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全面推进四川兔业跨越式发展
2011-04-13刘汉中
刘汉中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1731)
1 “十一五”回顾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年报数,“十五”末四川家兔存栏量5630.12万只,出栏量14002.46万只,产肉19.67万吨,产毛5632吨。经过“十一五”的发展,2010年四川家兔生产情况在2009年基础上增长8%。种兔生产据2008年统计,全省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兔场共96个,存栏种兔30.66万只。
1.1 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四川兔业和全国兔业一样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加之地震灾害的影响,市场波动大。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各地适时进行了家兔生产方式转变和养兔结构调整,使养兔生产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保持了四川家兔饲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地位。1.2 生产布局更趋合理化 四川气候适宜家兔生产,有平原、丘陵、山区不同气候区域带。据2008年统计,四川21个市(州)均有养兔,但主要分布在农区17个市,主要集中在成绵、成乐、成渝、成南四条线的四川盆地中区,初步形成了以成都-德阳-绵阳、成都-眉山-乐山、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成都-遂宁-南充-广安等大中城市为主的肉兔产区,以广元、雅安两市为主以及眉山的洪雅县、南充的阆中县在内的盆周山区毛兔产区,以江油、仪陇、南部、江安、新津为代表的丘陵山区獭兔产区。
1.3 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四川畜牧、科技、财政、扶贫等省级主管部门,在“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兔业的投入,先后启动了家兔良种工程、家兔标准化商品基地建设、兔产品综合加工、家兔扶贫项目、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家兔育种攻关、灾后重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市、县二级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不少市县将家兔养殖及产品开发列入了新农村建设、灾后产业恢复重建等重点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近亿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也加大了对四川的投入。农业部2008年启动的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川共设立了“三岗一站”,从兔产业研发机制、解决产业技术需求和经费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保障。科技部、国家扶贫办、农发办、外专局、948项目办等部门也给予了四川兔业的大力支持,给四川兔业带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1.4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化战略初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四川哈哥兔业、成都西奥集团相继投入巨资,分别建起了年加工1000万只肉兔和200万张獭兔皮生产线,宜宾冻兔厂也获得出口欧盟资格,西南第一家兔毛加工企业——福荥兔毛绒纺织有限公司落户荥经县。涌现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兔业龙头企业。加工生产的兔肉、兔皮产品种类丰富,兔肉熟食品、旅游食品,兔肉干制品已在全国6000多家超市上架。冻兔肉已出口俄罗斯。獭兔皮裘衣、围脖、仿真熊猫工艺品等很受市场欢迎,部分獭兔皮产品进入欧美市场。育成的齐兴肉兔、四川白獭兔、荥经长毛兔、天府黑兔等四个品系在四川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部分品系,如四川白獭兔已推广到全国近20个省市。
1.5 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四川从事兔业研究及产品开发的“三校”、“两院”,即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在国家、部省的支持下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家兔科研、产品开发条件较“十五”期间,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兔业科技从业人员多达70人,其中:博士21名、硕士27名,教授、研究员21名,学术带头人11名。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学科合理的稳定科技创新队伍。
1.6 科技成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四川共承担国家、部省级科技项目20余项。共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制定了一批地方标准。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7 合作共赢机制有了好的开端 “十一五”期间,四川养兔龙头企业不只注重自身企业的发展,更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利益与发展,在加工企业与基地、协会、农户脱节、缺乏发展资金、原料生产者利益无法保障等运行上,不断探索机制创新。“以产定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首次在江油试点。江油德华皮革联合江油市畜牧兽医局、江油市獭兔养殖协会,共同研究符合江油养殖特色的“以产定销、一体化体经营”模式。通过外销订单,开展“定点规模养殖场”13余家,产品加工后,直接对接外商,保障参与各方利益。德阳金富公司通过股权将公司、科技人员、合作社、养殖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产业活力;同时建立“合作社担保、养殖户贷款、政府贴息”的融资机制,克服了资金瓶颈,助推了养殖规模的快速增加;实行公司主导、养殖户参与、定期公告的商品兔定价机制,实现了养殖户和公司利益的公正透明,保证了产业体系的有序运行。
1.8 为稳定全国兔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是全国兔肉消费大省。四川的兔肉除少部分深加工成兔肉制品外,大部分自产自销,且80%以上为活兔鲜销。2008年四川人均消费兔肉2.34千克,远远高出全国人均消费0.48千克的水平。每年还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调进兔肉,供应市场需求。对稳定全国兔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十二五”展望
“十一五”,四川兔业在国家、部省的支持和业界的关心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在兔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规模化加工企业偏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重低。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十二五”工作任重而道远。深信未来5年,会大大得到改善,真正实现养兔大省向养兔强省迈进。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肤浅谈一下个人观点。
2.1 制定好家兔产业发展规划在四川省畜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十二五”四川畜牧业总体规划,结合四川兔业实际,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十二五”四川家兔产业发展规划。
2.2 狠抓投入,全面推进四川兔业发展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家兔产业扶持发展政策,重点抓好政府和社会两级投入。着力构建多层次、宽渠道的投入体系。二是以项目资金强势拉动。建议省畜牧食品局、省财政、省科技厅等部门,每年从国家良种工程、农发资金、省育种资金、扶贫资金、省重大专项等给予立项支持。三是加大小额信贷力度。
2.3 大力开展良种选育与推广,提高良种普及率 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四川三大兔种分别建立的原种场(省畜科院肉兔原种场、省草科院獭兔原种场和苍溪的四川长毛兔种兔场)和扩繁场,联合优势科研单位,开展现有品种的保种选育工作;二是建立良繁体系。以原种场为核心建立或改扩建一批良种扩繁场。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和技术推广部门,在全省开展良种和配套技术推广,提高我省家兔良种面。
2.4 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利用四川“三校”、“两院”的人才、设备、技术等优势,并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家兔育种、生产、兔肉、兔皮加工等技术研究和示范,解决产业发展的良种、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现代物流等产业链所需的技术问题,为家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5 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家兔安全生产越显重要。应重点研制一批与国际接轨,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的家兔饲养、疫病防控、安全用药、饲草料生产、出栏等标准,建立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开发优质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
2.6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四川拥有哈哥兔业、成都西奥集团等一批兔业加工重点龙头企业。部分设施设备落后,急需技术改造,建议政府从科技贷款、农发资金、扶贫贷款等给予安排和扶持,大力实施技改,培育自己的优势品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兔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