:表演才艺 (地花鼓、荷花皮影、龙灯)、演奏才艺 (呜音、打击乐、萧、四弦子)、取丝工艺——车人互动、编织才艺——赠亲人情人、女红才艺——地方相亲会。③物资交流:嫘祖老街丝绸贸易,可以发现,“蚕丝”是嫘祖一生的主线,也是 “嫘祖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蚕丝文化”为产业的主题。

2.2.2 转译文化要素,组织场所主要功能

“蚕”和 “丝”作为 “蚕丝文化”的2大要素,深层次的含义对场所功能的组织有指导意义。

(1)“蚕”的转译 蚕,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蚕的一生经过卵——幼虫 (蚕)——蛹 (茧)——成虫 (蛾)4个时期,共40多天的时间。野蚕的由卵变蚕、由蚕变茧,好似失去生命,但不久便会化茧成蝶,获得重生。古人认为蚕是轮回永生的象征,怀着对永生的美好向往,将蚕茧抽丝制衣传递永生的神话。这个神话便是创造的源泉,由此场所功能以 “蚕的永生”为线索展开。

(2)“丝”的转译 蚕丝从被蚕吐出到最后成为精致的丝织品,中间经历了复杂的手工业过程,如缫丝、络丝、并丝与捻丝、纺织。这些工艺流程可为该项目提供设计依据,即功能组织上以 “丝的旅途”为线索,采用一条丝路的形式充分诠释了这一富有魅力的过程。

(3)功能组织 承接蚕、丝转译的设计语言—— “蚕的永生”和 “丝的旅途”,将蚕的生命演进过程 “卵——幼虫——蛹——成虫”及丝的工艺流程 “丝、络丝、并丝与捻丝、纺织”与场所功能进行对接。①卵:天虫源。位于文化村的主入口部分,起到总领全景和人流集散的作用,入口广场处以嫘祖诞辰三月十五为主题营造景观,其设计借鉴蚕生命起点的形态,将广场景观、及水体设计成卵状。②幼虫(蚕):赛歌场。位于文化村轴线的交点,上承天虫源,下起祭典坛,赛歌场中心蚕神广场用于日常表演、祭祀,周围建有3层看台。功能上,赛歌场处于场地的核心,是举行大型先蚕礼的活动场所。祭礼时分为3个区:一是便于集散活动的大型下沉广场区,二是观看大型表演活动的观众看台区,三是便于主持典礼祭祀的主席台。立意上,平面铺装由蚕的形态提炼而来,结合历代相关蚕纹艺术与场地的地貌特色,取蚕吐丝的形态构筑周边看台,使广场与大地紧密切合;同时承上启下,在承接入口广场的孵卵成蚕的同时,衔接嫘祖纪念馆的蚕丝结茧。③丝:理丝路。位于文化村东部和北部,园内可以看到蜿蜒如同丝线一般的道路,并在各个节点设有制丝景观小品,来讲述制作丝绸的过程。设计上在园区中勾勒出一条犹如丝线般蜿蜒的园路,并在园路的各个节点处把制丝的过程用景观小品的形式描绘出来。④蛹(茧)与成虫 (蛾):祭典坛。位于赛歌场西侧,主要用于典礼祭祀,设有蚕茧形嫘祖纪念馆,西入口处设有蚕蛾游园。其中嫘祖纪念馆的外部形态设计——由蚕茧的形态,变化提取而来,取蚕茧将要破茧而出的状态,来丰富建筑的整体造型,微微嵌入地表,便与整个自然世界产生了联系。整个建筑也是一个蚕蛹的变形。蚕蛾广场用园路设计成蚕蛾状的自然小游园,烘托主题定位。

2.2.3 对接产业与功能,落位完整产业链

如上所述的功能布局是旅游要素之游、娱环节的体现,也是 “蚕丝行业”工业部分的诠释。作为完整的产业链,农业部分和商业部分尚属空缺。为深化产业主题之 “蚕丝文化”,探寻蚕丝食物链之源头,形成 “桑、蚕、丝”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可将 “农”、“工”、“商”3大产业进行规划区的完整布局。

(1)农业部分 植桑采桑。以桑为主题,位于采桑园,作为园内主体绿化,做足 “桑”文章。

(2)工业部分 缫丝织丝。从西陵茧馆开始,以丝为主题,蚕吐丝成茧,沿丝路完成缫丝织丝等诸工序。

(3)商业部分 丝绸贸易。将工业部分的成品送到 “贸丝街”,形成以贸丝为主题商业部分。农工商3部分前后联系,使桑、蚕、丝3部分三位一体,完成纪念嫘祖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也是 “桑蚕丝产业链”的完整组合。

2.3.4 策划特色项目,深化产业链

组织原住民对植桑、养蚕、缫丝、织丝等劳动环节进行包装,强调与游客的互动性,以 “桑、蚕、丝”为产业链主题,开发出能满足游客个性需求的系列旅游商品。

(1)采桑 主要在采桑园展开,强调互动性,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大片桑田的美丽景色,还可以走进桑林中,在桑农的指导下亲自采摘桑叶和桑果,体验植桑采桑的乐趣。此外,还可培育迷你桑树对游客出售。

(2)养蚕 在养蚕区展开,充分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在场地原有民居中展开,向游客展示养蚕的过程,使游客不仅了解到整个过程,还可以参与其中;并可设计小型养蚕容器,满足游客个性化养蚕需求。

(3)织丝 在织丝区展开,结合中国传统织丝工艺,将缫丝、并丝、织丝等工艺进行包装,使其充满科普性、体验性和趣味性,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织丝过程,并可带走自己的丝织作品。

(4)购物 主要在贸丝街展开,向游客出售各类垭丝成品工艺品,并提供材料供游客DIY工艺品,满足游客个性需求,扩大垭丝的影响力。

3 结语

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初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对其特色主题产业链发展的认识还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1]邓琼芬.文化旅游区景观基因的表现手法研究 [J].嘉应学院学报,2010,(1):42-45.

[2]宋惠平,刘世超.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1):111-116.

[3]张悟移,王建华.云南省茶叶特色主题产业链构建 [J].经济问题探索,2002,(7):104-107.

猜你喜欢

嫘祖旅游区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嫘祖养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嫘祖养蚕的故事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嫘祖缫丝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