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2011-04-13刘先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公信力共产党

刘先江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刘先江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执政公信力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强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历经了树立、巩固、挫折、恢复、强化与不断提升六个阶段,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历史考察

子曰:“民无信而不立”。一个得不到民众信任的党是不可能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赢得广大民众信任的能力,就是执政党公信力。[1](P60)执政公信力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与灵魂,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稳固执政地位,就在于始终坚持服务于民,取信于民,不断提升执政公信力。

一、从1949年到1957年,党的执政公信力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逐步树立。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性的政党转变成为一个除台湾地区以外的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何树立人民对共产党成功执政的信心,如何巩固执政地位,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党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措施:

1.尽快恢复经济,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在长期的战乱和分裂结束之后,人民迫切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同时这也是党在领导革命时对人民所做的庄严承诺,兑现这一诺言对巩固和维持新政权非常重要。毛泽东同志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么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2](P1428)。而帝国主义者也“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3](P1420)。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迅速地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由革命战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理性地、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仅用三年的时间,战胜了严重的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均已达到和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1952年底,中共中央适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系列具体政策,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使“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3](P117)“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18%的速度增长,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37亿元,比1952年增长16.5%;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共产党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执政绩效,提高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公信力,全国人民为走向社会主义新道路而欢欣鼓舞,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2.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展示党的执政能力

首先是清剿残余匪徒。1949年全国获得解放后,国民党匪徒不甘心失败,指使残留以及潜回的军警特务等反革命分子伺机进行破坏,在群众中散布谣言,滋事闹事,妄图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共产党的威信,以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因此,195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果断发出《关于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活动的指示》,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在解放军消灭国民党残部的同时,公安部积极侦破大量的重大刑事案件,对打砸抢烧等恶性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瓦解了诸如“反共委员会”、“反共同盟”、“反共救国军”等反革命组织,对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进行毫不留情地镇压。

其次是严禁黄赌毒。毒品、赌博、娼妓是旧中国社会的三大毒瘤。解放后,党和政府下决心彻底铲除,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各地的烟馆、赌馆、妓院等全部被摧毁。禁毒禁赌禁娼,涤荡旧社会污泥浊水,写下了共产党执政辉煌的新篇章。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民风淳朴,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示了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人们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充满了信心。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树立党的亲民廉政形象。

对于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是腐化变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如果腐化变质,也必然丧失公信力。毛泽东在抗战后期就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提醒全党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多次教育党的干部要汲取当年李自成因为胜利而骄傲腐化,导致丧失政权的教训。因此,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同时对不符合党员要求的投机分子一律清除出党,以纯洁党的组织,据1955年统计,此次整党有 65 万人离开了党的组织。[4](P398)

不仅如此,中共中央还加强制度建设,力防腐败。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决定》指出:为加强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保证党的决议的正确实施,特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5月6日,朱德在中直系统党、政、军、群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联席会议上强调指出,党执政以来,我们有不少党员干部在执行党的政策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违反党的政策和纪律的行为,较为突出的有:强迫命令相当严重,官僚主义作风进一步滋长;摆老资格、邀功请赏的落后思想尤其突出;贪污腐化行为不断增多。这些行为已引起群众对我党的严重不满,如果不很好地加以克服,将使我党严重地脱离群众,失去群众对党的信任。因此,党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和魄力,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反”运动,并敢于硬碰硬,果断处决贪污腐败、蜕化变质的刘青山、张子善二人,起到了振聋发聩、扶正祛邪的良好效果,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做李白成,决不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亲民廉政的执政形象。

毛泽东说:“威信是逐渐建立的。群众对领导者真正佩服,要靠在革命实践中了解。真正了解,才能相信。”[5](P83-87)从全国解放到1957年,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人民的公认,执政公信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得以初步的树立。

二、从1957年至1966年,党的执政公信力在曲折反复中得到提高

然而,从1957年开始,党的执政思想和方针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曲折反复,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也受到阻滞与挫折。

