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我国体育职业化的利弊分析*
2011-04-13李康
李 康
(华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体育, 也纳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轨道, 在国家对体育的投资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时, 体育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市场化极大地缓解了体育发展资金的不足, 完善了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体育作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不断地被接受, 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 特别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大众体育、 竞技体育成了人们参与和交谈的对象, 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方式。体育加强了人际交流, 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时尚, 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和职业化, 一些竞技水平较高, 观赏性和娱乐性强, 在人们心目中喜闻乐见, 群众基础好, 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体育项目逐渐进入市场进行“职业化”探索, 使体育走市场化、 职业化的道路成为体育发展的高级形式。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职业化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
一、 解读体育职业化
西方学者认为, 体育职业化是利用价值规律, 把运动员和他的运动表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去参与社会的商品经济循环, 运动员和俱乐部变成了一种雇佣的关系。西方的这些俱乐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俱乐部, 运动员和俱乐部完全变成了一种劳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职业化。全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客观地说, 真正纳入到职业化发展的运动项目很少。即便是纳入到职业化发展的也分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足球、 篮球, 它是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职业化发展趋势。还有一些运动项目是呈现一种区域化的职业化发展态势。比如说美式橄榄球, 这是美国人最喜欢的, 它在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其他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发展。还有一些项目实际上在尝试进行职业化的发展,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化。如花样滑冰, 实际上它完全不是职业化发展。从欧洲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职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 职业化都是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欧洲的一些足球俱乐部, 很多都有百年历史了。但是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经常有一些俱乐部暴露的问题见诸于报端和媒体。说明职业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 这和它的整个社会环境、 法律体系、 经济结构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欧盟就专门有立法关于球员转会的问题, 以保障球员和俱乐部的利益。
日本体育产业联合会认为, 职业体育是把作为娱乐的体育表演提供给消费者, 球队的所有者和比赛的主办者从中获得入场费和转播权费, 职业运动员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这个定义清楚地指出了职业体育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形成了竞技体育的消费市场, 出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职业化本身是观赏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是通过出售体育比赛的观赏价值获取利润如日本的相扑。体育赛事的利益犹如一个指挥棒引导利益主体的行为, 包括个人、 企业、 协会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逐步具备了投资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具有了广泛的市场。[1]
我国学者认为, 竞技体育作为职业分工中的一种职业和竞技体育向专职转变程度的演进。从竞技体育的娱乐功能出发,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 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 利用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 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与社会文化活动, 使竞技体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赖以获取高额生活收入来源的工作, 并为社会提供体育商业和体育文化服务的一种体育商品化、 集团化和社会化活动, 竞技特别是高水平竞技的结构和功能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是不一样的。究其实质, 它是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体育商业服务和体育文化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交换或价值转移。高度的商业性与文化性是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本质特征。[2]竞技体育作为特殊娱乐对象的功能随今后社会的发展可能是恒定的, 它作为现代文化娱乐的主要载体之一, 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而职业化则是竞技体育社会自由娱乐功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一种社会职业属性的表现。也就是说, 当作为社会自由娱乐的竞技体育具有一种社会职业的属性时, 体育职业化便产生了。
