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管理技术要点
2011-04-13张晔安徽省阜阳市畜牧局236000
张晔 (安徽省阜阳市畜牧局 236000)
规模化猪场管理技术要点
张晔 (安徽省阜阳市畜牧局 236000)
1 阜阳市规模化猪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情况 阜阳是畜牧大市,养猪业是畜牧业的重中之重,所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规模养猪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而且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存栏千头万头以上的养猪场、而且临泉、太和、颍上、阜南等县也在筹扩建规模养猪场,呈现出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全市养猪业在规模生产上求得增量后,开始向环保、绿色、健康养殖升级转型阶段,将力争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投产1个“零排放”养猪示范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无污染零排放养猪技术。颍泉区已经在三和良种猪场先行育肥猪试点,6月25日,随着100头丹麦长白良种猪的进场,本市首家全程采用“零排放”技术的颍东区插花镇阜阳清洁养猪场正式投产,迈出了环保、健康养殖的重要一步。
当生猪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的时候,畜牧等部门开始关注养猪场带来的环境污染,并着手解决这个制约养猪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引导养殖业主进行无污染养猪,今年全市在实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项目时,严格执行了国家对项目“废污利用,排放达标”的要求,即“养猪场污水和粪便应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应符合GB18596规定”,“处理工艺应根据养殖规模、清粪方式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选择达标排放技术模式或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1.2 存在的问题 阜阳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一是其他养殖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由外出打工人员挣了钱以后回乡投资发展养猪事业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饲养技术环节和防疫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饲养技术差,饲养成本偏高;防疫意识以及环保意识淡薄,出栏率偏低等诸多问题。
2 解决问题的措施
2.1 组织专业人员从技术、管理方面对户帮扶 市局采取科技入户的模式,抽调畜牧兽医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县市区科技人员直接帮扶到各个规模养殖场,在饲养管理,防疫灭病等方面提供无偿服务。
2.2 降低饲喂、饲料成本 根据不同日龄和不同品种的生猪,进行合理的饲料配方,规模化猪场饲料成本占70%~75%。50kg以内的小猪要保证饲料的优质全价,切不可降低饲料标准,以免影响后期发育;60~80kg体重的肉猪饲料粗蛋白降0.5%,80~100kg肉猪粗蛋白降0.5%~ 1%。
2.3 加强种猪饲养管理 一个猪场种猪的健康和优良是决定该猪场效益的关键,提供科学的种猪饲料配方,加强科学的管理技术引导,一旦繁殖性能下降和繁殖周期被打乱,往往很难恢复,会得不偿失。同时,淘汰繁殖能力差的,适时引进优良品。
2.4 加强饲料管理,防止霉变 防止霉变饲料的出现和使用,霉变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造成猪只免疫抑制,危害较大。夏季高温多雨,极易造成饲料的霉变。要经常在母猪料中添加预防量的毒素吸附剂,尤其在怀孕及泌乳期的母猪料中更要添加。
2.5 加强环境管理,向环保“零排放”猪场发展 推行日本洛东零排放生物发酵养猪新技术,即在猪舍中铺上能降解、消化猪排泄物的垫料作“发酵床”。有了这层垫料,养猪场的人力投入和饲养管理成本将会大大降低,猪病发生率降低,而且清理出去的垫料还是较好的有机肥料。同时,夏季要加强猪舍通风,降低舍内温度、湿度、降低饲养密度,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防止蚊蝇,严格外人进出猪场;经常检查饮水器的水压、流量,高度不合适的及时调整,保证供给猪只充足而又清洁的饮水。
2.6 做好防疫工作管理 加强免疫,确保健康。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定期监测抗体,定期对各阶段猪只进行驱虫和药物预防保健,注意防蚊灭鼠。
3 积极倡导采用生态健康养猪技术
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养猪户,阜阳市畜牧部门给广大养猪场发放了至广大养猪户的一封信,提出生态健康养猪的饲养效果可简要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1)“三省”,即省水、省料、省劳动力。因采用发酵床不用冲洗圈舍,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有机物和菌体蛋白,猪通过拱食,可节省饲料10%~15%。实验显示育肥猪日增重增加2%~3%,料肉比降低2%~5%。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可节省劳动力1~2倍。(2)“两提”,即提高免疫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拱食习性,又采食益生菌和垫料中的菌体蛋白,抗病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大幅下降,减少药费8~15元/头,生态养猪全程不添加抗生素和激素,无药物残留。屠宰后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营养丰富,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3)“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仅节省饲料、节约用水就降低饲养成本40~90元/头。由于使用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仔猪成活率、母猪产仔率。利用玉米、大豆等作物秸秆作发酵饲料,又降低了饲养成本。利用发酵垫料还可生产优质有机肥。综合效益比传统养猪可增收100~150元/头。(4)“零排放”,即实现粪尿污染物零排放,达到环保要求。猪场内外无臭味,氨味显著降低。该模式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同时避免了粪污在排放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
4 新改扩建的规模养殖场监管和指导
4.1 猪场的选址要求 (1)应远离交通要道,应处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2)应交通方便,电源稳定,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环境卫生条件良好,无污浊水及其他污染源。
4.2 分区要合理 猪场的生产区和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必须严格分开。猪场大门要建消毒池,宽度要宽于大门,长度要长于可能通过机动车最大车轮周长的一周半以上。饲料库应建于场内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猪场应建引进种猪隔离舍、病猪隔离舍、兽医室、药房、解剖室、粪便处理场。生产区入口要设更衣室、消毒室。猪舍门口要建宽于门口、长1.5m以上的消毒池。
3.3 要配备有畜牧大专以上技术员 (1)负责制定全场的防疫计划并组织实施。(2)执行或监督执行病猪的诊疗、死猪解剖工作,并做好记录。(3)随时深入猪舍,观察猪只健康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参与病猪护理。(4)检查饮水、饲料、猪舍、用具和粪便清理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5)对引进的种猪进行检疫观察。(6)定期总结防疫工作,发现疫情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4.4 防疫管理 (1)猪场职工及饲养人员无人畜共患病。(2)猪场大门设专职人员,负责出入人员与车辆的消毒工作及阻止闲杂人等入场。(3)猪场职工及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换衣鞋,并进入消毒室经紫外线灯照射(注意保护眼睛)或采取其他方法严格消毒方可进入,离岗时将工作服鞋留在更衣室,不准带出场外。(4)猪舍饲养人员必须固定,不准随便串舍,工具不准串用。(5)饲养人员必须随时注意观察猪群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兽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6)不准将猪肉及其制品带入场内。(7)兽医人员不准给场外任何单位或个人诊疗动物疾病。(8)出售生猪必须在场外交易,出场猪不准回流。(9)死猪及分娩的死胎、胎衣应装入不漏水的容器送到无害化处理场处理或在指定地点焚烧后深埋。(10)猪舍内的粪便应经常清扫和冲刷,粪便送到粪场后,用水冲洗干净运粪车。(11)外来人员及车辆不准进入生产区。外来购买、挑选种猪的人不准进入猪舍,可通过设有玻璃墙的观察走廊进行观看选择或通过闭路电视观看选择。(12)经常开展灭鼠、灭蝇工作,禁止其他动物进入场内,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
(2011–04–01)
S812.95
B
1007-1733(2011)07-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