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

2011-04-13李乐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秩序指标体系少数民族

李乐为

(吉首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

李乐为

(吉首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我国目前缺乏衡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这样的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把握和预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发展过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繁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的指标体系包括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四个基本指标,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综合测定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状况。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指标体系

在我国目前编制的社会指标体系中,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参与情况以及社会秩序与安全,已属于政治乃至社会管理指标的内容。但是,其中并没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指标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活动中,也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用于政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因此,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一套衡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构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指标体系的意义

行为主义政治学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领域,使得政治研究具有精确化、数量化的特征。量化测定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统一,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也应当坚持这样的原则和方法。构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指标体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统一起来,全面把握和预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发展过程

“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1](P1142)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党和政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有了定性的依据,并为政府权力的实施和行政效率提供了定性测评的标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定性研究,也正是对这一方面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关于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衡量指标体系的问题,并不是要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在当代流行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是为了全面把握和预测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稳定发展过程,避免在定性的研究中忽视定量分析,或者在定量分析时忽视定性研究的失误。例如,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泛性就包含着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它表明人们参与什么样的政治,为什么参与这样的政治,参与这种政治的阶级、阶层人员数量以及他们深入政治关系的程度等既定性又定量的问题。因此,构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科学指标体系,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繁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类社会活动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口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从社会发展受政治制约和影响的角度来看,社会指标体系理当包括对政治现象进行测定的指标内容。在目前编制的社会指标体系中,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参与情况以及社会秩序与安全,已属于政治乃至社会管理指标的内容。但是,其中并没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指标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活动中,也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用于政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界就开始了中国政治学实证量化研究的历程,有关市民政治心态、我国各阶级阶层结构演变及其收入差距、青年政治价值观等专题调查研究也不断见诸报刊,但其调查内容并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这样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政治项目。事实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的政策和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和政治智慧,[2]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一套衡量其稳定与发展的指标体系,以用于测定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状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繁荣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构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指标体系的意义,是由社会指标体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所谓社会指标是指人们在社会研究、管理和评价中用于衡量和测定特定社会现象的尺度及量化手段。社会指标体系是由许多指标项目构成的测量系统,这些指标项目相互联系,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是衡量和监测社会各要素的现状、发现社会问题和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社会指标体系的性质通过它的一些基本特征体现出来,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社会指标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一对矛盾,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形成方式的主观性是社会指标本身具有的属性。在运用社会指标衡量和说明社会现象时,要处理好社会指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避免机械僵化地使用社会指标去裁剪社会实际。第二,有效度和可信度的统一。效度和信度实质上是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所测定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社会指标作为衡量研究对象的尺度原本具有客观性和可信度,但是,社会现象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并且各社会要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效度和信度的统一,不仅是测量某一现象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指标作为衡量社会现象的尺度的本质规定。第三,理论性和操作性的统一。社会指标不是离开科学理论指导的一张概念表或数值表,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有机排列组合起来的,反映了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况乃至运行规律。同时,社会指标又是研究中便于操作和运用的工具性手段,既是定性的又是量化的。上述社会指标的基本特性表明,社会指标是我们客观描述研究对象并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因此,构建一套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社会指标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3](P419-420)构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应从政治运行的动因、过程和结果来加以思考。单纯从某一方面确立政治指标,不利于衡量、比较和分析政治运行的全过程。只有从政治运行的产生、过程和结果来思考和建立政治评价指标体系,才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因此,有关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有:

1.处理好社会指标与统计指标的关系

在指标分类中,社会指标是衡量大类项目的基本指标,为了使基本指标便于操作和使用,往往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指标,即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进行社会调查时,根据社会指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一些具体概念或数值。由此看来,社会指标和统计指标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统计指标依赖于社会指标,并为社会指标服务,使社会指标得以充分地展开和显示。作为总体项目的社会指标对于统计指标则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具体统计指标测定的整体内容和范围,而统计指标所显示的内容和问题,对于修改和完善社会指标,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指标和统计指标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有机联系,构成我们研究社会现象的体系工具。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衡量指标体系,应该参考一般政治衡量指标体系,提出几项基本指标以及许多分类具体的统计指标。

