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现状分析

2011-04-13潘文年

关键词:走向世界出版业走出去

潘文年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国内外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现状分析

潘文年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逐步深入,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理论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国内学者进行的“走出去”的策略、途径、问题、目标、具体案例及其他相关研究构成了这种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国外学者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研究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

2003年1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号召国内出版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鼓励一切外向型新闻出版单位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集团去境外发展。此后,随着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理论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逐年增多。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提出的初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走出去”的战略和策略,关注的是如何使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最先出现的龙文善在《出版参考》2003年7月(上旬刊)刊发的《出版“走出去”有哪些战略》一文,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有:(1)中文图书的出口;(2)版权贸易;(3)合作出版;(4)开设书店[1]。此后,王化鹏于2003年9月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方法主要有:(1)向出版单位宣传“出版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2)建立出版物走向世界基金;(3)改进和协调中文图书对外发行多头并进的局面;(4)培养出版物版权贸易的专门人才;(5)实施本土化策略;(6)借船出海[2]43-47。

随后的几年中,随着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逐步推进,一些专家学者继续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研究,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策略、战略和方法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如张子辉提出了经济先行的战略和具体的策略措施[3]45-48。罗家如从版权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问题后,从政府、出版机构和版权代理机构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策略[4]20-23。林余荫在分析了我国版权贸易现状和当前我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后,提出了加快逐步出版业“走出去”的六大策略,分别是进一步认清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政府要扶持、资助文化输出、进一步扩大版权输出地范围、加强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和创新版权出口贸易形式[5]。张洪波、貌晓星分析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六大认识误区和“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后,提出了实施“中留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途径[6]。于永湛指出,可以从六个方面加快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分别是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内容开发、重视人才培养、打造营销网络和落实扶持措施[7]。芦珊珊提出了中国出版业实施差异化方法“走出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8]。李新从加强对中译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广泛联系国外翻译力量、加强国际出版合作三个方面论述了解决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9]。刘玉军指出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四种具体做法,分别是国际图书市场调研、面向国际图书市场的推介工作、全程国际运作、吸引欧美主流新闻媒体关注[10]12-15。宋定西则以台湾汉光文化公司为例,专门分析了台湾图书走向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经验和理念[11]。朱朝旭提出了加快中国出版业国际化步伐的八大策略,分别是制订规划,建立协调机制;出版资助;占领两个市场;加强信息交流,积极输出版权;以进带出;利用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影响;设立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稳定的海外出版发行网络,实现本土化[12]19-20。赵斌认为,中国出版业要想走向西方主流社会,(1)最好是在当地办出版社,或者是购买当地出版社;(2)用当地语言出版;(3)书的包装要和当地出版没有两样;(4)“学会讲洋八股”;(5)“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不要用广角镜”;(6)写作角度宁巧毋拙,行文标题宁拙毋巧;(7)百闻不如一见;(8)他山之石,可攻玉[13]。阙道隆指出,中国出版业要想走向世界,需要了解世界文化和外国读者、精心策划走向世界的出版项目、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用国际通用语言介绍中国文化[14]。余敏主持的“中国出版走向世界”课题组研究了华文出版物与我国的外文出版物在英、德的市场状况、中资图书发行机构在英、德的运营现状,结合“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几个观念问题分析了“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难点,最后对“中国出版走向世界”提出了五点建议[15]。潘文年则分析了中国图书走向世界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规划制定策略、产业培植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导向鼓励策略和平台建构策略[16]。

此外,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途径研究。王化鹏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图书贸易公司向外销售已经出版的国内出版物、对外版权贸易、中文合作出版、国内出版外文图书向外发行、在境外直接办出版、在国外推行出版本土化战略、利用国外出版界现有的渠道帮助中国出版八种途径[2]43-47。于永湛撰文指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主要渠道有出版物出口、版权贸易和海外办出版[7]12-15。刘玉军认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有输出版权、合作出版、参与国际出版项目、在当地注册出版社和到当地建立销售网点五大途径[10]12-15。潘文年分析了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图书商品贸易、图书版权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三种基本模式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缺陷[17]。此外,潘文年还专门撰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新建式投资模式,运用国际经济学理论探讨了新建式投资的基本内涵、类型及其选择,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劣[18]。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问题研究。罗家如从版权贸易的角度指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资金、创新能力、市场运作以及人才五个方面[4]20-23。刘玉军指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应注意五个问题,分别是在“内容为主”原则下的选题问题、国际性的学者和作家问题、翻译问题、跨文化表达问题和编辑问题[10]12-15。朱朝旭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编辑出版模式差异和缺乏海外出版发行基地五个方面[12]19-20。任志茜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制定的外力是国家政策和支持,内力是出版社制定选题战略,提高版权经营水平。中国图书走出去要抓住发展热点,重视中文图书出版市场的整合和东南亚市场的拓展[19]。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目标研究。洪九来、陈红进撰文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目标取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现实的经贸层面:减少版权贸易巨大逆差的需要;(2)艰难的体制层面:拉动出版业企业化改制的步伐;(3)深远的文化层面: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具体案例分析。张雨晗分析了河南出版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文化资源和四大战略步骤。(1)加快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身竞争力;(2)分析海外市场,研究海外读者需求;(3)寻求国内外出版合作伙伴,强强联合,互利双赢;(4)在境外建立出版基地[20]。张洪、田杨则专门分析了辽宁出版集团走出去的实践和对策,总结了辽宁出版集团走出去的三大做法:(1)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辽宁出版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市场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多元化、阶段化的“走出去”方式,使对话国际出版市场的“辽宁声音”逐渐融入主流;(3)技术基础和人才资源是辽宁出版集团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对外传播的保障[21]。