(一)体育职业化的产生
体育和职业化产生关联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 1823年, 在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中就出现了“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的概念。1869年, 美国成立了第一支职业棒球队。人们开始接受体育也能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观念;但当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还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 出现过一些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因参加过职业比赛而被取消成绩的情况, 一批优秀的职业运动员被拒于奥运赛场之外, 这使得奥运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1981年, 国际奥委会取消了业余主义的规定, 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比赛, 如1988年的网球比赛、 1992年的篮球比赛以及1996年的自行车、 足球比赛等等, 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加快了体育职业化的进程。至今全世界约有1/3的国家开展了职业竞技体育。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五大足球职业联赛和美国的四大职业联赛(篮球、 橄榄球、 棒球、 冰球), 它们充分利用商业手段来提高竞技水平, 造就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为我国竞技体育进行职业化改革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我国体育职业化的发展
我国于1988年首次进行了足球职业化探索, 1992年, 我国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大连成立;同年, 我国首家股份制足球俱乐部在四川南德挂牌。1994年4月17日, 万宝路杯全国足球甲A职业联赛在成都体育中心开幕, 首场比赛由四川对阵辽宁, 这场比赛打开了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大门。甲A元年的反响很好, 令人耳目一新的主客场制吸引了大量的球迷, 全年共有217.6万人次到现场观看比赛, 平均每场将近2万人。中国足球在1994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1995年正式确定实行俱乐部赛制的职业联赛, 比赛继续采用主客场制。从此, 足球联赛摆脱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延续了20多年的以行政单位组队的联赛制, 彻底改为俱乐部制, 分为甲A和甲B联赛。这样的改革, 不仅调动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激发了运动队内部的活力, 而且开发了足球市场, 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足球热。这一职业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其它竞技项目的职业化进程。1995年底, 经过中国篮协和IMG(国际管理集团)的积极筹划, 1995-1996赛季CBA职业联赛(全国男篮甲级联赛)正式出台, 联赛一开始很多赛区就门票吃紧, 球迷自发组织拉拉队现场助威, 球星和本地球队的表现成为各地球迷的热门话题。为了更快地提高中国篮球的水平, 1996——1997赛季的CBA联赛允许各俱乐部引进4名外籍球员, 但只能有2人可以同时上场比赛, 1997年, 参赛队伍由8支扩展到12支。主客场制提高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同时也给各队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外援的加盟给中国运动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中国篮球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职业联赛的成功也带动了业余篮球的发展, 1998年, 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开始举行, 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场面十分火爆。“我们要打篮球,我们更要受教育”的口号影响一大批大学生。在足球和篮球职业化改革的带领下, 排球和乒乓球等项目也纷纷“试水”。1996年12月21日, 首次实行主客场制的全国排球联赛正式开始, 男女各8支队伍参加了第一个赛季的比赛。1998年, 中国乒协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实行主客场制的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除了以上几个项目, 网球、 围棋、 自行车、 拳击、 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等也先后组建了职业俱乐部, 开始举行主客场制的全国联赛。女网李娜夺冠则是体育职业化走向成熟的突出事例。这些改革项目本身的发展对中国体育市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 体育职业化的有利之处
(一)职业化明确了运动员的责、 权、 利
体育职业化可以唤醒运动员的主体意识, 有助于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成绩。体育职业化把运动员的成绩直接同物质利益挂钩, 使运动员的成绩资本与其地位获得密切相关, 体育成了运动员谋生的手段。职业化可有效地精选运动员, 并要求职业体育的主体要对得起观众, 这就提高了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敬业精神。运动员主体地位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 是竞技体育质变的发轫点。职业化把训练和比赛直接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练员、 运动员的积极性。成为职业运动员之后, 就意味着这名运动员要靠自己的专业水平挣钱吃饭, 就会与相关机构或俱乐部签订有效合同, 因此职业运动员的工作保障不成问题, 运动员在训练期间乃至退役后的生活有切实的保证, 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激发了运动员的内在动力, 同时还在无形之中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年限。[3]