2.处理好正指标和逆指标的关系

就指标本身的性质而言,指标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之分。正指标揭示社会正常运行的状况和水平,反映着社会进步的意义;逆指标突出显示着社会无序状态的程度,说明社会问题严重性的量度。正指标的数值越高,越反映社会进步的意义和水平。对不同时期、不同年度的正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评价和确定社会发展的水平。当然,正指标数值偏低,也能提示社会问题,这是就正指标之间的比较来说的。而相对于正指标来说,逆指标的数值越高,说明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越严重;逆指标的数值越低,则越反映社会进步的水平。这说明逆指标在反映社会进步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功能并不仅仅在于揭示社会问题。

在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衡量指标体系的时候,多数指标在性质上属于正指标,同时还应该选择少数逆指标以作为正指标的补充。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正指标和逆指标之间属于反比关系。因此,在使用逆指标进行测评的时候,逆指标向反方向定分,其分数值低和正指标分数值高,或者其分数值高和正指标分数值低,二者的意义才相一致。

3.处理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是指各项指标所反映的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的因果联系或者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在相关分析中,通常所说的现象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叫做正相关。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之间相辅相成,二者就属于正相关关系;政治关系和谐有序,政治也就越加稳定,这也属于正相关关系。通常所说的现象之间的反比例关系叫做负相关,例如,政治关系混乱无序的状态越高,政治稳定的水平就越低,在此意义上,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之间属于负相关;社会治安力度加强,犯罪率就低,这也是负相关。在相关关系中,如果出现了影响正常相关关系的因素,使正相关或负相关发生反常,这一影响相关关系的因素叫做抑变量。如农民参与政治和受教育之间应是正相关关系,即教育水平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也高,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为解决眼前的物质利益问题,农民更加关注的还不是政治利益,其教育水平和政治参与之间就不一定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分析事物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揭示现象之间的运行规律。在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各相关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时,必须认真辨认和把握好各种相关关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指标体系的量化要素分析

在分析各种社会要素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时,经济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传统习惯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政治作为经济关系的反映,直接受到一定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各种社会要素如何影响着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是构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指标体系的实质所在。作为这样的指标体系,其功能和意义就在于揭示出各种社会要素是如何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过程。

1.政治秩序是衡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

政治稳定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集中地表现在政治秩序这一指标要素上。所谓政治秩序,就是政治关系的运行状态,实质是政治权利在社会关系中的分配状况,以及政治权力的运行关系。在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之间,政治秩序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政治稳定是良好政治秩序的结果和体现。政治秩序是衡量政治稳定的基本指标,以政治秩序来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状况,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政治秩序涉及的内容包括:一是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二是政治管理的实际结果。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权力的特殊性就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表明地方权力在隶属于中央权力的前提下,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作为一般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相应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同时还作为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与授权,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权力分配上的这种双重性质,是我国政治发展中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政治管理的实际结果来看,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享有的这种自治权力,是其行使政治管理职能的基本保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使政治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目的,就是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就是说,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对社会各项事务实行自主管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结果,最终是以社会秩序的好坏体现出来的,也必须以社会秩序指标来加以衡量。

政治秩序的开放性是政治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一种良好沟通状态,对于政治的运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治秩序的开放程度高,政治结构运转机制的有序性也相应提高,政治的运行发展也越为有序。相反,政治秩序的封闭程度高,政治结构运转机制与外部环境要素较少沟通,甚至无法沟通,政治运行的效益就极为低下,从而阻碍着政治的发展和进步。就此意义而言,民主政治就是秩序较好的政治。在政治秩序指标中,民主即可作为具体的统计指标。

民族社会政治秩序的开放性,从宏观上看,在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社会中,国家政治在整个民族的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政治与各民族的政治生活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性质上这种联系由于触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以及处理不同利益关系的现实,从而可能是和谐的或是矛盾的、冲突的。从微观上看,一个社会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民族内部的政治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以国家惯常的统治秩序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统治不仅行之无效,而且可能激化矛盾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在民族传统政治中,民族政治体系多是封闭的,不仅对外部的族际世界封闭,也对其内部的广大民族基本群众封闭。民族传统政治的权势通常把封闭本身如阻隔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交流,作为对本民族社会政治控制的有效手段。”[4](P183)这就大大影响了民族政治在广阔空间中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对外开放以及对内搞活经济,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民族地区政治治理的最佳方式,必将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政治制度是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客观指标

政治制度是为维系一定政治结构、调节政治关系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实质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手段。“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5](P495)从政治运行的角度来看,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就是政治运行的基本体现。政治运行的基本状况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否,而且,政治运行正是政治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结果,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各种政治关系按照一定政治制度运行的产物。因此,政治制度是与政治秩序指标密切相关的一个统计指标。

