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化产业“产”向何方

2011-04-13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精神文化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略论文化产业“产”向何方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发展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近年来有些人由于受西方国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也搞“文化商品化”;有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低级庸俗的现象,破坏精神文明,败坏社会风气。所以,我们要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

文化产业;“产”向何方;精神文化;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很关注文化产业,议论纷纷,报刊上也有不少的报导和论述。但我感到:对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和如何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就对文化产业应该“产”向何方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以供讨论。

一、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内在本质,恩格斯早就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P120)。文化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和发展文化,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况下,一部分表现为事业,一部分表现为产业。我们这里,只是就文化产业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解释是:文化产业是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本质是精神性内容的生产与流通。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丰富消费内容,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增加艺术和美的享受。马克思早就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2](P95)。“钢琴演奏者刺激生产,部分是由于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更加生气勃勃,或者在通常的意义上说他唤起了新的需要”[3](P264)。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肯·加乐布雷斯也早就提出:“经过一个较长时间,艺术和反映艺术成就的产品,在经济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到重要的地位……消费发展到某一限度时,凌驾一切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这一转变将大大变更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结构”[4](P70)。这些都说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发展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精神文化,就会象马克思所说的“向我们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5](P140)。精神生产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文化产业只有在精神生产范畴之中才能显示其本质和作用。应该尽力创造高层次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6](P144)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弘扬精神文明为导向,这些问题,近年来党中央早就有明确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还提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也强调:“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中央“十二五规划”更具体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根据党中央这些大政方针,我感到: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应该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精神动力,应该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为主轴,发展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弘扬主旋律,反映真、善、美,为人民大众提供优秀的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消费力、先进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从这一高度来要求。这就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向。

发展了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就会象马克思说的“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P322)。也正如我国前几年有人所说的:“文化是古老而又常青的人类创造之树,那么,文化产业则是这颗树上精神之花结出的硕果,是文化发展到现代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生动体现……文化产业只有在精神生产范畴之中才能显示其本质和作用……文化产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精神价值……精神生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7]。这正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着力追求的。

二、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情况和问题

我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发展较快。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文化产业依然能保持20%的增长[8]。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约高6个百分点,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统计局初步估算,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达8400亿元[9]。文化产品不仅为我国很多居民所享受,也大量传播国外。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交额达880.69亿元,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出现不少的问题(下面将作一些简略说明)。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法兰克福学派就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工业”,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体系,“金钱是文化工业运转的动力,是它存在的目的和根源”。这样文化产品就被完全商品化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商品化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因,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目的。例如:美国在上个世纪中出现了摇滚时代、“摇滚文化”。通过摇滚音乐与舞蹈,煽动观众的性感、狂欢,以此作为牟利的工具。美国“文化名人”约翰、辛克莱就曾指出:“摇滚乐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伟大的力量,它的伟大之处便在于融入了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只要有摇滚乐,就可以抛开一切,载歌载舞,快乐似神仙”[10](P190)。到了 80 年代,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摇滚巨星杰克逊和麦当娜,前者在美国被称为“无可争议的摇滚乐之王”,后者被称为“王后”。麦当娜这个“性感明星”,主演的电影“庇隆夫人”票房收入高达5600万美元,她自己还出卖唱片,出卖裸体照片,每年收入几千万美元。《福布斯》把她列为“美国最精明的商界女杰”。这些情况,正如有人所说:“摇滚不过是一种‘魔鬼的欢腾’,带来的是放纵与堕落”[10](P198)。

上个世纪中叶,美国还出现了“嬉皮士生活方式”,正如有人所说:“嬉皮士成为暴力和色情的代名词”。有些人还搞其他一些绝灭人性的“生活方式”。搞这个东西,从个人来说,是搞极端庸俗腐朽的享乐主义,从某些营销单位来说,是谋取高额的利润。“面对这么严重的状况,美国的一些明智之士曾经大声疾呼:享乐主义将侵蚀美国社会肌体,毁灭一代人。”[11](P260)

