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寰宇记》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011-04-13

关键词:龙川县寰宇体例

王 新 荣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太平寰宇记》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王 新 荣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州县志书较完善体例的端始,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本于史。清代乾隆年间的《河源县志》和《龙川县志》,从编纂体例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均继承了《太平寰宇记》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了纲目体及平目体的志书体例。

《太平寰宇记》;总志;方志;县志;体例

志书体例是地方志这种特殊著述的表现形式和编撰形式。而方志体例有很多类型,其中总志的体例如何,对整个方志体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本文以《太平寰宇记》为例来分析总志的体例对后代的志书特别是清代的县志的影响作用。

一、《太平寰宇记》的体例分析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共200卷,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是乐史的精心刻意之作,他感于“太祖以握斗步天,扫荆蛮而干吴、蜀;陛下以呵雷叱电,荡闽越而縳并汾。自是五帝之封区,三皇之文轨,重归正朔,不亦盛乎!有以见皇王之道全,开辟之功大。其如图籍之府未修,郡县之书罔备,何以颂万国之一君,表千年之一圣?”[1]2又鉴于“虽贾躭有《十道述》,元和有《郡国志》,不独编修太简,抑且朝代不同,加以从梁至周,郡国割据,更名易地,暮四朝三”[1]2,于是“臣今沿波讨源,穷本知末,不量浅学,撰成《太平寰宇記》二百卷,并目录二卷”[1]2。乐史编纂的这部卷帙浩繁的地理总志,“自河南周于海外,至若贾躭之漏落,吉甫之缺遗,此尽收焉。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机权,莫先于此”[1]2。

《太平寰宇记》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附以“四夷”。所载政区取制于太平兴国后期,时值北宋初期,正补《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所不及载,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置变迁的主要资料。其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此书在《元和郡县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扩充编入了姓氏、人物、风俗等门类,内容更为充实,体裁进一步完善,增补了许多关于各地社会历史、政治及风土习俗的重要资料,记录了宋初绝大多数州郡的主户、客户数,于研究宋初人口、户籍状况,至为珍贵。又记载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户口,边地区分汉人和蕃人,于研究宋初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经济概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书汇集了大量可观的宋代以前的资料,广稽博采前人著作,上自《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旁及《山海经》《水经注》、先秦诸子、前朝史籍、历代总志、各地方志、名人诗赋、书笺、表疏、碑记、文集等,以及稗官野乘小说,采撷繁富,唯取赅博,征引的历代总志和各地地志、图经、旧记以及山水图记,极其宏富,今多失传,皆赖是书的征引而得以保存下来,颇为可贵。总之,《太平寰宇记》是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巨著,在我国地理志的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其编修体裁,为后世纂撰地理总志所遵循,影响所及,直至近代地理学兴起之前。

二、《太平寰宇记》编纂体例对后代的影响

从宋代开始,历代的学者都从各个方面对《太平寰宇记》进行了积极客观的评价,肯定了它在中国总志中的地位,并且进一步肯定了它是中国州县志书较完善体例的端始,对后世编纂州县方志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本文列举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河源县志》和《龙川县志》,从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进而突显出《太平寰宇记》的重大意义。

(一)宋代以后对《太平寰宇记》的评价

1.对《太平寰宇记》总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八总结概括说:“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盖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2]卷六八“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然史书虽卷帙浩博,而考据特为精核,要不得以末流冗杂,追究滥觞之源矣”[2]卷六八。这是对方志源流记载翔实体例创新的比较全面的阐述。在此,四库馆臣给《太平寰宇记》一个很肯定的定位,确定了它是州县志书较完善体例的端始。

清人钱大昕说:“是书体例,虽因吉甫,而援引更为详审,间采稗官小说,亦唯信而有征者取之。有宋一代志舆地者,当以乐氏为巨擘。”[3]清人周中孚说:“有宋一代志舆地者,当以子正为巨擘。”[4]近人张国淦指出:“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5]

2.对《太平寰宇记》编撰原因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八说:“史乃因贾眈《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之旧概列其名,盖太宗置封樁库,冀复燕云,终身未尝少置,史亦预探其志,载之于篇,非无所因而漫录也。史进书序,讥贾耽、李吉甫为漏缺,故其书采遮繁富,唯取赅博,于列朝人物一一并登。至于题、古迹,若张祜《金山诗》之类,亦皆并录。”[2]卷六八