据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目前如中国出版业海外扩张、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等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有限。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出版业国际化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单篇研究论文。如邵益文撰文认为,中国出版国际化的实质是为了扩大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出版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和文字,出版业国际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更多读者服务,并提出了具体的服务措施[22]。谢清风分析了出版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辩证关系和出版国际化的必然性,指出出版国际化的核心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和作用力的中国出版力量[23]。胡守文则探讨了中国出版的地位、制约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因素,指出中国出版业国际化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现代化的文化追求中,怎样保持中华文化血脉和个性问题;二是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怎样依据现实情况最大限度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问题。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可以分两步走,一是中国出版要真走向世界华人圈、华文圈;二是在东亚中日韩三国范围,形成较为热络的中华文化交流圈[24]。姚成龙从科技出版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出版国际化的原因、内涵和宏观、微观对策[25]。潘文年撰文对中国出版企业海外市场新建式投资和并购式投资的利弊、影响因素和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出版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直接投资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26]。此外,潘文年还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借鉴西方出版业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经验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我国政府的角色作用[27]以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28]。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第一,研究方法单一。多数论文往往是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几乎没有运用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出版业“走出去”既是一种海外文化传播活动,也是一种国际经济活动,涉及社会学、文化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诸多领域,如何运用这些领域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现象,目前国内涉及不多。

第二,研究深度不够。表现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无专著出现,绝大多数是篇幅非常有限的单篇论文,单一的研究方法导致问题挖掘的深度十分有限,仅有的两篇硕士论文《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初探》(河北大学2006年)和《中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虽冠以“走出去”之名,但实际上探讨的是图书版权贸易及其逆差,涉及“走出去”策略方面的内容分析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

第三,研究内容偏窄。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策略和战略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途径、问题、目标及其他相关研究不多,即使有所涉及,在论述上也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理论上的探索和挖掘。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理论基础、风险、模式上的理论分析、政府规制、行业规制、企业规制及相应的策略研究、效应分析等众多方面则存在着研究上的空白。

二、国外研究情况

由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的时间不长,中国出版业、中国图书的海外影响还十分有限,因此,国外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研究寥寥无几。笔者在亚马逊网上书店(www.amzon.com)并没有查到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有关的海外学术专著;据笔者在ProQuest(商业信息文摘及全文数据库)和EBSCO(学术期刊文摘及全文数据库)、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JSTOR(西文过刊全文数据库)及其他相关西文数据库的查询,并没有检索到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与“Chinese book trade”和“Chinese book copyright trade”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只查到Li Pengyi在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5年夏季刊第21卷第49页上的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Publishing and Copyright Trade一文和几篇书评文章。中国图书商品贸易、图书版权贸易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寥寥无几。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海外影响还非常有限,尚未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

[1]龙文善.出版“走出去”有哪些战略?[J].出版参考,2003(7)上旬刊:8.

[2]王化鹏.谈谈中国的出版走向世界[J].出版发行研究,2003(9).

[3]张子辉.出版走出去,经济可先行[J].出版发行研究,2008(2).

[4]罗家如.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J].中国编辑,2005(4).

[5]林余荫.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359-361.

[6]张洪波,貌晓星.多管齐下,力推“中国出版走出去”[J].中国编辑,2005(4):24-27.

[7]于永湛.关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思考[J].出版科学,2006(2):4-7.

[8]芦珊珊.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差异化战略[J].编辑之友,2008(4):32-34.

[9]李新.如何解决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J].出版参考,2008(11)上旬刊:15.

[10]刘玉军.试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图书“走出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5).

[11]宋定西.台湾图书走向世界的经营理念和经验[J].出版参考,2003(12)下旬刊:31.

[12]朱朝旭.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出良策[J].出版参考,2004(8)下旬刊.

[13]赵斌.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J].出版广角,2004(10):36-37.

