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玉树县灾后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2011-04-13魏廷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畜牧兽医工作站8150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7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魏廷虎 (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815000)



浅谈玉树县灾后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魏廷虎 (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815000)

农牧业是玉树县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牧业的发育程度如何,是体现一个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玉树县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农牧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明确思路,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是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动力之源。下面笔者就玉树县灾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产业发展环境及现状

1.1 自然地理 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地处玉树州最东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5041'40"~97044'34"之间,北伟32041'34"~33046'44",东西最宽为189.5km,南北长194.3公里,全县土地面积1.57万km2,距县会西宁819km,有214国道北通西宁南通西藏,与州辖五县有公路相连,历史上素有玉树县结古镇为藏、川、青交通要道,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心。全县跨长江与澜沧江两大水系。平均海拔4493.4m,年平均气温2.9℃,年最高气温28.7℃,最低温度26.50℃,年降雨量522mm,各山谷地气温较高,宜于农作物生长。

1.2 资源优势 (1)全县土地面积2357.37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1481.18万亩,占总面积的62.84%,理论载畜量186.14万IU。林业用地38.44万hm2,森林覆盖率27.3%,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分属60科,250属800余种,仅药材即达400余种,其中著名的有冬虫夏草,川贝、大黄、藏茵陈、雪莲、黄芪等。兽种31种,分属目12种,鸟类73种,其中:著名鸟兽有金钱豹、雪豹、苏门羚、白唇鹿、马麝、猞猁、水狡赖、棕熊、白马鸡、黑颈鹤、藏雪鸡、雪鹑等。(2)水电资源及光能资源十分丰富,玉树县有长江(通天河)、澜沧江两大水系,境内山川纵横,河流密布,多年平均径流量141.28亿m3,其中自产水量45.43亿m3,人均自产水量达6.1万m3。水力理论蕴藏量208kw,可供开发水力资源49.27万kw,可发电25.55亿kw·h。乡镇电站(水电、光伏电)12座,年发电618千瓦,发电量86万kw·h。光能:年总辐射量达149~154kCal/cm2,年日照时数2500h以上,地形开阔地区,年日照时数则高达3000h,太阳能灶开发潜力巨大。(3)玉树县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玉树县提供了开发新兴产业的旅游资源。目前县境内有千年石窟文成公主庙,堪称世界之最的加纳嘛呢石刻经文,距今有970多年历史的佐娘古塔,还有92年建起的隆宝湖国家二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具有108个泉眼可预治各种病的热水沟浴泉旅游圣地等。

1.3 社会经济 玉树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辖5乡3镇,4个半农半牧乡镇,4个纯牧业乡,62个行政村,259个合作社。经灾后统计,全县共有77854人,有藏、汉、回、土、蒙古族等,藏族约占总人口的97%。截止2009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54.68万头(只、匹),母畜比例52.56%,育活率93.83%,出栏率37.69%,商品率32.58%。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2800亩,粮油总产量619.6万kg,平均单产117.3kg/亩。全县农牧业总产值1.81879亿元,工业总产值3484.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亿元。

2 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调控能力有限 玉树县经济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农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采挖虫草和出售农畜产品。而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气候条件的不稳定也造成农牧民收入的不稳定;第二产业先天不足,国有企业举步维艰,无规模型的工业企业,没有纳税大户和支柱型产业;第三产业经济规模和总量小,政策、资金的扶持不足,无法形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营范围局限于商业零售、民用建筑和服务业,其产值仅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0%,没有能力实现经济互补。政府对于经济调控的能力有限,各经济主体间的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关系尚未形成。地方财力不足。调控支撑能力不强,随着禁采令、禁伐令等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实施和农业特产等税的免征,使原本有限的税源进一步萎缩,财政收入的95%用于工资性支出,支撑经济建设和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不强。

2.2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产业的发展 县境内山大沟深,农牧民居住分散,无法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较为严重,瓶颈制约突出。通讯设施严重不足,信息交流不畅。广播电视覆盖率低,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生活设施不完善。能源结构单一,用电、用水困难。大部分居民和基层群众靠烧牛粪取暖;生产设施老化。农牧业生产设施大部分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修建的四配套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设施,单位投资小,覆盖面窄,并且已面临老化问题,不能有效地用于农牧业生产中。县境内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殊,极易发生雪灾、洪灾等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以及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造成损失很多。而由于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直非常脆弱。