3.对《太平寰宇记》编撰体例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八说:“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本于史。”2]卷六八清人洪亮吉校刊《太平寰宇记序》评论是书:“至若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物又详及官爵及诗词杂事,遂致祝穆等撰《方舆胜览》,宁略建制沿革,而人物琐事,必登载不遗,实皆滥觞于此。”[2]卷六八

4.对《太平寰宇记》编撰内容的评价

清人洪亮吉称其引书多至百数十种,不仅大量采录了历代地志、专著、正史和文集材料乃至诗赋、杂说,还仿郦道元《水经注》列诗文、碑记之法,引用了不少诗赋和碑文,意在补缺,以说明各地山川古迹。《元和志》和两唐书《地理志》均不记少数族聚居地区的户口,本书却逐一记录,有的还区分汉人和蕃人。《寰宇记》不但记录各地的贡品,另外还记载了不少非贡品,有的还引用民谣和诗歌以相佐证,《寰宇记》逐一记录州县的兴废,由此可以看出,自唐代中叶以至五代十国之末,江南地区新增县名极多,作者志在补唐人所撰图志、地志之缺漏。晁公武说:“太平兴国中,尽平诸国,天下一统,史悉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谬误,纂成此书,上至于朝。”[6]尤为可贵的是,乐史所引诸书现已大多散佚,这些资料对研究宋以前的历史特别是唐五代史,有很重要的价值。在《太平寰宇记》中,乐史增加了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姓氏、艺文等目,改变了我国地志只记沿革地理,轻视经济文化的风习,为后世各类型方志确立史、地、文并重的内容形式提供了范例[7]。由此可以看出,在内容上,《太平寰宇记》作为总志已经记录得非常全面、精细,为后世的志书编纂奠定了基础。

(二)清代乾隆年间《河源县志》和《龙川县志》的体例分析

宋代是我国方志发展史的重要时期,方志内容和体例进一步完善并趋于定型,对后来方志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至清代,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开始大规模修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贾汉复修、沈荃纂的《河南通志》,该志成书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共50卷,采平列门目体,分为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陵墓、古迹、帝王、名宦、人物、孝义、烈女、流寓、隐逸、仙释、方伎、艺文、杂辨,计30门。此后,在朝廷的一再督令下,各省纷纷设立志局,重修通志。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大规模地诏修通志。《大清一统志》体例:“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各分二十一门。”[2]卷六八而乾隆皇帝更是亲自审阅文稿,提出修改意见。徐乾学为拟定类目,研讨了自《禹贡》以来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唐宋以来地理总志的体例,写下《凡例》21条,详细说明每一纲目的根据和编写要求。后人修志,继承了宋代方志特别是《太平寰宇记》的优良传统,并不泥于旧例成规。

清代地方志的纂修者依据朝廷、上司颁布的方志体例,沿袭本地旧志体例,仿效其他志书体例,博采众长,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平列门目体、纪传体、纲目体等诸多体例。

1.《河源县志》的编纂体例

乾隆《河源县志》,为乡进士、文林郎、知广东惠州府河源县事、浙江陈张翼,手纂于乾隆十年(1745年)。河源为南朝齐时所置,历代河源县志没有旧本,一直到明正德年中,邑令郑自修开始有传书,但仅传抄本数帙。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邑令王驹又重修河源志,共八卷。但是记载又太过简略,而且不无讹驳之处。及雍正八年(1730年),邑令何齐圣重新纂录,但未有印制。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邑令吴濬考订确核,采撷访问,很是辛劳,增益过半,纂修成书共十卷,足称善本。大多因为这个因素,县事陈张翼仍取旧志原本,参考拾遗补缺,颇多增损移易之处。至于原有的序、例,一并著录于本志的简端。原书中的论注,大多存留未有削减。只有一些小序,因为移易篇目,不得不重作修改。

至乾隆十年时,陈张翼已在河源任职三年。促使他全力以赴,慨然重修《河源县志》的原因,“盖以岭南百越,盛称赵佗故事……考其先为龙川令,而河源即古龙川地,相传有赵佗故城,则余之志河源也,犹其志南海之微意云尔。”[8]6

陈张翼在河源为政期间,“陟巘降原”。河源的山川疆域,以及凡是有关天时地利、人功物性的所见所闻,他都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然于胸。然后,再对照邑乘进行考订,重新加以修辑。至于河源百度维新的景象,陈张翼认为,更应当“详而志之,以示后人”,并称:“河邑振兴之机,自今以始也。”[8]6

