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文化书社的创办及其历史地位
2011-04-13蒋国海
蒋国海,向 飞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长沙文化书社的创办及其历史地位
蒋国海,向 飞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长沙文化书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热潮中继《湘江评论》之后创办的又一个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文化书社在湖南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革命知识分子,培养革命骨干;对党组织活动的经济支援和交通联络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湖南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文化书社;创办;历史地位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后兴办社团、改造社会和研究社会主义形成了热潮。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知识分子组织了一大批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如李大钊在北京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组织“觉悟社”,恽代英等在武汉组织“利群书社”等。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的文化书社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革命团体。文化书社对于推动当时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为湖南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文化书社的创办
文化书社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创办的,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国内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在湖南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先进青年,在北京等地的新思潮的影响下,广泛接触和研读了介绍各种新学说、新思想的书报杂志,给他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当时的湖南在张敬尧的暴虐统治下,社会、政治状况都十分黑暗。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张敬尧极力摧残教育,阻碍新文化的传播,查封了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等进步报刊,颁布了《管理印刷营业规则实施办法》,规定各印刷厂承接印刷物必须开具目录,逐日呈报所在地警察署审查,下令查禁激进印刷物。他又公开提倡迷信,大修庙宇,把整个湖南搞得乌烟瘴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外界发生的事情知之不多,思想觉悟难以提高,因此,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推广新文化,唤起民众。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的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1](P499)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传播新文化,必须“从我们住居的附近没有新文化的湖南做起”[1](P498)。但是,如何使传播新文化更有效果,毛泽东认为,莫要于办“文化书社式”的书社。这样能够“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1](P499)。
1920年6月,在湖南进行了两年多黑暗残暴统治的北洋军阀张敬尧被湖南人民驱逐出湘后,新的统治者谭延、赵恒惕打着“为民除害”的旗帜进入了长沙。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北洋军阀势力再度伸入湖南,利用湖南人民极欲从此脱离北洋军阀政府的魔掌、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愿望,发出所谓“电”,宣布“湖南自治”。为了装饰“自治”的门面,他们不得不给予人民一点所谓“民主自由”。于是,各种新的团体乘机而起,新的书报也可以自由贩卖了。毛泽东于1920年7月从上海回到湖南后,便利用这个比较有利的政治环境,展开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推动新文化运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影响最大并和建党有密切关系的事,就是创办了文化书社。
为了解决经费的困难和扩大社会影响,毛泽东争取了当时社会上先进人士和部分文教、新闻、工商各界的知名之士作为文化书社的发起人。
1920年7月31日,长沙的《大公报》上刊载了毛泽东写的《发起文化书社的缘起》。《缘起》指出当时的湖南,还没有真正的新文化,不但湖南,严格说来,全中国一样尚没有真正的新文化。毛泽东认为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新文化,并指出:“一支新文化的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1](P498)他号召湖南人民共同奋起,来创造和传播新文化,并说明文化书社的宗旨就是传播新文化。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如果知道全中国尚没有新文化,这倒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我们全体湖南人应该大家负起使中国发生一种新文化的责任,从我们居住的附近没有新文化的湖南做起。他在《缘起》中还说:“文化书社的同人,愿于大家公负的责任中划出力所胜的一个小部分,因此设立这个文化书社(此外外研社、编译社、印刷社亦急待筹备)。”[1](P499)“文化书社志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那真是我们馨香祷祝、希望不尽的!”[1](P499)《缘起》最后说:“文化书社由我们一些互相了解完全信得过的人发起,不论谁投的本永远不得收回,亦永远不要利息……失败至于不剩一元,彼此无怨,大家共认地球之上,长沙城之中,有此‘共有’的一个书社罢了呵!”[1](P499)