2.3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受到影响 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面积大,草地退化。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外部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玉树县生态环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呈现退化,近年来国家投入资金用于三江源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投入资金有限,部分区域的生态恶化有加剧的趋势。裸露地增加,黑土滩成片,鼠虫害治理反弹,雪线上升,降水逐年减少,加之草场超载严重,畜群结构不合理,草原保护意识不强等,畜草矛盾十分突出。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始终无法摆脱“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4 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短缺,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玉树县是省内科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劳动力素质较差的地区。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由于农牧民的素质低,一些行之有效的农牧业实用新技术不能得到全面推广,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低,由于农牧民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接受能力不高,部分地区甚至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经济的平衡发展。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齐,缺乏在农牧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研究,循环经济利用,农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农牧区“土专家”、经纪人与现代农牧业建设极不适应。人才资源上的差距导致农牧资源不能有序开发,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增产不增收。

3 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利用国家特殊的灾后重建优惠政策,把握这前所未有的机遇。结合玉树县的资源优势,推动农牧业支柱产业和其他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1 扎实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保护农牧区经济稳定增长 (1)农区畜牧业要注重提高质量,充分采用秸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强肉牛、肉羊育肥生产,兼顾藏鸡、藏猪类生产,实行规模经营。半农半牧区畜牧业要突出农牧结合,进行育肥牛、羊和羔羊生产,兼顾毛绒,实行舍饲圈养,加强肉、奶、蛋、皮、毛绒等多种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城效畜牧业要以围绕满足城镇居民对鲜活畜产品的特殊需求为主,加强畜产品加工业和疫病防治及检疫,切实抓好鲜奶、鲜蛋、鲜肉的生产与销售。(3)纯牧区畜牧业要以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为主,通过草畜、畜种、畜群结构的调整,着力解决生态恶化问题,实现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牦牛、藏系羊以及优质绒山羊,改良牛,开发牦牛产品及牦牛药用滋补品。(4)充分利用比较丰富的冷凉气候资源、天然草场资源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在中西部的上、下拉秀、小苏莽、巴塘等地区、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改善生产环境,积极调整牧业经营结构,重点发展以牦牛、藏系羊为主的本地产品,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加强营销环节,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的驯化和人工饲养。(5)以适宜生产的仲达、结古、巴塘、安冲等通天河沿岸地区为产业带,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构建粮、油、草等多元种植结构,在保证销路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主导产品基地,使饲草、马铃薯、豆类、蔬菜、中藏药材、球根类花卉等作物的种植形成规模,重点建设一批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扩大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推进优质杂交春油菜,优质豆、薯等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以城郊无公害蔬菜产业,建成结古周边暖棚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建设优质高产豆类种植基地、浅山和川谷地区优质马铃薯基地,建设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积极示范推广球根类为主的花卉种植,发展花卉产业。(6)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牧业生产的必由之路。通过整合农牧业资源,扶持“千户祥”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头、协会、合作组织的方法,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虫草、藏獒资源,创造和优化经营环境,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生产布局的调整和进程。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制作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尽可能多的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牧区以村合作组织或以个人等形式办厂进行营销、加工、收购等环节的运作。促进特色产品的流通,提供特色产品的生产信息,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

3.2 依托高原生态资源特点,培育旅游产业 玉树县旅游资源丰富质量高,而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是本地头等大事。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将旅游业发展成当地第二产业是历史的必然。一是以原有旅游资源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以藏娘古塔、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嘉那嘛呢石经城、文成公主庙勒巴沟、巴塘藏曲妮温泉、念经湖三圣地风景区、结古、当卡、吉然、班庆寺、“格萨尔”广场、晒经台、江嘉多德圣山以原有自然生态体系为本底,开发 “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玉树旅游之新型收入方式。二是开发江西、东仲原始森林探险游、长江地域文化游、宗教游、渡假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营销高原特色旅游产品。如借助玉树生态旅游开发之机,在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旅游景区、牧家乐的承包等方面做文章。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本乡镇、村委会自然资源、地理优势,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确定集体经济建设项目。三是为提高优化旅游实体的文化品味和内部环境,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员,在结古镇创办一批具有实力的旅游公司,广泛对外宣传玉树县的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开展旅游产品开发等等,带动玉树县经济向新的产业上转型。

