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模式发展中医 为世界做更大贡献
2011-04-13陈志强胡延滨宋莉萍
陈志强 胡延滨 宋莉萍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510120)
多种模式发展中医 为世界做更大贡献
陈志强 胡延滨 宋莉萍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510120)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中医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发展尽管面临很多挑战,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作者分析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认为中医药要为世界多做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就必须正视现状,努力发展,并指出多种模式发展中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
发展中医
中医影响世界,不仅仅在于过去,而更应该着眼未来。中医影响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度。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才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关注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关注中医药为社会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中医药影响世界的关键。
对于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历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观点,有些观点认为中医药正在逐步消亡,可以把它称为“消亡说”;有些观点则认为中医药目前的发展正在违背自身发展的规律,并日渐西医化,可以把它称为“叛道说”;有些观点则比较乐观,认为有不足,但总的来说成就巨大,可以把它称为“发展说”。纵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发展,实事求是地分析,在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下,中医药在各个领域都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发展尽管面临很多挑战,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特别是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中医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肯定,新的中医药热正在逐步兴起。我们也必须正视,中医药发展的最大瓶颈其实在于从规模到内涵都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达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的,这是制约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能否更大地影响世界的核心问题。
1 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 中医药从业人员队伍的发展远远不足 据统计,清末,我国的中医药从业人数约80万人,1949年为27.6万人,1962年为34.4万人,1970年为22.5万人,1989年为37万人,此后中医药从业人数逐年下降。到2004年,全国的中医药从业人数下降为27万人左右,为建国时期的水平,但西医从业人数却从建国初期的8.7万人逐年递增,到2004年上升至175万人,增长20倍,增长速度为中医的95倍,中西医从业人数的比例由建国初期的3.2:1变为2004年的1:5.8。以针灸科从业人数为例,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针灸科人数较10年前下降了45%,比2002年减少了51.5%[1]。
1.2 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有关统计:1950年全国仅有中医医院4所,平均每所医院只有30张病床,主要依靠个体开业。1965年发展到131所,院均床位79张。1958年大跃进时中医医院骤增至305所,1960年曾高达330所。文革时期是中医医院受到严重摧残的时期,全国中医医院由“文革”前1960年的330所降至1976年时的171所。“五五”时期中医医院由1975年的160所增长到1980年的678所,年递增率33.48%;“六五”时期由1980年的678增长到1985年的1455所,年递增16.90%;“七五”时期由1985年的1455所增长到1990年的2141所,年递增8.00%。到2004年,全国有中医医院2868所,中医类医院床位28万余张[2]。但也有分析指出:以2002年底为例,全国当时共有医疗机构85705个,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占全国县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的比例为12.94%,且中医院没有覆盖所有的县,其覆盖率仅为66.145%,而西医院则平均每个县有4.45个。(2003年版《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1.3 中医教育的发展相对不足 自20世纪50年代开办高等中医院校以来,2003年全国共有医药高等院校136所,其中西医院校72所,综合院校中含西医的有22所,成人西医高校有10所,中医院校有28所,综合院校中含中医的有3所,中医成人院校仅1所,中西医两类院校的比例为1:3。并且,中医院校的规模、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西医院校相距甚远[1]。
1.4 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据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显示:中国年患者为42亿人次,就诊39亿人次,其中,纯粹使用中医治疗的占22%,西医治疗占67%。另据《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的报道,目前全国中医院的年治疗人数已经下降到2.34亿人次,加上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5851万人次的年门诊量,两者合计还不到3亿人次。
1.5 中药产业的发展市场份额有限 目前我国共有5000多家制药厂,但中药厂仅占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其中日本的汉方药占80%,韩国的韩药占15%,而中国的中药仅占3%~5%。另外,我国中药企业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据统计,目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而我国在国外申请的中药专利却只有近千项。据悉,在美国申请的中药专利中,日本已占近一半,而中国却几乎没有[1]。
2 制约中医药影响世界的关键
从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规模上说,目前中医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以及人才梯队都仍然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从学科分化来说,原有学科基本上停留在全科医生的层次,有分科,但专业分化远远不够;从诊断到治疗手段都比较局限,仍然停留在望、闻、问、切四诊与药针等传统手段,甚至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还存在着失传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发展中医药的理念缺乏创新,对以患者为中心、对医学的本质与意义、对现代医学发展模式的变化缺乏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要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 思考与对策
要为世界多做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中医药就必须正视现状,努力发展。这就存在着一个发展模式的问题。
3.1 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思考 目前,有关中医药如何发展存在着很多的争论,我们认为谈中医药发展不能脱离以下2个基本的条件:1)必须有民族的特色,有特色才是自己的;2)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以患者为中心。二者必须相结合,背离了民族特色,就失去了中医药本身,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驱动力,二者构成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
首先,中医药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历来对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有很多很好的探讨,总的来说,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独特的中医理论与思维方法,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以及具有突出疗效的独特的治疗手段(包括各种内治、外治方法),这些特色与优势必须得到不断的加强和优化。同时,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医学的发展必须以解决患者病痛为依归,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中心,在这一方面,中医药自身既有优势与特色,但也有不足,例如,对于很多疾病存在着诊断不够明确的问题。中医药诊疗的核心,辨证论治的证,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其次治疗手段仍然有限,手段的创新明显不足。回顾历史,中医药的内涵一直在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随着新物种的引入和研究,中药囊括的范围越来越广。古人曾经强调“聚天下万物以共医事”。但在今天,面对如此开放的世界,如此发达的资讯,中医对于新的物种以及新药物的探索却止步了。甚至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很多原来具有特殊疗效的药物,也正在消亡。