乾隆《河源县志》,是陈张翼在多位前任邑令所纂稿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并走访了河源的周边地区和一些贤达之士,从而为后人了解历史上河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留下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河源县志》共十五卷,采用纲目体志书的体例,即先设总纲或大类,纲下或类下再分细目,以纲统目。这样的志书体例,宋以前较为少见,宋以后逐渐多起来,至明清时期成为志书编纂所采用的主要体例。此体目以类归,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便于反映事物间的统属关系。此部《河源县志》,在沿袭明清历代河源旧志体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河源县志》中,引明正德原序说:“今县志一邑史也,曰地理、曰食货、曰官职、曰文教、曰武备、曰祀典、曰卹政、曰选举、曰人物、曰恩典、曰古迹、曰艺文。此其据事直书也[8]8。此部县志,共列十四个大类为纲,下分九十八目。

2.《龙川县志》的编纂体例

乾隆《龙川县志》,为知龙川县事、长白书图纂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龙川为百粤首邑,秦始皇始置南海郡,以龙川为县。龙川辟在一隅,自秦汉以来,衣冠文物与中州相似,“犹不改椎鲁[髻]之旧”。为士者皆知好学,多贮经籍。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邑令书图到龙川五年,廉静慈惠,以不扰民作为执政之策。且乐于龙川的风俗淳朴,易于治理,民安且很少庭讼,黎民安居乐业。书图在“簿书之暇”,早已留心编纂县志,“无事朝夕驰驱,越俎而治疱”。于是,慨然以修纂县志为己之重任,并延访龙川的学识之人,共相编辑[9]457。

《龙川县志》始修于明朝宣德年间,而此时,北宋苏文定先有的“志略”已湮。明代已修的郑儒、林庭植二《志》,已残于兵燹,仅有一序可考。传于后世的县志,大都为清代所修,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潘好让《志》、雍正八年(1730年)的周之矩《志》等。乾隆四年(1739年),盛熙祚曾重修该县《县志》,但到书图编纂此志之时,已过去了20余年,由于时移世易,世事变幻,《志》中脱略残缺之处甚多,加之开卷不列分野,异于通常志体之格。

此部《龙川县志》,在参考原有县志的基础上,体例较为完善,内容更加充实。候选知县、甲子科举人、龙川人杨廷钊等人奉命开局,参与编修工作。远稽近考,博采旁搜,其间山川之清淑,人文之蔚起,物产之奥衍,以及风俗之奢俭,政治之烦简,生民之休戚等,无不加以备采、核实。因此,此部《县志》,简略精湛,上下千百年之间的兴衰废止之事,班班可考,正如其《序》中所说:“兹志之成,宁唯备一时实录已哉!”9[457]该县志之书,是书图、杨廷钊等人通力合作的结晶,在龙川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龙川县志》共十二卷,分三十一项,采用平目体志书的体例,即将内容分为若干类,平行排列,无纲统摄。该《龙川县志》序中说:“夫邑之有志,详纪载,核是非,其体仿于国史。……分门别类,始星野,终艺文,为卷十二。”平列星野、舆图、建制沿革、疆域、山川、坊都、户口、田赋、积贮、学校、风俗、人物、列女、艺文等[9]459。此体在清代前期颇为流行,主要因朝廷将顺治十七年(1660年)河南巡抚贾汉复纂修的《河南通志》当作成式颁著天下,故各地修志模仿贾志体例者较多。

[1]乐史.四库全书·太平寰宇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卷十四.

[4]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5]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序.

[6]元脱脱,等.宋史·乐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三○六.

[7]陈高华,陈智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21—222.

[8]乾隆十年河源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乾隆二十七年龙川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CompilationStyleofTaiPingHuanYuJiandItsImpactonFutureGenerations

WANG Xin-rong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Based on Tai Ping Huan Yu Ji by leshi in the Song Dynas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general chronicles’ style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chronicl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 Dynasty's County. Tai Ping Huan Yu Ji is the better beginning of Chinese county chronicles, from which are characters listed in chronicles, the artists and their styles. From the compilation style and content, Heyuan County Chronicle in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and Long Chuan County Chronicle inherited the fine tradition of Tai Ping Huan Yu Ji, and flexibly select to use chronicle cases of the schema body and flat head styl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ai Ping Huan Yu Ji;General Chronicles;Local Chronicles;County Chronicles;Style

K901.9

A

1000-2359(2011)03-0151-03

王新荣(1966-),女,河南荥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专门史研究。

2011-01-12

猜你喜欢

龙川县寰宇体例
Majorana zero modes induced by skyrmion lattice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遥感技术广东龙川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应用
近期原创作品
如新罗马寰宇之旅
崔力尹 爱心遍寰宇,善意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