(二) 职业化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文化活动, 如果经费投入不足, 势必造成运动场馆落后, 运动成绩不佳及参与人数不足等后果, 严重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职业化使竞技体育的利益主体多元化, 由原来单一的政府办体育发展为多种社会力量办体育, 通过自负盈亏的体育俱乐部, 国家可以得到补充国家预算的财政经费新来源。由于大量社会资金的补充, 现代体育场馆纷纷涌现, 各种高水平职业联赛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享受, 而且也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 国家可以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尚不具备职业化条件的运动项目, 促进竞技运动的人才流动, 扩大后备力量队伍。在不断探索新的训练方法的过程中, 刺激了技术水平的发展。因此, 开展职业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 有利于为我国的体育改革积累经验。可以说, 职业化道路拓宽了体育事业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整体上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
(三)职业化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职业化实际上是体育市场化、 产业化, 让各种职业体育俱乐部去发现、 培育体育专才, 通过高水平的比赛吸引观众, 从而培育一个个体育竞技和消费市场。职业化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价值, 有效地推动体育表演、 服装、 器材、 广告、 传媒、 旅游、 健身等行业的发展。职业化使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商品, 以其特殊的价值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享受的强烈需求。尽管竞技文化的本质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 因此它的自身整体形象很难扮成一个生产部门, 但高水平竞技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这样, 职业化使体育有效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之中。[5]
(四)职业化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
职业化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商品, 以其特殊的价值, 能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强烈需要。由于观众人数决定着职业体育的经营业绩, 职业体育市场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必须抓住观众。观众是职业体育商品最大的购买群体, 他们的参与充分肯定了体育项目的市场价值, 进而极大地吸引了媒体和大企业参与, 这一方面使职业体育从巨大的电视转播和广告费用中获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由于跨国聘用职业运动员以及举行全球性的职业赛事, 职业体育还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国际交流。职业化实际上是体育市场化、 产业化, 让各种职业体育俱乐部去发现、 培育体育专才, 通过高水平的比赛吸引观众, 从而培育一个个体育竞技和消费市场。
(五)职业化有助于提高竞技水平、 增强观赏性
以竞技体育作为职业的运动员, 通过竞技表演在观众面前展现获得收入, 为此表演的质量成为决定其价值大小的要因。因此, 职业化必然要不断关注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稳定, 不断关注运动员的竞争能力。为了提高运动成绩, 俱乐部首先会要求职业运动员大幅度提高运动量并应用大量新的更加有效的运动方法;其次会不断改善体育比赛条件, 包括运动器械、 场地设备和运动员装备, 通过各种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能力;最后还会通过大幅度提高体育比赛的奖金对运动员进行经济刺激。这些手段无疑有助于提高竞技体育的成绩和技术水平, 使比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六)职业化使电视转播的收益反哺职业俱乐部的发展
以足球为例, 凡是进军欧冠正赛的球队都有至少几千万欧元的电视转播分红, 而在英超起源的90年代, 天空电视台更是下血本投资英超联赛的转播, 合约数额一次次地刷新, 英超的球队也深受其利, 在比赛日赚取门票、 广告收入之后, 稳定的电视转播分红让俱乐部无需担忧。在篮球方面, TNT、 FOX的稳定转播也让NBA受益匪浅, 为俱乐部提供强劲后盾。[6]
(七)职业化使体制机制创新
实行职业化, 意味着整个职业体育机制的转变与发展。职业化之后的一切事宜都要按照某项运动的职业标准来决定, 而不是行政手段插手体育发展, 有效克服外行管内行的尴尬局面, 姚明和李娜都没有拿过奥运会奖牌, 却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两位运动员, 他们的成功无疑是职业体育的成功, 是篮球和网球管理机制创新的成功。
(八)职业化增强了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
职业化还带来另外一个结果, 因为比赛众多, 所以容易培育明星效应, 其明星效应甚至能够超越比赛本身。这给予了他们代言的最大理由。这种明星效应使得他们得到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因为他们代表着一项运动的最高水平, 所以商业赞助和电视转播等源源不断。在这种环境下, 适时地推广自己的运动是让这项运动长久存活的一大灵药, 不必说足球、 篮球等广泛关注的体育运动, 作为非奥项目的台球运动, 由于丁俊晖、 梁文博、 潘晓婷这些选手成为职业选手之后通过电视转播这一超级广泛的平台使人们认识了斯诺克、 花式九球这项起源于欧洲、 兴盛于欧洲的运动, 并在社会上迅速普及。
三、 体育职业化的弊端
(一)职业化取代业余主义与奥林匹克主义的思想体系发生了矛盾
