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
2011-04-13任国宝青海省玛多县畜牧兽医站813500
任国宝 (青海省玛多县畜牧兽医站 813500)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
任国宝 (青海省玛多县畜牧兽医站 813500)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实现我国畜牧业现代化,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可以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质量,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同时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迫切要求。
1 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1 摸清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详情。中国是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历次品种资源调查与审核,2001年农业部确定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和类群,其中地方品种(类群)426个,培育品种73个,引进品种77个。我国畜禽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地方品种的优良种质特性,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所赋予的。这些品种资源不仅是当前畜牧业生产中的当家品种,也是培育未来人类需求的新类型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
1.2 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种(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培育出以新疆细毛羊、青海细毛羊、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瘦肉型猪新配套系、上海白猪、黄羽肉鸡、京白鸡等为代表的一批畜禽新品种(系)。据统计,1996~ 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系)就有26个。
1.3 畜禽良种繁育与推广服务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国良种繁育与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目前,全国畜牧系统国有种畜禽场1700 多个,各级畜禽品种改良站3100多个,基本上形成国家、省、地、县、乡五级制种、供种和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1.4 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开发和利用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长期性、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农业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家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根据统筹安排与分级负责的原则,2000年8月公布了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建立了2个国家基因库进行遗传物质的异地保存,还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进行原地保护。同时对乌骨鸡、香猪、矮马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始起步。
1.5 种畜禽质量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基本形成 1998年以来,全国新审批了种畜禽地方系列标准36个,初步建立了种畜禽质量标准化体系。与此同时,全国建立了2个部级种猪测定中心、2个部级牛冷冻精液检测中心、2个国家家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2个种羊及其产品检测中心。一些有条件的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测定体系。
1.6 畜牧业生产水平和良种畜禽供种能力明显提高 2006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2744.82万t、奶类产量2368.4万t、禽蛋产量2723.65万t、畜牧业产值达到1.22×1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28.1%、4.5%和1.5%。按照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总体要求,组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重点强化了奶牛、肉牛、肉羊良种场建设,在畜产品优势产区有55%的奶牛良种场、80%的肉羊良种场和64%的肉牛良种场得到改扩建,进一步改善了种畜禽场的基础设施和供种能力,促进了畜产品优势产区的形成和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行良种繁育体系的管理体系和投资体系不尽合理 到目前为止基本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责、权、利不明确,职能部门对种畜禽场(公司)的协调管理及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不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符合,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
2.2 对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不够 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畜禽遗传资源宝库。曾在品种利用方面采用引入简单代替或盲目杂交改良,致使我国部分地方品种群体数量下降,遗传特性退化。由于需要保护的地方品种多,而国家财力相对有限,曾采取分级保护的办法,结果地方财政无力补贴保种工作,导致大量地方品种处于濒危或灭绝状态。马月辉等报道[5],我国自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有10个畜禽品种资源灭绝,有16个濒危,9个受严重威胁。
2.3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层次不明晰 没有真正形成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的生产经营格局。表现为原种场规模小,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低,多品种混养,选种和繁育手段落后;部分种畜禽场生产方向不明,种畜禽质量低劣,代次混乱;缺少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经济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种畜禽公司。
2.4 盲目引种现象较普遍 我国部分单位,不顾生态环境是否适宜,饲养管理条件是否跟上,盲目引种,造成财力与人力浪费。近年来引种热一再升温,实谓“炒种热”,如“鸵鸟热”、“小尾寒羊热”、“波尔山羊热”和“肉羊热”等就是很明显的例证。我国几乎引入世界上所有知名的畜禽品种,由于“重引种、轻选育,重炒种、轻利用”,结果陷入“ 引种—扩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
2.5 种畜禽质量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不够健全 表现为种畜禽市场混乱,管理薄弱,无证照经营现象比较严重,种畜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种畜禽总体质量不高。
2.6 畜禽良种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表现为制种部门、推广部门、服务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推广和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差、信息不灵、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全、效率低下。
3 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充分认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农牧、科技、发展、财政、金融、教育等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协调与组织领导;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政策和公共支持力度;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畜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良种繁育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做大做强畜禽种业,实现“源头兴牧”,增强我国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建立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逐步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专项资金,制定管理办法和项目申报指南,重点扶持畜禽资源场、原种场、保种场和推广服务机构建设;保障种畜禽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各级各类种畜禽企业、良种推广服务站(点)的形式,逐步形成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多元投资机制和市场运行体系。
3.3 强化种畜禽质量监督和法制管理 一是建立种畜禽质量监督和检测体系,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测手段,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种畜禽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促进种畜禽质量不断提高。二是组建种畜禽法制管理机构,健全执法队伍。在种畜禽生产的各环节,严格贯彻落实《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规;实行新建种畜禽场逐级申报、审批制度、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配种员持证上岗制度,依法管理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三是严格种畜禽引进管理制度,农业部和地方各级畜牧主管部门一定要对引种严加管理,实行审批制度,尤其对盲目引种和低代次重复引种严加管制;为防“炒种热”再度升温,在引种前需进行外来品种适应性试验和专家论证,克服“重外来品种引进、轻当地品种选育”的错误倾向。
3.4 加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打造地方特色畜产品品牌 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畜禽遗传资源宝库。这些地方品种均具有抗逆性强、产品质量优等特性,是极为宝贵的遗传资源。按照“分级负责,各有侧重”的原则,通过划定保护区、建立资源场、保种场和基因库等方式,本着“保种为利用,利用促保种”的原则,把政府保种与民间保种、小群保种与区域保种、活体保种与胚胎、冻精(卵)保种结合起来,把地方良种保护、开发利用与农民致富、企业发展和打造地方特色畜产品品牌结合起来,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5 加快畜禽品种改良与培育步伐,提高种畜禽生产的科技水平 要立足于省情,重点投入资金,在加快当地品种本品种选育的同时,科学选择适宜品种和最佳组合(配套系)开展杂交改良,扩大改良范围和巩固改良成果,逐步培育适应当地条件的新品种(系),提高良种覆盖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鼓励种畜禽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型育种公司进行合作,充分利用胚胎生物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充分发挥新技术在畜禽改良和培育工作中的作用。
3.6 加强畜禽良种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一是通过增设机构、编制和人员,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畜禽品种培育、推广和服务体系。二是改善良种推广站(点)、种畜禽场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立适应市场畜牧业发展要求的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良种推广服务网络;三是通过对推广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短期进修和攻读学位等多种途径,更新知识,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技能。四是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种畜禽、冻精生产—销售—配种—养殖技术指导的全程服务体系。五是成立品种协会。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群众性育种活动,首先从饲养量较大的品种开始做试点,逐步推广和完善畜禽品种协会。六是推动种畜禽产业化进程。组织引导种畜禽场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实行产、学、研相结合,贸、工、牧一体化经营,探索畜禽品种选育、资源保护和育种改良的新机制;协调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之间的供求协作关系,做到生产有计划,购销有协议;积极扶持和培育种畜禽场兴办饲料业、畜产品加工业,逐步实现向农民供种、供料、技术服务及回收、加工、销售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011–03–24)
S813.9
B
1007-1733(2011)07-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