我国上个世纪末以来,有些人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也宣扬甚至大搞“文化商品化”,文化产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有人说:“获得利润的动机,决定各种文化形式的性质”。最近还有人认为: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这是“文化创新”。有人甚至强调精神产品商品化。如有人提出:“精神产品商品化,是商品经济进入发展阶段不可缺少的条件”。“精神产品商品化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类本质对象化的必然要求”[12](P368)。有人还具体提出:“……明星、巨星、红星、巨腕、大款、追星族,当这一切如潮水在我国经济文化生活中风行,像阳光、空气一样充满的时候,我们已亲身感受到精神文明的迅猛增长和迅猛扩张”[13](P110)。有的人大搞“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有人还把“资本”与“智本”的彼此支撑成就了文化产业的创意形态和运行模式。最近还有人强调:文化产业要进军资本市场,要打通文化产业的“钱途”。有人还很欣赏并宣扬西方某些人的口头禅:“早晨的文化是中午的经济,中午的文化是晚上的利润”。

有人还强调“文化资本化”:“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开发和释放文化的商品属性……主要是指将文化资本化……文化可以成为经济的、商品的要素,文化资本化就是要发展这些要素,使之成为可为市场运作的、可为大众消费的文化”。[14](P221)

有人谈到文化产业的属性时提出:“文化产业……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追求,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创造最大利润……靠市场来配置资源,靠商业运作来创造利润”[15](P5)。“文化不只是花钱,它还能赚钱……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有人形容说:文化产业犹如一辆‘金坦克’”[15](P282)。文化产业本来是“前途无限”,结果变成“钱途无限”。把文化完全变成反文化的物品了!

有人甚至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变化,文化已变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从精神至上的原则转向了物质主义和快乐原则。在这样的语境中,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向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16](P8)。还提出:“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来看……‘小康’同时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消费社会的来临,必然助长一种与之适应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小康’所实现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客观上要求着相应的文化及其意识形态,诸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它和市场经济及商品化……等现代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16](P5-7)。这些谬论,污蔑并丑化了小康,是不值一驳的!

实际情况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前几年,我国有些人大搞“美女经济”,利用“美女”来开拓“市场”,不仅搞“选美”,有的还搞“造美”,出现了以30万元打造的“中国第一人造美女”,还搞其他各种各样的“人造美女”工程。将女性的美丽变成赚钱的机器,造成了“美”的异化。

有的还搞“丽人经济”,以“丽人”为工具,博少数有钱人一笑,从而赚得大把钞票,把“美”作为快速牟利的工具。有的还大搞裸露,裸体登台表演,搞脱衣舞。有些地区还在搞“美女裸漂”活动,强调这是“高雅艺术”,大搞“裸体登台,经济唱戏”。有人还说:“十八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也是从裸体美的展示开始。没有欣赏人体美的能力,就没有对生命的肯定和热爱”。这些情况,正如有人所说:“这不是裸体艺术的异化,而是人的价值观的扭曲和人文信仰的缺失”[17]。有些地区还出现“超级女声”,一些不法商人,把她们作为牟利的工具,作为“摇钱树”。有人还以为:“超级女声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典,而且是一道商业大餐”。有些地区宣扬“美女经济”,还搞“世界小姐”的比赛。有人统计,我国2004年“美女经济”为我国创收2200亿元。2007年“红楼”选秀活动报名人数超过45万。

出现上面这些情况,是极其错误的,把文化丑化了,把文化产业异化了。这种行为是害人、害已、害社会的,必须坚决反对,尽力予以根除。

马克思恩格斯谈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商品拜物教”时早就指出,是“魔鬼的活动”,是“万恶的求金欲”。恩格斯谈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就认为是“产生鬼怪般的、对他们来说是异已的力量”[18](P170)。马克思谈到“商品拜物教”必然出现“货币拜物教”:“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实质上就是万恶的求金欲”[3](P171)。这些情况,其结果就会象马克思所说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19](P253)“作为某种异已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的……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5](P94)

