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2011-04-13吴晓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课程

□王 媛,吴晓光

(1.山西省工贸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1;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非常之快,计算机的硬件基本上每隔18个月就要升级换代一次,软件技术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升级,而且计算机已经逐渐成为各行各业最基本的工具,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很多高职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它的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知识结构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专业高职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学以致用,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计算机的实际问题。

一、高职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现状

高职生在入学前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量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但是有的来自农村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更不要说懂得如何开关机了。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起初很感兴趣,但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学生兴趣大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慢慢降低。

毕业后虽然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在知识的掌握上不能够灵活运用,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1.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合理分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上机实践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是受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所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使教师讲授操作知识时,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仿佛在听天书,具体操作时仿佛什么都没学过,什么都不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好全部在机房教学,上课就是上机,讲授与上机合二为一。即使是理论课也可以在多媒体机房进行,采用图、文、音频或视频等多种方式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实践课时,学生边做边学,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2.高职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距很大的现状,不能对所有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会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不懂的结果,教学目标无法达到。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以期不论计算机基础如何,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提高与进步。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重点辅导,有时甚至是一对一、手把手地辅导,争取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同学,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任务。

3.不必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职业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目前各院校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偏重于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各部分各模块内容较全面、较多,甚至内容偏难,有些知识点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几率几乎为零。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常常已经过时,所讲授的软件已经很少有人使用或软件版本早已升级换代了。如果教师还是把这样的教材内容照搬给学生的话,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专业需求,按照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原则来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依照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不必一定覆盖教材内容,对于太难掌握而使用率很低的知识可以大胆删除,对于重复的、简单易学的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有需要可以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

4.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已逐渐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日益显露其弊端。教学中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上课前做好教学设计,上课时做好控制教学流程和起指导学生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学习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之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

5.分组、互助、讨论、协作

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可以根据他们的应用水平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既有基础好的学生,也有基础较差的学生,选出一名基础好的学生做小组长。组织教学时布置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

在学生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解决了难题,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实现了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在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既创造了一种团结互助的融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节省了教师进行过多一对一辅导的时间,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6.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操作性非常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会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目前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材所采用的编写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和适当的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和帮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操作技能,达成了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性很强的特点。

鉴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任务的设计应注意趣味性,充满兴趣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及操作技能;(2)任务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自暴自弃;(3)可以按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分组,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和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课堂总结的作用不能忽视,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体系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重难点。

7.运用适当的考核方法,激发学习积极性

针对分层次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考核,那么不是挫伤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是打击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考核的标准定得高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考核的难度适当降低一些。这样既锻炼了层次高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保护了层次低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应使用“一锤子买卖”的方式,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定输赢。考核成绩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还可以包括平时作业,上课出勤率和模块测验成绩。这样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期开始保持到学期结束,促使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注重平常上课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在期末考试来临时“临时抱佛脚”,也避免了个别学生因期末一次没考好而影响整个学期的考核成绩。

三、结束语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与时俱进,要因材施教,突出实用。计算机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的教学理念,摆脱教材中不能跟上时代要求的陈旧内容,不断把新技术和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在其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静华.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课程
“不等式”基础巩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