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引问行为”
2011-04-13盛文新
盛文新
(常州市北郊中学江苏常州213002)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引问行为”
盛文新
(常州市北郊中学江苏常州21300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野引问行为冶则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行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野明知故犯冶尧野同中求异冶尧课堂的精心设计等手段,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引问行为;启发引导;创新思维
引问行为,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行为。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一堂课结束的最好状态是:学生在课上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而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提问模式,实施化学课堂教学的引问行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那么化学老师应该如何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提问的技能?当然这决非一朝一夕或简单的指导便可实现的。其功夫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外,需要老师利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有利因素进行引导。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些许经验谈谈引发学生提问能力的点滴做法。
引问行为一:用野明知故犯冶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所谓“明知故犯”就是教师故意犯错,引导学生质疑。这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是重大的,要知道怀疑中往往孕育着新的问题,我们已经深知:提出一个问题确实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因为它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学生思维的火花要从摇篮里开始呵护、培养。促使学生有自我表达的勇气,是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探究、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天津市一位特级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八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提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的意见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的时候,允许学生自由接话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批准”。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会被激发,自然会有了相信自己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如高二有机基础《溴乙烷的性质》教学中,在介绍了溴乙烷的水解反应之后,我便抛出问题: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银溶液,于是我这样“明知故犯”:向溴乙烷中先加入氢氢化钠溶液,加热反应之后就直接加入了硝酸银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没有观察到他们预期的淡黄色沉淀,看到的是黑色沉淀。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此时的求知欲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也故意表现出惊讶,并问:“怎么会是这样呢?我哪儿做错了吗?”这就激起了学生挑战老师的欲望,学生变得很兴奋,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最后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主动探究挑出了我的“毛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加硝酸银溶液之前还要加稀硝酸以中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否则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银沉淀,干扰正确实验现象的观察。这样的“明知故犯”营造了引问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敢问的胆子就是在无数次这样的氛围中一点一滴的慢慢长大的。
“明知故犯”之引问行为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如何才能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首先,学生会犯什么错;其次,分析犯错的根源在哪儿?是哪些重点或难点知识还没有把握到位?最后,设计“犯错”细节。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需在恰当的时机启发引导,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肯定,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引问行为二:从特殊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乐于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平等、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他们的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激活,个性才能张扬,才会敢错、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才能真正树立“课堂主人”意识。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敏锐捕捉并利用课堂中的一切可用资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不断产生新的问号,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问”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时,学生动手做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铝盐溶液的反应。大多数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中的一致:无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增多白色沉淀增多,再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白色沉淀消失,从而形成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感性认识。但有一组学生却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有白色沉淀生成,但生成的沉淀即刻溶解了,得到澄清的溶液,继续滴加,溶液中又开始产生沉淀,且沉淀量逐渐增加并不消失。面对眼前的实验现象,这组学生提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试剂出现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让这组学生换了其他组的试剂到讲台前重做这个实验。这组学生得出了和自己第一次实验相同的现象,说明不是试剂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实验现象不一样?下面观察的学生发现了问题:这组同学试剂的添加顺序和他们不一样,教材要求是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这组同学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我赞许地点点头,马上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滴加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不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至此,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们进行着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到了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结论。
又如,一次我在做钠与氯气的反应实验时,开始有大量的白烟生成,继而夹杂着一些黄烟,就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生成的应该是白烟,为什么产生了黄烟呢?”我当然不会忘记对他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勇于发问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但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做了一个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然后让大家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棕黄色的烟,同学们悟出了前一个实验现象与课本不符的原因,是因为我用了铜制燃烧匙造成的。我也当堂承认了我的失误——没有用玻璃燃烧匙,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会心的笑容。
不管是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出现问题还是教师在演示过程的“不小心”,发现问题后,不要急于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一问到底,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深层,这样对知识的认识会更清晰,印象会更深刻。用这样的方法去唤起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情感。因此,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关键所在。
引问行为三:用教师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勤于提问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由于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知识和经验定势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想当然”地进行分析和推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再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直观呈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相矛盾的事实或现象,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这种触及学生认知缺陷的矛盾情境,能给学生一定的冲击力,产生强烈的提问欲望。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已有的知识——苯分子的结构和乙醇分子的结构,两者各取所需组成了新的分子——苯酚分子。接着让学生回忆苯和乙醇的化学性质,再预测新物质苯酚的化学性质。此时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与苯类似,可以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与乙醇相似,可以与钠发生置换反应、酯化反应、呈中性”、“苯酚溶液显碱性”、“不,也可能显酸性”,很快学生中出现了意见分歧。由于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介绍过官能团的有关知识,所以前面几个反应类型几乎一致通过,但苯酚到底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的,同学们争论不休。此时可以通过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提问突破知识点。首先给学生苯酚固体,要学生来配制苯酚溶液。开始实验,取一定量的苯酚放入少量水中,当看到此时形成的浑浊液时,学生对苯酚常温下的溶解性有了感性认识;再根据初中的知识联想,苯酚是不是也会像大多数物质一样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性增强呢?为此加热后可以看到浑浊液变成了澄清溶液,冷却又变成了浑浊液,这说明苯酚随温度的升高溶解性增强,并从课本查出苯酚在温度高于63℃时可以与水混溶。随后,学生将酸碱指示剂滴入苯酚溶液中,还是浑浊液,颜色没有变化,难道苯酚是中性的?有些同学开始尝试用其他方法来检验,有向其中滴加盐酸溶液的,也有向其中滴加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结果发现,加碱可以使浑浊液变得澄清,这说明苯酚具有酸性,能够与碱发生反应。那么为何指示剂不变色呢?应该怎样证明其酸性的强弱呢?再来演示,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会变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酸性弱,而且不会使酸性指示剂变色。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苯酚常温下的溶解性深有感触,也对苯酚的酸性印象深刻。
在精心设计的教学中,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这种机会即为教学情景,需要教师去创设,从而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总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引问”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行为,既是学生恢复主体地位的措施,又是教学相长的良策。为了打造减负增效下的有效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我们的课堂革新从“引问行为”开始吧!(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语)
[1]赵国敏.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野明知故犯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23
[2]丛高.化学课堂野引导提问冶例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37-38
[3]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
1008-0546(2011)03-0034-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