1.反右扩大化伤害了执政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1956年10月爆发的波匈事件,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意识到已经取得的政权还存在可能丧失的危险,这种危险不是来自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颠覆,而主要来自人民群众对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及对某些方针政策的不满与对立情绪,来自于执政党公信力的削弱,于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决定通过党内民主整风的方式克服党在执政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真心地希望通过整风,克服作为执政党所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不良作风,通过民主的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

整风运动得到了党外群众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响应,共产党也主动通过举行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听取批评意见,揭露、发现了许多执政党在过去几乎完全不知道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既有利于共产党在今后改正错误,又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共产党的尊重、信任与支持。

但在各种批评声音中,又有一些言论涉及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也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大民主”,他们发表一些带有煸动性的言论,鼓动一些心怀不满有反共情绪的人,大肆攻击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极力抹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夸大党存在的问题和错误,造成了全国性的政治紧张气氛和不稳定状态,这样一来,又从根本上损害了共产党的形象,破坏了党的执政公信力,威胁到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认为“事情正在起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他对整个形势的态度和看法,首先,他改变了对这场运动的性质的看法,这场运动不再仅仅是借助党外力量帮助党组织进行整风,而变成了党外反动分子主要是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对党对人民的猖狂进攻,是想“整垮共产党,造成天下大乱,以便取而代之”。[5](P436)其次,他对国内基本矛盾的判断发生了改变,否定了党的八大对国内基本矛盾的正确判断,把共产党与资产阶级右派的矛盾不再当成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5](P456)。再次,运动进一步改变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对共产党的批评和攻击大都来自知识分子中的资产阶级右派,他断言,“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5](P425)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进行改造。因此,通过“鸣”、“放”对共产党进行批评监督变成了“引蚂蚁出洞”,[5](P338)整风运动很快就变成了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反击,整顿共产党的“和风细雨”变成了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暴风骤雨”,最终,约55万余人被划定为右派分子,反右的扩大化使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损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国家蒙受损失,党的执政公信力第一次遇到了考验。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执政公信力的经济基础

反右斗争,采取阶级斗争的办法,用无产阶级专政打退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树立了共产党的威信。但这种威信是通过压服而不是说服得来的。毛泽东深知有很多人心里是不服的,[5](P484)而要使他们心服口服,就要做出成绩来,就要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是正确的,不幸的是这一迫切要求又引发党内外普遍的急躁与狂热情绪,开始特别关注工农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并提出了工农业发展的高指标。毛泽东认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有必要在生产战线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于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然而,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能成就良好的结果。在落后生产力的条件下,单凭改天换日的高涨热情,依靠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而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切实际地追求发展速度,企图一蹴而就地建成社会主义,尽快地进入共产主义,必将陷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式的空想,愿望的实现遭遇现实的挑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比如,强迫入社带来的党群与干群关系的紧张;为大炼钢铁而让轻工业的“停车让路”致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恶化;农业的丰产而不丰收,造成粮食与日用品的供应短缺,从而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损害了党的执政公信力。

3.纠左不彻底,松动了执政公信力的政治基础

对于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后果,毛泽东还是有所认识,1958年底,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在肯定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提下,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省与纠正。首先,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等文件中对“共产风”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并从理论上界定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明确指出,“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勉强进入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可能成功的空想”[6](P115)。其次,对浮夸风进行了纠正,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压低各项指标,要老老实实,不要浮夸作假。从而使急躁冒进的极左倾向得到一定程度地遏制。