1920年8月2日,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发起人在长沙楚怡小学召开了文化书社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文化书社组织大纲》。大纲共有八条:(一)本社以运销中外各种有价值之书报杂志为主旨。书报杂志发售,务期便宜迅速,庶使各种有价值之新出版物,广布全省,人人有阅读之机会。(二)资本金额无限。先由发起人认定开办费,从小规模起,以次扩大。以后本社全部财产为各投资人所公有。(三)由投资人组织议事会,推举经理一人,付与全权,经营本社一切业务。(四)经理每日、每月均须分别清结帐目一次,每半年总清结一次,报告于议事会。(五)设总社于省城。设分社于各县。分社俟经费充足时举办。(六)在社内设立书报阅览所,陈列书报,供众阅览。(七)营业公开。每月将营业情形宣告一次。(八)本社议事会细则及营业细则另行规定[1](P501-502)。会议公推易礼容、彭璜、毛泽东三人为筹备员,起草议事会细则及营业细则,筹备书社成立。8月20日,租了潮宗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三间房子作为社址[1](P535)。
1920年9月9日,文化书社正式营业。10月22日,召开第一次议事会,投资人都被邀参加。当时投资的共有三十多人,除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外,还有教育界、政界人士方维夏、朱剑凡、易培基、姜济寰、赵运文、王季范、陶毅、贺民范、匡日休等。会上举经理一人,由商业专门学校毕业的易礼容担任,毛泽东任书社“特别交涉员”[2](P65)。
文化书社的宗旨是传播新文化,为青年、为湖南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由毛泽东起草的《文化书社组织大纲》、《发起文化书社》,毛泽东为文化书社写的题为《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文化书社敬告买这本书的先生》、《读书会的商榷》等宣传传单以及《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第二期》中对这一宗旨都有说明。
由毛泽东起草的《文化书社组织大纲》第一条就明确地宣布:文化书社“以运销中外各种有价值之书报杂志为主旨。书报杂志发售,务期便宜迅速,庶使各种有价值之新出版物广布全省,人人有阅读之机会。”[1](P501)
毛泽东在《发起文化书社》一文中指出:“文化书社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1](P499)
《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开头写道:“本社为社会所公有,目的专经售新出版物。”“书报杂志售价至多比出版原店一样,有些比原店更便宜,仅以取到相当之手续费及邮汇费为限。”[1](P541)
《文化书社敬告买这本书的先生》写道:“先生买了这一本书去,于先生的思想进步上一定有好多的影响,这是我们要向先生道贺的。倘若先生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因着自己勃不可遏的求知心,再想买几本书看——到这时候,就请先生再到我们社里来买,或者通信来买,我们预备着欢迎先生哩!”“我们社里所销的东西,曾经严格的选择过,尽是较有价值的新出版物(思想陈旧的都不要)……我们的目的——湖南人个个像先生一样思想得了进步,因而产生出一种新文化。”[1](P543)
《读书会的商榷》写道:“近来有许多人提倡‘读书会’,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实在很好。其好处有三:1.一个人买书看,出一元钱只看得一元钱的书。若合五个人乃至十个人组织读书会买书看,每人出一元钱便可以看得十元钱的书,经济上的支出很少,学问上的收入很多。2.中国人的‘关门研究法’……绝不交换,绝不批评,绝不纠正,实在不好。最好是邀合得来的朋友组织一个小小读书会,做共同的研究……3.报是人人要看的东西,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好方法。现在学校里的学生诸君,也有好多不看报的,是因为学校不能买许多报,报的份数太少的原故。最好是‘每班’组织一个读书会,每月各人随便出几角钱,合拢起来钱就不少。除开买书之外便可多定几份报,至少也可以定一种。那么便立刻变成不出门知天下的‘秀才’了,岂不很好。”[1](P545-546)
书社开办之初,由于资金不多,营业范围窄小,经营的书目只有164种,杂志45种,日报3种,都是随到随销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充分发挥书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作用,毛泽东以“特别交涉员”的身份,多方筹借资金,努力扩大营业范围,还与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以及彼此熟悉的一些有名人士联系,请他们作信用介绍,以便订购图书时,免去押金。在毛泽东等人的辛勤努力下,书社资金由五百多元扩充到一千多元,还积累了一些营业盈余,与省外发生业务往来的单位有六七十处。其中上海泰东图书局、亚东图书局,北京大学出版部、北京晨报社、北京学术演讲会、武昌利群书社,上海中华书局、时事新报馆、新青年社、群益书社等都是联系较多的,尤以与利群书社的联系更为密切。利群书社在恽代英的安排下,不仅供应了文化书社许多书报,而且恽代英本人还亲自到湖南来交流经验。书社在平江、浏阳、宝庆、衡阳、宁乡、武冈、溆浦等七处设立了分社。在长沙城内第一师范、一师附小、湘雅、楚怡、修业等学校设立了贩卖部,还聘任了一些推销员。
据《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第二期所载,自书社营业起,七个月之内,销二百本以上的和百本左右的书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晨报小说第一辑》、《杜威五大讲演》、《社会与教育》、《克鲁泡特金的思想》、《托尔斯泰传》、《白话书信》、《尝试集》、《现代教育趋势》、《新标点儒林外史》、《新标点水浒》、《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等;销售最多的杂志有:《劳动界》(5000份)、《新青年》(2000份)、《新生活》(2400份)及《平民教育》、《新潮》、《新教育》等;重要的报纸有:《时事新报》(每天 75份)、北京《晨报》(每天 45份)[2](P62-64)。其中《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颇受工人欢迎,在工人中影响很大。