体育职业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的健身功能、 教育功能和特殊的文化功能, 拉大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体育的距离, 甚至有可能导致体育事业的畸形发展。某些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使用贿赂、 暴力、 兴奋剂等手段, 影响了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并且可能使运动员不堪重负, 伤病缠身。此外, 职业化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平等。一方面, 职业化使少数职业选手成为奥林匹克的贵族; 另一方面, 对于许多项目还不具备职业化条件的发展中国家, 其参赛者的条件远远差于职业化已经相当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米·博根指出,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 是一种社会灾难, 因为职业化竞技体育的产品, 不仅仅是为国家带来荣誉的体育比赛的胜利和新的纪录, 而且还有一批失去健康的人。”这一言论很有代表性。
(二)职业化产生拜金主义
金钱决定利益, 利益产生分歧。职业化的竞技体育常以高工资、 高奖金来鼓励运动员提高成绩, 刚刚步入商品经济社会的中国职业足球, 一个甲A球员的工资高者可达年收入200万元以上, 而少数欧洲尖子球员的转会费甚至高达一亿多马克, 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并未使中国乃至世界的足球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却助长了一些人“为了钱而踢球”的思想, 致使职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过分追求技能、 成绩和报酬等物化层面的东西, 忽视了人的发展这一竞技目的, 促使运动员成为竞技的手段。由于职业化导致的拜金主义与社会格格不入。即使是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也没有耽误职业足球圈的大力砸钱, 在西班牙经济衰落之际, 建筑业巨头弗洛伦蒂诺依然掷出几亿欧元网罗球员, 许诺天价周薪。与足球职业化发展同步的NBA也丝毫不见经济危机的存在, 即便是工资帽的限制, 也没有阻挡球员拿高薪。在中国, 人们一边咒骂男足拿高薪踢臭球, 一边同情女足只能拿每月一两千的工资, 因此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决定了职业体育在经济利益上的一系列问题。[7]
(三)体育职业化使奥林匹克运动远离普通百姓
体育职业化使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而民众身体训练水平则未见相应提高, 两者发展不相匹配。由于奥林匹克竞技活动的商业化, 奥林匹克已开始成为一种“竞技表演业、 广告业和拍卖业的混合体”。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考虑, 各国每年在奥林匹克运动上要消耗大量的资金, 而群众性体育活动则由于无利可图而缺乏资金来源。如俄罗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体育开支, 1998年仅为7卢布, 比1990年低30倍。这势必导致体育事业的畸形发展。
(四)项目发展严重不平衡
职业竞技项目的运动水平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并受群众对该项目喜爱程度的制约, 不能想象一个运动水平很低没有群众基础的职业竞技项目, 能在体育市场上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有许多项目的运动水平相当高, 如体操、 跳水、 举重、 射击等, 它们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 屡屡为我国争光。然而, 由于项目的特点, 参与这些运动的人群不是很多, 人们也只是在洲际和世界大赛中才会关注它, 特别是举重、 射击项目欣赏价值不高, 关注的程度也就更低, 但由于这些项目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部署项目, 在职业化改革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也就顺理成章。而从我国现已推行的职业化改革来看, 除乒乓球、 羽毛球、 女子排球外, 其它项目竞技水平都不高, 特别是足球、 篮球的竞技水平与世界强国的差距较大, 而这两项运动又恰恰是群众基础好, 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 它们职业化改革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改革的成败。从十几年的职业改革进程来看, 足球、 篮球尤其是足球的职业化改革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 主要是对足球运动成绩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和突破不满意, 以及国内足球职业联赛中的假球、 黑哨、 赌球和球场暴力等腐败现象不满意, 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球迷把目光转向了欧洲的五大职业足球联赛和美国的NBA, 大量观众的流失, 必然导致球市的冷清, 许多商家纷纷退出足球职业联赛也足以说明足球职业比赛仍困难重重。[8]
(五)体育职业化容易催生体育领域的诚信缺失、 滋生腐败
我国体育职业化、 市场化的进程, 落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多年。同其他行业相比, 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整个体育职业化、 市场化过程中, 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加之“人情社会”和“关系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 市场主体普遍缺乏约束意识, 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无论是政府方面(或行业协会)还是市场方面(体育用品市场、 健身市场,竞赛表演市场等), 都出现大量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 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9]这些失信现象, 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 ①产品市场。如假冒伪劣的体育消费品(包括服务产品)。②裁判员失信行为。表现为裁判员因受种种因素干扰如个人情感偏好、 金钱、 权色、 机会甚至政府官员的行政命令等而在执法时故意“偏袒”一方, “整治”另一方。