但是,纠左的力度是极其有限的,因为毛泽东一直认为自己所提出和倡导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贡献,之所以出现严重问题仅仅是由于执行的偏颇,只是过快过急和超前了,因此,1959年7月,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肃清左倾遗毒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的时候,毛泽东对时势的估计就是“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大家可以揭露问题,批评错误,对一些过火的政策进行纠正,但三面红旗是不容怀疑、不容否定的。当彭德怀因着急于左倾的错误还在继续,政治经济形势没有根本的好转而上书毛泽东,并把发生错误的原因归结为“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是“政治性”的错误时,毛泽东认为这其实就是反对总路线,是右倾机会主义。于是大会作出决议,要求《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认定彭德怀的《意见书》是代表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向党进攻的纲领,这样一来,庐山会议的主要任务就由纠左一下逆转为反右,三百多万党员干部遭到错误的打击,使得敢讲真话、坚持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党内民主遭受粗暴地践踏,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进一步助长,左倾危害进一步漫延,国家正常的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遭受巨大损害。

4.政策调整,党的执政公信力重新得以提高

巨大的困难与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共中央逐渐地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总结了经验教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省,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适时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从而使党和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经过1960—1965年大约五年的调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基本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农轻重比例关系趋向协调,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商品供应情况大为好转,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同时,在科技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两弹一星”的发展,在国内外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党的执政地位得到相应的加强。

三、从1966年至1976年,党的执政公信力在“十年内乱”中遭遇重创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中,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一个是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所形成的错误趋向。[7](P480)由于当时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很难遏止这种错误趋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1958年12月,毛泽东辞去了国家主席的职务,以专心从事理论工作和处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问题,大跃进的遗留问题,经济的恢复调整等具体事务则由刘少奇等人处理。但随后几年,刘少奇、邓小平对经济恢复调整的政策虽然有效,却与毛泽东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模式愈来愈远,比如“三自一包”政策不但没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反而使资产阶级法权得到强化。另外,刘少奇、邓小平主持经济工作取得的成就使其在国内外的威望也愈来愈高,毛泽东的想法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得不到积极的响应,似乎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样,这使毛泽东产生了挫折感,感受到了伤害和威胁,使他联想到了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的做法。因此,他认为修正主义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危险,而且在“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毛泽东认定赫鲁晓夫是国际上最大的修正主义分子,而刘少奇则是国内的修正主义代表,是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因而,“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8]可见,“不触及全面问题,枝枝节节、修修补补不行”。[9](P1338)所以必须采取非常的方式,通过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才能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防止马列主义的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这种非常方式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5月16日,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系统性地阐述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理论,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4日,中共中央改组北京市委的决定正式公布;8月5日,发表令世人震惊的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根据毛泽东意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至此,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已势不可挡地拉开了序幕。

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遭受重大挫折的十年。首先,文化大革命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严重混淆敌我,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一大批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遭到打击,使党失去了大量宝贵的执政人才;其次,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人崇拜甚嚣尘上,毛泽东利用个人威望,号召群众“踢开党委闹革命”,煽动群众组织“造反”、“夺权”,使各级党组织工作瘫痪,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党失去执政的威望与能力;再次,文化大革命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残害对手,“武斗”盛行,社会主义法制荡然无存,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形象。这场运动在耗尽人力的同时,也耗尽了人心。

四、从1978年到1988年,党的执政公信力在社会转型中得到恢复

好在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年代,大多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为坚持党的原则、维护党的团结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斗争,正是党内的健康力量维持着执政党的生命力,并最终以自身的力量战胜左倾错误,走出困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时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破除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重新确立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要一心一意搞建设”[10](P10);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强调要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从此,共和国终于走出了历史的迷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执政党公信力建设进入了历史的新起点。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用事实和行动证明共产党能真正做到有错必纠,实事求是,从而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谅解与信任。

其次,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重新树立了党的执政权威。如何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要么犯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问题上的同样错误,破坏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要么就会继续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的执政公信力迟早会化为乌有,党和国家就没有前途。为此,邓小平以超凡的政治勇气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既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做了深入的剖析,又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正确地解决了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