强调继承是必须的,而且还要加大力度,但是却不能把发展搁置一边。因为任何学科都必须发展才有她的生命力。继承是前提,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所以,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医药急需既从传统理论出发,保护中药资源的发展,也必须面对理论创新,探索研究新药物的现实。另一方面,从医疗机构的设置与办院模式来说,应当鼓励全科坐堂式的纯中医,鼓励民间中医、家传、师带徒的中医执业,同时也应当着力加强建设区域性的、具备一定收治患者能力的中心医院,而且还要建立医教研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总而言之,发展中医就必须既要弘扬中医药长处,又要直面自身的短处,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去发展中医药,弘扬长处,弥补不足。
3.2 多种模式发展中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 医学的发展从来就是多模式、多中心的。既有以对抗疗法为核心的西医学,也有从整体观出发的中医药学,还有更多的民族医学。从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医药学也从来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交替演进,相互影响,有学术流派之分野,也有学术的统一。因此,立足当下的中医药发展,必须坚持多模式发展的理念。既需要从传统的证的角度着手,也需要病证结合;既需要坚持纯中医的诊疗模式,也必须有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药特色明显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
事实可以证明,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方法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仍然会适合临床诊疗,因为临床上的“证”(症)必定会广泛存在,而临床能够明确诊断的疾病仅占患者的部分而非全部,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继承传统的重要方面。但是,从现实与发展的角度思考,这并非就表明中医仅仅可以应用“辨证”就能取代“识病”,因为无论是从“以患者为中心”防病治病、还是从中医走向世界、从法律的角度,都要坚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从学术上,我们需要继承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为主的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也需要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从临床应用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传统中医的辨证高手,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也需要既能辨证、又能识病的现代中医人才。因此,中医药的多种模式并存与发展是历史的步伐,也是历史的必然,谁也替代不了谁,谁也阻挡不了谁。
当前关于中医药发展多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提出:当今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模式中,多元模式对发展中医药学术十分有利。归纳起来有:1)传统独立模式:以古为鉴,遵循传统理论,理法方药,求其切中病机;因为古典和现代一样动人,一样有活力,一样有成效。需要发展,永葆中华医药文化长青。2)中西医结合模式:取中西医理论和实践之长,双重诊断。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提高诊疗效果和水平。如中国学者对肿瘤及心脑血管病的诊疗模式等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质量。3)现代创新模式:结合中西医理论思维和当代科技成就,创新药物和复方,取其有效部位或化学结构明确者进行针对性的诊治,如青蒿素、川芎嗪、雷公藤总苷的发展等,并进行配伍研究,创制新型复方,走向世界。4)独到高招模式:传统中医界确有一些独擅一技而又有疗效的;有些只需稍加进,即可广渡病家,因而万万不可忽视。5)并用互动模式:与中西医结合不同的是,它可以根据病情,采用中医综合措施,以及中西医综合措施进行探索。这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已很普及。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应按照中医药的特性去理解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多模式地继承、发展中医药,提出现行的主要模式有:1)本体模式:即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方法,以古为鉴,望闻问切,谨守病机,循查证候,法随证立,方由证出,理法方药一致,以获取临床疗效。历朝历代名医及当今的名中医大多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今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亦需要这样的模式。2)现代临床模式:即以中医传统理论思维为基础,融合当代科学成就诊疗疾病,如中医诊断结合现代科学仪器,对疾病的研究使用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中药要明确化学成分,务使治疗作用机理清楚等,这种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模式已在中医医院得到了广泛运用。3)结合模式:即取中西医理论和实践之长,病证结合,双重诊断,双重治疗。这种中西医结合应用的方式,不仅能提高生存质量,而且可控制病情进展。这一模式在中医院,强调的是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有机结合。如临床高血压患者,轻者用中药调理,重者用西药降压,中药改善临床症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4)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科学发展与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必须走向多学科交叉、综合、系统化和多元化。中医研究的多学科介入起自20世纪50年代,并取得了许多的创新性成果。目前中药研究的多学科介入正成为一个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继承和发展中易于导致创意、创新、创造的方式[3]。
这些主张,都着眼现实,实事求是。但是,要实现多种模式发展中医,繁荣中医药,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更多地影响世界,在现实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应当以患者为中心,解放思想,创新中医药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医学科学发展的本质与意义,在发扬传统中医特色与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之间达成共识;正确认识与区分整体医学发展、学科建设与个人能力的关系;争取多模式发展需要多方的共识,多方的支持,包括相应配套的政策支持。二是应当鼓励不同模式的试验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中医药发展需要创新的理念,更需要行动和实践探索。包括:教育模式(分层次,长学制与纯中医)、办院模式(各种办院模式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多样性,需要专才,也需要复合性人才)、学科发展模式等中医药发展的各个方面。
中医是最具创新潜力的领域之一。可以预见,如果中医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医药就一定能够焕发学术青春,就一定能够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1]董晓辉.浅谈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中国医药导报,2007,13(9):4-6.
[2]陈珞珈.中国医院50年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中国医院管理,1999,19(10):18-19.
[3]王阶.中医需要多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中医药报,2002.
(2009 -06 -05 收稿)
Developing Chinese Medicine with Multip le Modes in Pursuit of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hen Zhiqiang,Hu Yanbin,Song Liping
(Guangdo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medicine has remarkable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areas thanks to the attention and suppor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Under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challenges.Having review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ast and today,author proposed,in order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and having greater impact,Chinesemedicine needs to face reality,speed up development.To develop Chinesemedicine in multiplemodes is not only a need of society,but also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itself.
Development of Chinese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