③教练员、 运动员和俱乐部失信。表现为俱乐部和球员的赌球、 打假球问题、 吸食兴奋剂、 虚报年龄、 幕后交易、 球员和俱乐部双方不执行契约, 如2001年CBA奥神俱乐部的“马健事件”和2004年“辽足罢训风波”、 2005年“深圳健力宝足球罢训风波”、 2006年部分中超俱乐部拖欠球员薪金事件等。④管理机构失信。如1999年CBA联赛“奥神和前卫俱乐部合并风波”; 2005年“清华跳水队打官司”事件中地方体育局和队员的失信问题; 西安彩票市场舞弊案中政府官员失信失职乃至犯罪行为; 2002年和2006年沈阳和鞍山两所体校有组织大面积地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事件; 随意变更赛程、 行业协会对其成员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掩盖、 纵容和包庇等。[10]诸多问题中, 有些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如幕后交易等问题。致使部分项目的竞赛表演市场规模迅速萎缩, 观众锐减, 甚至影响到其他项目的市场开发。对进一步推进我国体育职业化、 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0年足球腐败惊动全国, 足球的假球、 黑哨、 赌球、 罢赛、 退出等丑陋现象、 黑帮背景, 斯诺克的赌球, 裁判们的晚节不保, 都是人们对职业体育的诟病。
(六)体育职业化追求竞技忽视健康
以获取比赛胜利和创造记录为奋斗目标的运动员, 为提高运动水平, 会有意识地牺牲自己的健康, 如兴奋剂会破坏运动员的健康, 但却因能提高运动成绩而屡禁不止。损害健康, 使运动员丧失个性, 往往被看作是必要的牺牲。
四、 完善体育职业化进程中的管理模式
我国体育职业化应尽快解决以下主要发展要素: ① 逐步完善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 加快协会实体化进程。由于职业体育是竞技娱乐产业, 其运作方式与一般竞技项目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要求全国性单项组织下放更多的管理权, 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② 依法完善俱乐部的运作机制。联盟自律机制是俱乐部运行的重要机制, 目前我国职业体育尚无真正意义的联盟, 该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职业体育中的恶性竞争。③ 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对职业体育的管理。政府应将职业体育的各种组织作为企业、 社会团体来对待, 主要依靠立法与司法系统对职业体育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颁布的社会立法和经济立法均适用于职业体育的各种法人与自然人, 在税收、 合同、 贿赂等问题上均应依法行事。④ 积极完善职业体育的商业经营机制。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 门票、 赞助、 运动员转会、 标志产品开发是职业体育的几大支柱性收入。⑤ 加快经纪人队伍建设。我国体育经纪人刚刚起步, 一批既懂体育规律又懂市场规律并深谙国际游戏规则的经纪人的介入是职业体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发酵剂。
体育职业化应该是以大众体育为基础, 以竞技体育为龙头的金字塔式结构的发展模式, 用职业体育取代大众体育或片面的关注职业化而忽视群众体育的行为, 势必会颠倒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会把整个体育的发展引入歧途。奥林匹克的一个重要宗旨, 就是以体育育人, 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体育职业化不是一种商业行为, 如果在职业化的过程中抓不住根本, 只是以发展竞技体育为荣, 而忽视了亿万人的体育指标如国民健康指数、 人均体育场馆面积、 国民平均运动时间、 平均运动健身消费这些数据, 则与体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要在竞技体育上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更要广泛开展群众基础体育, 增强国民身体健康素质。只有两者完美结合, 才能真正堪称体育强国。因此, 通过竞技体育职业化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进而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这也是体育职业化的一个积极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江明非. 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利与弊[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15(4):13-15.
[2] 关朝阳, 张战毅.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7.26(2):59-61.
[3] 黄桥贤, 陈为群.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理性分析[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15(4):13-15.
[4] 宋跃然.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趋势的研究[J]. 体育科技, 1999, 20 (3): 6-9.
[5] 于立贤, 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6(10):8-11.
[6]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业余性与职业性之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2, (3): 28-36.
[7] 梁晓龙. 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4): 8-11.
[8] 程云峰.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有关思考[J].体育科学,1991, 11(1): 38-40.
[9] 宋君毅.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诚信缺失及重构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27(1):35-38.
[10] 尹海立. 我国建立职业体育联盟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4):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