制度具有规范性,它将人们的行为秩序化,因为秩序以社会成员对现有制度一定程度的共识为基础;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偏好选择以及社会关系。[6]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体现着政治秩序的有序性,相反,政治制度的缺陷、不完善显示出政治秩序的无序状态。这是政治制度用于测定政治稳定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发展和完善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基本的国家制度以及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监督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制度、军事制度、人事制度、选举制度等等达到一定的数量水平,是政治制度形成和确立的基本标志。从质的方面来看,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于其内容适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政治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基本标志。因此,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绝对的意义,它是相对于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的。政治制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政治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使自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良好的政治秩序必定是政治制度改革、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3.政治取向是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的主观指标

政治取向是公众对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政府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总和,它显示着公众对于现行政治关系的价值立场和基本态度,因而是现行政治关系是否合理、合法的“晴雨表”。政治取向是公民政治态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体现,一切政治活动都是以人为核心而展开的政治关系运行的过程,其实质是涉及不同阶级、阶层和民族的利益以及通过政治权力实际调整不同利益关系的活动。显然,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势必影响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对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选择政治取向作为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衡量指标,是有一定意义的。

政治取向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评价三个指标要素,在用来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状况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对所测定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和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传统习惯和民族文化心理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这些条件对民族成员的政治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情感取向和政治评价取向的强弱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然而,不同民族政治取向的差异性并不能否定政治取向指标用于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状况的意义。因为,政治取向最终是各种现实政治关系在政治活动主体中的反映,是政治活动主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价值标准对于现行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政府行为的取舍态度。一切政治投入、政治活动的结果,最终是看其是否符合公众的实际需要和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此就必须以公众对政治现实的真实感受即政治取向来加以衡量和测定。

4.政治参与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过程性测量指标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7](P207)政治参与的实际过程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表现。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将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传达给政府,参与了社会管理。政府根据公众的意见,结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制定并实施政策。对于政治参与的测定,必须综合考虑两项统计指标,即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效能。

首先,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涉及诸多政治关系的复杂过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发展中,民族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如何处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立、职能配置、少数民族干部的比重以及行政效率,对于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65.49%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国家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利益,我们就应该反对它,49.39%的人表示,如果对国家感到失望,就有理由背叛它。”[8](P92)这说明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是由其政治取向所支配的,其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则取决于如何处理好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群众对于自身权益的自我意识,对于政治效能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评价。

其次,政治参与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行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参与的有效性即参与效能。参与效能是公众在政治参与中,通过社会管理机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政治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是公众与政府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参与者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对于参与效能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对于政治参与的接纳、应答即作出何种反应,对于政治参与具有制约作用。可以肯定,民主政治为参与效能的提高提供了前提条件,参与效能的提高必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该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政治创造条件。

5.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取向、政治参与四个指标具有相关性

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取向、政治参与四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综合测定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基本状况。政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中的投入状况测量指标,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是政治建设的过程性测量指标,政治秩序是政治建设的结果。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整个状况如何,最终以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否作为指标,并以作为结果的政治秩序的好坏来测定政治制度、政治取向、政治参与之间在质和量上的相关联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实践中,政治制度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必定能够影响民族成员的政治取向,激发民族成员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四个基本指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四个基本指标中均可设立多种具体指标要素,如:政治秩序中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民主进程、政治管理效率、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解决、刑事与治安案件发案和结案数;政治制度中的政治机构状况、当年制定法规数量、制度实施状况;政治取向中的公众政治心理(包括认知、情感和评价)和个人政治意识;政治参与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效能等等。依据这些指标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对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其结果对于我们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状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发展,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谭运宏.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5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 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吴家庆,罗凌波.论中国共产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整合机制的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70.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周 平.云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The Basic index System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LI Le-wei
(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Nowadays,the minority areas lack a basic index system for their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The index system can help grasp and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and promote minority regio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prosperity,improve the nation regional autonomy.To measure the index system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n the minority areas,including the political order,political system,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y have a strong correlation among them,and it can integrate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n the minority are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on minority;political stability;the basic index system

D033

A

1000-2529(2011)04-0065-05

2011-01-20

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视阈下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条件与路径研究”(HNYTZ03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机制创新及对策研究——以湘鄂渝黔边为例”(09YBB33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机制创新及对策研究”(09C826)

李乐为(1966-),男,湖南慈利人,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秩序指标体系少数民族
秩序与自由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孤独与秩序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