在西方国家,早就有学者反对那些反文化的情况。上个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文化“商品化”、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出现了“文化危机”、“精神危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早就批判了这些情况。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的“再版前言”(1978年)中就提出:“……提倡享乐型生活方式,诱导人们去满足骄奢淫逸的欲望”。“……享乐主义盛行,……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20](P35)”他在书的“导论”中提出:“我谈论七十年代的事件,目的是要揭示围困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危机。从长远看,这些危机能使一个国家瘫痪,给人们的动机造成混乱”。在第一章中还提出:“事实上五十年代的美国文化已转向享乐主义,这不仅突出体现文化准则和社会结构准则的脱离,而且暴露出社会结构自身极其严重的矛盾”。“……构成了西方所有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文化危机。这种文化矛盾将作为关系到社会存亡的最重大分歧长期存在下去”。[20](P132)

早在1992年,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其所著《失去控制》一书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作出尖锐批评:“以好莱坞影片和电视片厂家代表的商业化大众媒介,出于商业利益,……不断传播自我毁灭的社会伦理,其结果造成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使社会日益腐败”。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能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传播自我毁灭的社会伦理”、导致“文化堕落”和“社会日益腐败”吗?

日本著名学者堤清二谈到西方国家出现的所谓“消费社会”时指出:“在消费社会里人的肉体、性也成了与早期产业社会意义不同的商品”。“……在消费社会里,商品的范围覆盖了人生所有的舞台,并将其余一部分培育成能投入市场的商品”[21](P92)。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东西,包括人本身在内都成“商品”,一切“商品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为人的生活服务,而是为了“商品的飞跃”,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还有什么社会文化、社会文明呢?而是反文化、反文明、完全是反人性、反人道、害人、害社会的。

多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文化“商品化”、文化产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谬论和“劣行”,例如:近代文化名人邹韬奋就坚决反对文化“商业化”的行为,他强调提出:“……如果因为估计商业性而对文化食粮的内容不加注意,那也是自杀政策,事业必然要一天天衰落,商业也将随之而衰落,所谓两败俱伤”[22](P683)。

最近二、三十年来,反对文化商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谬论和“劣行”的人就更多了。例如,著名学者张岱年教授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的专著“导论”中就强调:“文化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原则……文化研究中‘左’的东西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迷信西方文化理论,不加分析地照搬硬套的作法,我们也要坚决反对”[23](P16)。最后一章还提出:“我们的文化主张——综合创造论……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至关重要”[23](P398)。

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发展文化产业问题,提出很多精辟的意见,有的还开展了争论。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一直认为:文化产业要“产人”、“人化”,决不能“物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强调发展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提高精神消费力。十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就提出:“精神消费力能提高消费层次、质量,能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开拓消费领域,开拓消费市场,从而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精神文化消费还有很广阔的领域可以开拓、发展,包括一些艺术享受性消费、知识性消费、高层次的娱乐健身消费以及旅游、观赏型消费等等,以利于发展人的智力、体力,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提高人的素质”[24]。我还在另一篇短文中强调“反对消费主义”,认为:“所谓‘消费主义’……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是一种非文化甚至是反文化的表现,决不能称之为‘文化’……我们要为文化正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美德,倡导健康的消费文化,抵制和反对‘消费主义’及形形色色享乐主义的消费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那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限制那些低劣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扫除文化垃圾,净化精神文化市场”[25]。这些问题还要进一步探讨。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反文化、丑化文化产业的谬论和劣行,坚决反对文化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道格,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实,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提出了:“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要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他还强调反对“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殃民……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6](P43)。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还强调:“……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中央“十二五规划”中还具体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入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应该说,党中央这些大政方针,正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向”。我们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作用。特别要发展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真正作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决反对和排除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净化文化市场。正如有人所说:要以文“化”产业,以文“兴”产业,以文“融”产业,使文化产业真正发挥“文”的作用。