[14]阙道隆.中国出版怎样走向世界[J].编辑学刊,2005(2):4-5.

[15]余敏.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难点和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04(12):70-75.

[16]潘文年.论中国图书走向世界过程中政府的策略[J].中国出版,2009(9):50-53.

[17]潘文年.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09(4):92-94.

[18]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新建式投资模式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9(10):16-19.

[19]任志茜.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初探[D].保定: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

[20]张雨晗.河南出版“走出去”战略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7(8):67-69.

[21]张洪,田杨.辽宁出版集团“走出去”的实践与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06(12):62-64.

[22]邵益文.出版国际化:更好地为更多的读者服务[J].中国编辑,2005(2):4-6.

[23]谢清风.出版国际化的核心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和作用的中国出版力量[J].编辑之友,2004(6):25-27.

[24]胡守文.开放的眼光,世界的胸襟——中国出版国际化路径说略[J].编辑学刊,2005(2):10-11.

[25]姚成龙.科技出版国际化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2006(4):29-30.

[26]潘文年.中国出版企业海外市场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2009(2):37-41.

[27]潘文年.论我国政府在出版业“走出去”中的角色[J].国际新闻界,2009(6):100-103.

[28]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分析——以跨文化传播为理论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0(9):72-7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going out"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going out"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strategies, choices, problems, targets, specific cases and other related studies of the"going out"which study by domestic scholars constitute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but the foreign scholars'study on the"going out"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were almost at the state of emptiness.

Key words: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going out";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oretic Analysis on Labor Transfer and Peasant Household's Time Allocation

LUO Fang

(School of Commerce,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 Huanggang, Hubei 438000, China)

Based on Neo-classic increase theory, and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Solow Model, the effect of labor transfer on rural economic increase is researched,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labor transfer resulting r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decrease and unit effective labor's capital stock growth rate increase only has level effect, not has increase effect, that is to say, they only change economic equilibrium growth path, therefore change per capita output level in any moment, not effect on per capita output increase rate of equilibrium path.Otherwise,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wage rate level an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ntry cost will affect rural labor transfer which would result household income increase,and then household income increase and a newborn baby will effect 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which's effecting mechanism are directly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d.

labor transfer;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theoretic analysis

Social Gender Difference in Domestic Violence of China—A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to Bad Words Used or Experienced by the Couples at Home

YE Qi-hua

(School of Philosoph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As a global social issue, the author has studied domestic violence in China practically.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of this project show how husbands and wives used/experienced bad words as a form of psychological domestic violence at home.These data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a gender difference in this behavior by the couples and those wives were the main victims of bad words.The author tries to use Mitchell's theory to discuss, analyze and explain why there is a gender difference in verbal abuse:bad words occurring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

Key words:domestic violence;verbal abuse;bad words;gender;Mitchell

Crisis between Mass Media and Ontolog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WU Qi-n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China)

Abstract:At the times of mass media, the crisi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ontology exists in reality.For one thing, audio and video arts lead to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border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For the other, 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results in the characteristic loss of literary works.However, this is only kind of possibility while not necessarily inevitability.The theory above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binary opposition:modern adults versus children;elite culture versus popular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the melt of above binary opposition may provide us a new opportunity.

Key words:children's literature;mass media;crisis

A New Study of Li Hanqiu's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WU Da-fu

(Department of Humanity, Wuxi City College, Wuxi, Jiangsu 214001, China)

Abstract:"A Study about Li Hanqiu's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by Dr.Zhang Zhenguo had been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 324, 2010.It had a certain sense of filler to study The Notes of Hanqiu, but the other content easily evoked the readers'misunderstandings due to the obscure annotations in the paper."Hu Die Xiang Si Ji"was not one of Li Hanqiu's works."Qi Tong An"was a translated short story."Zi Mei Hua Gu"and"Shuang Juan Xue"were two created novels.The narrative styl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novels.

Key words:Li Hanqiu;Classical Chinese Novels;Hu Die Xiang Si Ji;narrat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arrative between"Inception"and"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BAO Yuan-fu

(School of Culture and Journalism,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88,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eals three level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arrative of image text"Inception"and novel text"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Wit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xts, we hope to explain the innov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context of mass media, for example, the description on labyrinth of the text, agnosticism about the time and space, and the poetic discourse of meta-narrative.

Key words:labyrinth of the text;agnosticism;meta-narrativ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shing Industry Going out

PAN Wen-ni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G12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1)04-0550-04

2011-06-02

201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途径与政策研究”(2010ZDIXM015);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图书走向世界‘三位一体’策略体系研究”(07CXW004)。

潘文年(1969-),男,安徽无为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出版理论与经营管理、应用传播学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走向世界出版业走出去
阅读,让你推开门走向世界
韩国电影成功走向世界的举措及其启示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黄美金 让建盏走向世界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