3.3 立足区位优势,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 大力拓宽非公经济的领域,充实非公经济的内容,向运输业、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精品制造业方向发展,如藏饰品、服装等多渠道、多种类发展非公经济。完善原有的民用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已有的成就和效益。发展适合本地区特色和资源的新型非公经济,提高非公经济比重,向社会提供和增加就业门路。实现非公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互补,以非公经济带动其他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3.4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农牧民原产业转型 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争取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农牧区实行退牧还草工程,争取落实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10项政策,最大限度地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缓解草场压力。为让移居农牧民“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转移到城镇的农牧民其产业应着力在第三产业方面培育和发展,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从事零售业、运输业,并积极引导到餐饮等服务业和建筑、农畜产品加工业务工,提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3.5 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建立小城镇产业模式 小城镇和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产业化基地和小商品的集散地。结合上拉秀、隆宝镇、小苏莽乡灾后重建部分村社民房集中建设的优势,部分牧民移居到城镇定居,还有部分牧民集中在重建民房安置点,形成一个个村落,改变牧区长期分散定居的状况,推进集镇建设,为小城镇建设奠定基础。完善小城镇的配套设施,增强小城镇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通过项目、技术等措施稍加引导,即可较快培育出规模化的使特色产业,利于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模式,从而促进县域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

4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4.1 落实好国家支农惠农政策 (1)完善稳定草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尊重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牧区经营体制创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政策的基石,长期予以稳定和完善符合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在承包到户的基础上,依法建立草场、土地的有偿流转机制、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把承包经营同农牧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创出一条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道路。(2)完善农牧区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当前农牧区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农牧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要通过商业金融,政策补助和农牧区内部合作金融共同发挥作用的体系建设,增加农牧区的资本流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明确管理责任和产权关系,强化内部管理,坚持农牧区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支持农牧区的金融主力军作用。

4.2 实现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尽快实现县乡通等级公路,乡村通硬化道路和村村通四季公路的目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力解决群众出行难和运输难的问题。依托丰富的水和光热资源,大力兴办水电站和光热发电站。把水电资源的拉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带动力。加快两大流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进度,充分利用两流城的水利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以风光互补发电站,推进新型太阳能入户进程。实现全县范围内通电、通广播电视,提高广电和通讯的覆盖率,促进信息畅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交流平台支撑体系,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快自来水管网延伸。

4.3 实施好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抓住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利契机,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努力实施好建设养畜、草原鼠虫害防治、黑土滩治理、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建设,草原森林防火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按照项目要求抓好建设的同时,要把建成后的管护和巩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予以重视,逐步完善草场管护措施,恢复草场森林的植被盖度,提高草场产出能力。保护水源涵养,适时提出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争取资金改善群众生活和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做好长期生态修复的准备。严格管护措施,下大力气整治超载乱牧、滥砍滥伐等破坏行为。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等制度,防止新的生态失衡。为玉树县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

4.4 推进县府结古镇区全方位建设 结古镇作为玉树县和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对外形象和民生形象对宣传玉树县,促进各行各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下大力气狠抓结古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结古镇区人居环境。重建中重视对结古镇区的水、电、路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改造和完善,彻底治理以往城内脏、乱、差现象,不断加大绿化投入力度,建设公共化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监管力度,提高城市品位。把结古打造成一个高原特色浓郁,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品位鲜明,生活设施完善的集商贸、休闲于一体的高原城市。

4.5 狠抓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 (1)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积极落实民族教育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寄宿生活补助政策,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拓宽办学思路,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充实教师队伍,推进“两基”攻坚工作再上台阶。(2)提高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卫生投入经费保障机制。积极落实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办好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规范村卫生室管理,健全农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大力加强农牧区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农牧民健康素质。(3)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以重建实施县级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牧区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基础建设为基础。完善“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牧民兴办文艺演出和体育服务团体,培养和壮大民间文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4)进一步健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资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完善农牧区五保护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基本生活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认真研究建立贫困农牧民、失地农牧民、生态移民的社会救助,人身保险等相关保障机制。

4.6 以改善民生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缓解当前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大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大对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引导和扶持,争取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环境。继续加大对涉及民生工程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农牧民参合率,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和扩大“奖励扶助”和“少生忧育”工程的成果。加强政府价格监管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价格总水平,防止物价反复。做好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测预警工作,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继续开展医药价格、教育收费、司法收费以及涉企收费和中介收费检查。加强土地、森林、水利和矿产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努力营造“绿色玉树、和谐玉树”,促进玉树县社会和谐,乡风文明。

(2011–04–28)

S8-01

C

1007-1733(2011)07-0071-04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