毛泽东还为文化书社制定了一套民主管理制度。书社实行经济公开,会务民主。帐目有日算、月算、半年算三种,做到日清、月结;每隔半年在《社务报告》上列出营业情形,凡有欲知书社情形、查阅帐目者,还可随时去社或投函询问,书社均及时详举奉告。《社务报告》在报刊登载或印成小册子向全体社员公布。毛泽东在1921年4月第二期《社务报告》中说:出这本报告有六个意思:一是经理社务的人,在职责上应将社里种种情形,报告社员。二是“中国人营业,总是秘密主义,除开他窝子里的人以外,谁都不能讨出他的消息。这种秘密主义,实在是一种罪过。一个人光明正大做事,为甚么不能将底子宣布出来呢?文化书社是一个社会公有的机关,并不是私人营利,我们为避免这种罪过,乃反秘密而采彻底的公开,将社里一切情形,彻底宣布于社员以外”。三是书社为使人人有阅读书报的机会,最重要的办法是各县开设分社,并“将社务公开,使远近同志的人,明白这个社的益处”。四是社里缺少本钱,“希望有有力的同志,助我们一笔大一点的款子”。五是“我们以前全是贩书,自己没有出版物,现在正计划组织一个‘编译社’和一个‘印刷局’,以与书社的‘发行’连为一贯”,这样非多邀同志和多筹资本不可[2](P56-57)。社务报告内容极为详尽,不仅叙述了办社的目的、经过和经营方法,而且将全部的经济收支盈亏情况都分目细列。对于书报杂志的销售情况,也有详细的统计,这样做,一来,见某种书在湖南销售若干,便知某种书所及于湖南人的影响;二来,每半年有一次统计,可以比较某种书每半年销数的进退。《社务报告》除了发给投资的社员外,还作为一种宣传品,分送给社会上各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士。
随着文化书社事业的日益发展,湖南成为当时销售新书刊最多的省份之一。1925年9月湖南《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曾有这样记载:文化书社“专以介绍新文化书籍为务”;“全国新文化书籍销行多者,首推湖南与四川”;“销行新出版物最力者为文化书社”[3](P306)。由于文化书社积极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7年7月被反动派查封停业。
二、文化书社的历史地位
文化书社从1920年8月创办,到1927年7月被反动派查封停业,虽然只有7年时间,但是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团结革命知识分子和各方面进步人士,培养革命骨干队伍,对于党组织经济和交通联络上的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最初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化书社是当时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文化书社积极经营各种革命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湖南党组织的创建和活动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文化书社创办后,先后与全省、全国近百家杂志报纸、书馆取得密切联系,积极购销各种革命进步书刊。担任文化书社特别交涉员的毛泽东利用他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知识界人士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的关系,请他们作信用介绍,以便订购图书时免去押金,充分发挥了文化书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作用。其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书刊主要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等。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有:《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新青年》、《过激党真相》等,介绍全国各地工人运动情况的书刊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办的《劳动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办的《劳动者》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文化书社又大量发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共青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及新青年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丛书。这些新书刊运销到湖南,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湖南人民特别是革命青年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思想,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2.文化书社广泛团结革命知识分子和各界进步人士,为湖南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培养了革命骨干队伍
文化书社广泛团结革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争取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与同情。从书社的成员构成来看,它是以新民学会会员为核心,以文化教育界为基础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书报发行机构。参加书社的新民学会会员除了毛泽东,易礼容之外,还有何叔衡、彭璜、熊瑾钉、周世钊、陶毅等人,赞成书社宗旨而在书社成立之前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有蔡和森、蔡畅、李维汉、向警予、罗学赞等。教育界有当时颇有声望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易培基、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湘雅医科专门学校斋务兼庶务主任赵运文、船山中学校长贺民范、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仇鳌,以及积极追求进步的一般教员。