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蜚能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化疗所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轻中度贫血的疗效评价
2011-04-13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哈尔滨150300)
姑息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尤为重要,但细胞毒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损伤机体的正常细胞,特别是生长代谢旺盛的组织和细胞,骨髓抑制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1,2]。肿瘤科医生在化疗周期的观察中,对白细胞下降和粒细胞缺乏关注较多,但粒细胞减少在化疗开始后的第8~14天基本缓解,而化疗造成骨髓抑制引起的Hb下降和红细胞减少就没有粒细胞恢复的那么快,如不进行干扰,贫血将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下一周期化疗的正常进行,使化疗耐受力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探讨力蜚能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化疗所致晚期NSCLC轻中度贫血的疗效和耐受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09年9月我院晚期NSCLC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0~69岁,鳞癌20例、腺癌35例、腺鳞癌5例,初治者22例、复治者38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分期均为Ⅳ期;均经过2~4个周期的化疗。
1.2 主要药物 EPO(济脉欣),3 000 U/只,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S20000026)。力蜚能(多糖铁复合物),150mg/片,德国许瓦兹制药集团美国分公司(批号:978410101)。
1.3 分组及研究方法[3]入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给予力蜚能150mg,1次/d饭后口服,共计28 d;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力蜚能应用同对照组,同时给予EPO 3 000 U/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7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转移情况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检测用药前及用药后14、28 d外周血中Hb含量。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第7版《内科学》贫血标准[4],成年人 Hb<110 g/L 定位贫血,Hb≥110 g/L为贫血完全缓解(CR),Hb较基础值上升10 g/L为部分缓解(PR),临床获益为CR+PR(即临床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各有3例患者因力蜚能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出现严重恶心,未吐,给予甲氧氯普胺片干预后症状缓解,可进行入组评价,均无出组病例。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Hb分别为(84.9±6.9)、(84.5±6.4)g/L,P=0.801 1;治疗后14 d治疗组、对照组Hb分别为(89.9±6.1)、(86.9 ±5.8)g/L,P=0.051 6;治疗后28 d分别为(104.5±8.1)、(93.9±5.5)g/L,P<0.01。治疗14 d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没有临床获益病例。给药28 d治疗组有CR 12例、PR 18例,临床获益率为100%;对照组无CR病例,PR 14例,获益率为46.7%。两组给药28 d的临床获益率比较P<0.01。
3 讨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发达国家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10%~15%,东亚国家每年大约有40万例患者确诊肺癌,其中75%~80%为NSCLC,能争取到手术机会的只有25%左右,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丧失了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的最佳时机。这些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目前主要接受细胞毒药物的姑息化疗,其中一线治疗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倍受关注。骨髓抑制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恢复时间远远短于红细胞减少恢复时间。因外周血中Hb未恢复正常,往往使下一周期的规范化化疗不能按期进行而影响患者体内化学药物的稳态浓度,造成治疗效果的下降。EPO是促进骨髓红系造血的细胞因子,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原红细胞转化,促进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的生成,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向外周血的释放,明显缩短红系造血所需时间[5]。给予EPO后7 d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14 d后外周血中Hb开始上升,达到28 d时外周血Hb上升达高峰。力蜚能能够为红细胞中Hb生成提供造血原料铁剂,能为红细胞的生成分裂、功能维持提供物质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力蜚能联合EPO可尽快提高及较长时间维持晚期NSCLC患者Hb含量,对于改善生存质量、防止感染、防止胃肠道黏膜萎缩,从而提高临床化疗耐受性很有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清媛.蔗糖铁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化疗所致晚期恶性肿瘤轻度贫血中的疗效评价[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32(9):76.
[2]陈英.沙利度胺辅助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12):736-739.
[3]倪兆慧,钱家麒,丁小强,等.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3):143-148.
[4]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7-570.
[5]林志洁,黄文源,刘方文.临床血液学及细胞学图谱[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8-72.