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的滨水景观——德阳市奥运精神文化长廊设计
2011-04-13戴玉
戴玉
(德阳市规划和建设局,四川德阳618000)
1 设计背景
绵远河从德阳城市的中心穿城而过,是德阳的母亲河,自从1991年将城中部分空间改建为水面宽达250 m的旌湖,成为城中的一道风景线,旌湖的滨河绿地成为德阳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阳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市民休闲、娱乐、锻炼、交往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根据福尔曼(Forman,Richard T.T.)提出的城市景观格局理论,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种栖息地斑块,而河流和道路则是物种迁移的重要廊道。因而旌湖湖滨绿地还具有生态价值。
于2006年完成的“奥运精神文化长廊”改造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德阳市旌湖东侧,北起岷江路南至珠江路,用地呈不规则长条形,总长1.5 km,总占地面积约8万m2。用地较为平整,有良好的视线与景观条件。
2 总体规划
2.1 规划构思
2.1.1 在总体规划上秉承了城市的景观主轴线,呼应城市的道路机理,承前启后,使“奥运精神文化长廊”成为旌湖景观绿带向南延伸的纽带。同时,利用该绿地的建设提升德阳城市的品味,提高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1.2 突出场地特色。我们将“奥运精神文化”定为设计建设的主题,深入挖掘奥运精神文化的内涵,让文化成为一条无形轴线,连接滨河绿地中各个区块,以现代奥运发起人顾拜旦先生的《体育颂》雕塑做为开篇,到冲天而出高达12 m的皮划艇雕塑结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奥运所提倡的运动精神。
2.1.3 设计建设中,我们力求在满足生态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性场所的实现就是园林“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设计中强调服务对象“人”的多重需要和体验要求,强调景观延续性、适用性和多样性。
2.2 景点结构布局
总体结构布局是以奥运精神文化为主题,雕塑为母题,以不同级园林道路为引导线,穿插各种宜人的园林广场,形成一个明快而有强烈节奏感的城市滨水园林空间。
所有景点的设置紧扣运动精神主题,设计有体育颂、中华奥运英雄榜、奥运花钟、奥运福娃、中华体育溯源、诗歌桥、奥运中国印、更高更快更强等雕塑。把运动中最美的瞬间凝固在可以代表永恒的石头里,特别是两付花岗石雕的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残局,透出中国园林特有的精致与浓厚的文化气息。
奥运花钟广场、步行者伞亭广场、扇形广场等大小不等广场形成了带状空间中的节点,同时,它们的设置增加了滨水园林的可逗留性。
2.3 交通组织
在交通组织上,迎合并延续了原有的滨河城市道路体系。为了增加滨水景观的吸引力、产生导向性,在城市道路与滨水景观的契合点上,设置能形成对景的景点,以达到吸引人流的目的及形成滨水景观与城市之间的缓冲与过渡。
在“奥运精神文化长廊”内部,设计了三级园路系统。第一级是7 m宽原有可通车滨河沥青路。第二级是两条与滨河路相平行的2 m宽贯穿整个长廊的步行道,及均宽3.5 m的临湖二阶人行道。第三级是以自由舒展的线条连接和贯穿各景点的园林小道,道宽不等,形式多样,通过它们的设置使游人进出很容易,从而实现城市园林的方便及可达性。
3 主要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3.1 景观的延续性
园林设计必须与其所在地特有的生态文化相协调,唯有这样,它才能在自然文化环境中有机地发展,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1]。
“奥运精神文化长廊”位于德阳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轴线上,它需要向南延续已有并获得市民好评的城市滨水景观,它需要向南提供城市物种迁徙的廊道和培养稳定生态群落的滨水场所。因此,作为旌湖畔重要景观组成部分之一的奥运精神文化长廊对德阳本地的人文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延续都显得十分重要。
3.1.1 文化的延续
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世界的奥运,也是德阳人的奥运,奥运所倡导的运动精神为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所推崇。我们以奥运精神为这一滨水景观的主题,顺应了历史,让生命那生生不息的赞歌在旌湖畔长久地延续。
3.1.2 自然生态的延续