新闻界人士有湖南大公报主编李抱一、湖南日报主编杨绩荪等人。省城政界、商界一些人士,也捐资参加了书社,如长沙县知事姜济寰,长沙商会会长左学谦等。这些当时省城社会名流参加书社,有的还是书社负责人,不仅解决了书社经济困难,有力地支持了书社事业,而且在政治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参加文化书社的革命知识分子,在书社的工作中受到了社会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增长了才干。文化书社创办后,在销售革命进步书刊的同时,还组织了读书会、研究会等,有的分社还帮助当地开办了平民学校、农民夜校等。毛泽东、彭璜、姜济寰、何叔衡、贺民范、方维夏等还发起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以研究俄罗斯的一切事情为宗旨,派人到俄罗斯从事实际调查,提倡留俄勤工俭学,先后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等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文化书社培养出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出色的组织才干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革命骨干和人才。后来,不少社员如毛泽东、易礼容、何叔衡、陈子博、李庠、许文亮、冯福生和刘大身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为革命坚贞不屈,有的还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文化书社还是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建党活动的秘密联络机关
文化书社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年的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回忆说:“文化书社在建党初期,是党在国内外的秘密联络机关。比如,张太雷和第三国际负责人某(印度籍)有一次来省视察工作,即是由书社引见毛主席的。另外,党、团机关有事或同志们来信来访,也多是经过文化书社联系的。直到后来党在全国建立了交通系统以后,书社才减轻了这项传达任务。在军阀横行反动势力猖獗时代,交通工作秘密是事关重大的。”[2](P646)文化书社是湖南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1922年,周佛海代表当时党中央来湖南联络工作,就是经过文化书社与湖南党组织联系的。平时,党团组织的联系,也有不少是经过文化书社联系的,书社起到党团组织联络枢纽的作用。文化书社还是湖南党组织与国际有关组织和人士进行联系的机关。如1921年12月中旬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陪同下,去桂林会商孙中山,路过长沙。毛泽东与其见面谈话,就是在文化书社秘密进行的。1924年以后,为了党组织的安全,书社才停止作为党的通讯联络机关的作用。文化书社对湖南党组织的活动在经济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援。李锐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对于党的组织工作,在经济支援和交通联络上,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时止,文化书社也曾起过重大的作用。”[4](P286)湖南建党初期,经费拮据,除了党中央每月拨给湘区60元活动经费外,大部分活动经费,常靠少数同志教点书、做点工等筹集。经费周转不过来了,便通过文化书社这个“商业机关”向钱庄贷款,用以解决党活动经费的困难。文化书社在被查封停办前,始终担负着党组织活动经费周转的任务。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张永侯.五四时期的社团(一)[M].北京:三联书店,1979.
[3]宫廷璋.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李 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Changsha Cultural Literary Society’s Found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Status
JIANG Guo-hai,XIANG Fe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The cultural literary society is another important base to disseminate new culture and the Marxism,which follows“Xiangjiang Comments”organized by the members of Xinmin Society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Marxism widespreadly disseminated in China.It disseminates and propagandizes the Marxism in Hunan;it units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and trains the revolutionary backbone;It ha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tus to support the Party in economy and traffic liaison;it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Hunan Party’s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Mao Zedong;the culture literary society;foundation;historical status
D231
A
1000-2529(2011)05-0105-04
2011-04-18
蒋国海(1963-),男,河南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向 飞(1987-),男,河南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彭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