三、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决反对和排除“三化”:全盘商品化、追求利润最大化、“黄潮渗透化”。如果真正排除了“商品化”、“利润最大化”等斜门歪道,排除了“黄潮”,发掘文化内涵,特别是弘扬精神文化,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它就会不断发扬光大,开拓广阔发展的前景。发展了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就会扩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形成两个优化、升级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这正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应该“产”向的重要内容。

我国地大物博,加之有56个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我国又是一个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可以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因此,我们要尽力挖掘,大力发扬,使我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相互辉映,使中华文化普照大地,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孜孜以求的。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并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事实上,近年来有些地区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了。例如,云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近年来,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突出民族特色,诞生了一大批誉满全国的文化精品,如“丽水金沙”、“云南映象”、“花腰新娘”等。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9亿元,2008年增加值约300多亿元。预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015年达到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云南一大新兴支柱产业[26]。“云南现象”已成为当前很多人热议的话题,誉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益实践。

又例如,河南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有1000多年玉雕加工历史,近年来紧紧围绕“玉文化”作文章,已建起了玉雕、珠宝、古玩、玛瑙等六大专业市场和玉文化旅游工艺品辅助市场。全镇拥有各类玉雕加工企业6000多家,玉雕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销各类玉雕产品1300多万件,日成交额200多万元,玉雕摆件产品销量占全国70%以上,挂件类玉雕产品占40%左右[27]。象这类情况还不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文化产业还可与其它相关产业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弘扬主旋律,形成多样化。如与旅游业,关系很密切,可大搞文化旅游,特别是结合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有红色景点的地方,更可大搞红色旅游。这就作用更大了。我国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很快。2008年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2.72亿人次,同比增长18.26%,其中境外游客同比增长超过30%,综合收入达1239.35亿元,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43.7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207万人。红色旅游具有无限的潜力[28]。

谈到开拓、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旅游景点)问题时,我们应该强调如何加强保护文化遗产问题,近年来,有些地区搞旅游开发时,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甚至破坏了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010年6月,李长春同志在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步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还强调:“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9]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值得研究:如何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精品,走向世界,以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也是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9](P254)。在当代,世界市场更发展、繁荣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生产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走向国外市场,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

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了,给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就大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就会实现恩格斯所说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P440)。就会逐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30](P26)

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了,人们享受丰富的文化成果,大大提高了人的素质,就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就有利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解决“历史之谜”:“……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5](P120)。解决“历史之谜”,就大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崇高目的,也是我们研究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美]约·肯·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蔡受百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谢名家.文化产业,精神生产发展的现代形态[J].思想战线,2007,(1):58.

[8]张玉玲.文化产业:2010年的闪亮新星[N].光明日报,2011-01-04.

[9]张玉玲.文化产业,走上做大做强之路[N].光明日报,2011-01-27.

[10]蔡 琪.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1]庄锡昌.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2]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3]王恒富.文化经济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邹广文.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5]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6]周 宪.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7]陆一舟.裸体何以从艺术走向经济[N].长沙晚报,2010-07-14.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21][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朱绍文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2]稻 奋.稻奋全集:第9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4]尹世杰.论精神消费力[J].经济研究,1994,(10):72-75.

[25]尹世杰.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N].人民日报,1996-08-24.

[26]任维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N].光明日报,2010-01-20.

[27]刘先琴.石佛寺镇以“玉文化”抵御“金危机”[N].光明日报,2009-12-31.

[28]邓曦涛.红色旅游火遍中华[N].中国消费者报,2009-09-04.

[29]李长春.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10-06-12.

[3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YIN Shi-jie
(Business Schoo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Developing high-leve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In recent years,some people in our country have made culture to become commodities affected by western consumerism and hedonism.Some enterprises pursue maximum profits,so there is an unhealthy phenomenon in comsumer fields.In order to promote people’s consumer quality,we should develop high-level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cultural industries;development direction;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G114

A

1000-2529(2011)04-0099-05

2011-01-20

尹世杰(1922-),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文 心)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