麦克哈格说过,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应该和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与场地的特质相融合,形成“自然的场所”[1]。通过对基地踏勘和对德阳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我们采用了自然式园林设计。在植物选用上,尽量保持原有优势树木、强调植物多样化、本土化,仅新植树种,我们就选择了近50个植物品种,希望在人工次生环境中能逐步培育城市顶级生态群落,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空间;在地形处理上,通过人工微地形处理,使地形自然起伏,尽力从形式上表现自然。
3.2 场所的行为支持——以人为本
场所中的行为支持是指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基本需求,尊重人性,理解人性,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特定地段的空间形式、要素布局和形象特征会吸引和诱导特有的功能、用途和活动的产生[2]。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强调园林和人行为的统一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德阳滨河景观绿地中,最常发生的活动是散步、小憩、交谈、中老年人健身、儿童游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中提供了更多宜人的流畅的步行道、休憩空间、适用于健身的广场,并通过植物配置,产生一个个宜人的空间聚落。我们希望通过大空间的处理和细节把握,为市民创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宜人滨水环境。
3.3 多样性的景观空间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有不同的景观需求,我们认为,要让景观建设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在设计中创造出多样的、富有生机并充满情趣的景观空间。
3.3.1 景观空间的开合
不同景观节点及路线,可以造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效果。如几何直线构成的平面流线,使人有一种理性的、秩序的空间效果;如采用有机形或弧形的平面流线则可以使空间显得活泼更加自然。而这些空间聚落的不同组合,则使人在浏览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节奏感,使整个景观环境张弛有序,富有变化。
在奥运精神文化长廊设计中,把空间的使用作为一个基本要素,设计中注重体现空间感受的改变。比如,在长廊北端,设计的第一个广场是由两片弓形高浮雕墙合围的千钧广场,墙面的高度、体量、形式和围合的仅有300 m2的异形广场使空间充满着张力,而向南行不到50 m,园林小道的尽端,连接着一个千余平米的花钟广场,空旷的广场,舒缓的半圆形地面,广场中央精致的石雕花钟,可爱的石雕福娃,闲适的心情仿佛在广场空间内流淌。空间的开合使人们产生了心理的变化,而人们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中体验着永远运动的客观世界,以及运动的张力。
3.3.2 利用原有地形,形成空间穿插与变化。
在园林景观中,空间是可以产生流动感的,通过场地中空间的穿插,设计中有意识的引导,使浏览的人能产生更为丰富的体验。
长廊的原有地形中,有高差达2~3 m不等的两条滨湖人行道,我们通过增设五座拱桥形小石梯改变了上下人行道几乎不相通的状态,使上下两层空间可以方便地穿插,并通过在临水人行道上设木质座椅、设置一个主雕塑广场,引导人流进入,体验不同空间感受。
3.3.3 景观设置多样性
在对广场、雕塑、小品、植物配置等景观要素的设计中,注重多样化,以景点的变化、地形的起伏、雕塑的转换、时间的改变来满足人的变化、以及人对外部空间变化的渴望。比如雕塑,材质选择上就有青石、红石、不锈钢、天然河石等,形体和内容更是富于变化,青石浮雕墙精致细腻,产生精巧复杂的图案美;而长廊南端不锈钢皮划艇雕塑线条凝练有力,于简单中产生强烈地动势和美感。
4 结束语
城市滨水景观不仅在城市生态上具有重要的功能及地位,它还担负着记载城市发展变化的历程、展示城市人文景观内涵,以及满足其服务对象“人”的多重行为需求,因此,在这类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中,要注重营造高品质、多样性、真正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场所。“奥运精神文化长廊”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11月,工程顺利竣工,同年底,德阳市旌湖景观改造工程获得了“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德阳市通过省园林城市验收。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