第三,大力推动改革开放,重新赢得了人们对共产党执政的支持。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率先在农村获得突破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实施,从而克服了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中长期存在的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随后,城市的改革也逐步展开,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让企业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确立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并力排众议,设立经济特区。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并不会影响共产党执政,“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反之,“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11](P132)正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得到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强化了党的执政公信力。

第四,大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党、政、军领导分权,解决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二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有力推动了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三是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对各种抵毁、否定党的执政地位的言行进行坚决地斗争,维护党的执政公信力。邓小平多次讲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11](P358)因此,他要求全党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11](P278),四项基本原则是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前提。

第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来处理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为处理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树立了一个范例。”[12](P1176)祖国的统一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在国内外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

五、从1989年到2002年,党的执政公信力在苏东剧变的考验中得到强化

当我们打开窗户的时候,难免飞进苍蝇。共产党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与经济秩序混乱,犯罪活动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让人民非常痛恨的腐败现象开始漫延等等。于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夸大其词,甚至造谣诬蔑,破坏共产党执政的公信力,使一些人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并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并在1989年春夏之交导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这场政治风波虽然很快被平息,但它给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重大损失,给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

更为严峻的是,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局势也风云突变,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六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南斯拉夫联邦执政的共产党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个共和国也失去执政地位,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执政半个多世纪的苏联共产党也因公信力的丧失被解散、遭禁止,政权更迭。苏联东欧共产党的垮台,令西方国家弹冠相庆,他们预言中国共产党也会很快失去政权,并为此加紧和平演变攻势,企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由于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政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因此,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导与支持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顶住了种种压力,并认真吸取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加强执政党的公信力建设,稳打稳抓,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一是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政党。邓小平告诫大家:“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10](P354)“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的逻辑与结论。

二是加强党风与廉政建设,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放心的执政党。198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通知》,强调要坚决持久地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并加强廉政立法,开始走向制度反腐的新轨道。这一时期制定的法规制度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等等,大力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和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王宝森严重违法违纪案,以及胡长清、成克杰等人的腐败大案,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

三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执政要求,建设一个人民群众信任的执政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13](P335)。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2000 年 2 月25日,江泽民在同广东省委常委的座谈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3](P2)正是通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才能经受住国内外严峻的考验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从2002年至今,党的执政公信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中不断提升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提出了要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达此目的,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作为今后党执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党的执政实践走向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也使党的执政公信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得到不断地提升。

1.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温家宝以坚定的语气说:将为实现公平正义尽最大努力。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以维护社会公平: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所有制歧视,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努力消除城乡不公;大力保障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限制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力图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西部开发,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中部崛起,努力实现地区、民族之间的均衡发展;坚决反对腐败,采取有效措施反对特权,实现权利、机会的平等。当前,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但人民从执政党的政策中感知到了公平,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

2.民生的不断改善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即权、情、利都要围绕老百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近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着力解决就业问题,特别重视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严重的金融危机时期,把失业率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党领导全国人民着力开展扶贫帮困的工作,加大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救济和保障力度,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城乡贫困人口排忧解难,对农村低保人口实行应保尽保,使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 400万,使我国成为减少贫困人口最多最快的国家;党领导全国人民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重要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宏伟目标。[14](P29)使人民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进一步赢得了人民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1]吴家庆.论执政党公信力:内涵、功能与实现途径[J].政治学研究,2009,(5):54-5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69-04-14.

[9]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6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A History Survey on Constructing Ruling Credibilit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IU Xian-j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ruling crebibility is the basis of the long-ruling political party.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ling credibility for more than sixty years.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uling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has experienced six stages,such as establishment,consolidation,furstration,restoration,enhanc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addition,the party’s ruling status is increasingly consolidat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ruling credibility;historical survey

D231

A

1000-2529(2011)04-0011-06

2011-01-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提升执政党公信力与夯实执政社会基础研究”(08BKS033)

刘先江(1965-),男,湖南绥宁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公信力共产党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一心为中国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自媒体时代再论纸媒公信力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